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东西问·人物丨王巍:中国考古要见众生
首页> 文化频道> 要闻 > 正文

东西问·人物丨王巍:中国考古要见众生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2-27 08:21

  中新社北京2月25日电 题:王巍:中国考古要见众生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倪伟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2002年至2016年担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执行专家组组长。

  他是荧屏上出镜率最高的考古学者之一,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首席专家;他是中国考古的“百事通”,也是热忱的科普者;他走遍众多考古遗址,亲手挖掘中华文明的证据,也在书斋中著书立说,让“冷僻孤高”的考古与众生对话。

  考古推手

  教育部请王巍参与审定初中历史课本。他翻开初一教材,开篇是中国史前史,考古成果包括山顶洞人头盖骨、半坡和河姆渡遗址等,1975年以后的考古进展都没写进去。孩子们学的史前史,一直停留在半个世纪前的“限定”。

  王巍着手修改课本,将万年前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的水稻栽培、八千年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骨笛、五千年前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的巨型城和水利工程等加了进去。这些都是最近几十年改写历史的重要发现。

  2019年后,考古成为热门话题,全民关注度陡增。2020年启动的三星堆遗址新一轮发掘最为典型,六个器物坑出土了上千件奇特的青铜器。中央电视台将直播间搬进考古现场,王巍作为专家为公众现场解读。

  2022年,王巍(右)在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查看新出土的文物。受访者供图

  2022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周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39次集体学习,王巍作报告,讲解工程的来龙去脉和成果。工程汇集20个不同学科,将自然科学与考古结合,寻找中华文明的源头。这是中国考古领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联合研究项目。向民众普及这一学术味浓厚的项目,也是他的重要工作。

  这几年,荧屏上出现了以考古和文物为主题的综艺节目、纪录片和公开课,王巍成为出镜率最高的考古学者之一。他也堪当此任,当了十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主编《中国考古学百年史》等丛书,可谓中国考古“百事通”。

  从田野、书斋走上屏幕,王巍的“转变”也反映着中国考古的变化。2022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第101年,进入第二个100年,中国考古不再只是埋头发掘和整理,而是走向阐释,见众生。

  2022年下半年,王巍考察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凌家滩遗址,让他惊喜连连。继早年发现墓葬后,凌家滩又找到了高等级公共建筑的踪迹。一个祭祀坑出土了60多件象征军事权力的石钺,其中一件是中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石钺。这些发现可能会增加中国文明史的长度。

  游客参观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墓葬祭祀区。张强 摄

  离凌家滩不远的浙江良渚遗址,是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最有力的证据,内有城墙、墓葬、宫殿、祭坛等。但五脏俱全的良渚文明像一个青年,它的童年时代在哪里?王巍一直想找到这个地方。凌家滩出土了与良渚相似的玉器,被推测是良渚的前身,现在证据链越发完整了。

  “良渚遗址实证了五千年文明,凌家滩高等级建筑的年代是距今5500年到5350年。所以,凌家滩遗址可能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证据。”王巍说:“这一个‘多’字很了不得。”

  出土于凌家滩的八角星纹玉板。史春阳 摄

  主战场与文明源

  王巍入行40年,历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考古发展的全过程。他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分为两段,前20年是东亚考古和夏商周考古,后20年主要是田野考古。

  王巍出生于长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生。他初二时插队,后回城当工人,当过厂工会宣传委员、工会副主任、区工会副主席、公社副书记。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在长春的公社当副书记。

  有一天,他看了一个电视专题片,觉得挺有意思,讲的是十年来中国考古成就,包括秦兵马俑、马王堆汉墓、满城汉墓、殷墟妇好墓壮观的出土场景。

  填报志愿时,他想报理科,但中学时课缺得多,基础不好。厂里老领导无意说了一句:考古是文科中的理科。他想起那部专题片,报了考古专业。

  23岁时,王巍考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考古学家张忠培坐镇吉大考古,师从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造诣颇深,后来当过故宫博物院院长。

  张忠培看重田野考古的当家本领,让学生在河北张家口蔚县实习,并承担调查全县遗址的任务。王巍跟同学两人一组,趴在沟坎、断崖前看横断面,分析地层,找史前遗物,找到了张家口地区第一个夏代遗存。

  毕业后,王巍到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工作,在北京房山主持了五年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发掘。他因成功发掘马车而小有名气。墓葬中的木制马车早已朽烂,且随葬时已拆卸,没有完整样子,只有木头腐烂处的泥土颜色、软度有细微差别,王巍却借此发现了21个车马坑。“没什么诀窍,就是土中找土,细致再细致。”王巍说。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郭俊锋 摄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他赴日本奈良留学三年。他参与的三个考古项目,虽然出土文物很少,但日本同行工作细致,对每块陶片记录经纬度,使用先进的全站仪,数据输入电脑。此外,有两点让他印象深刻,一是大专家给普通读者写小书,亲自做科普;二是国际视野,一有新发现立刻跟中国、韩国等地的发现对比。

  在九州大学拿到首个博士学位后,日本一家国立大学开出不菲年薪请他当研究员,年收入是国内的几十倍。但他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面临学术方向的抉择,他向老师张忠培请教,老师说了五个字:回归主战场。当时的主战场是中国考古学,夏商周时期的遗址如云,谜团无数。于是,他重新投身夏商周的历史迷宫,先后主持河南偃师商城、陕西周原西周宫殿宗庙、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等项目,均有重要收获。

  河南洛阳市偃师市二里头文化商城遗址。周沁军 摄

  那时,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一世纪工程已启动,为上古三代确立年谱。王巍承担了西周的研究课题。断代工程于2000年结项,开辟了多学科参与的考古研究新范式。之后,王巍与专家共同策划,通过自然学科与考古学的广泛融合,尝试以黄河、长江、西辽河三大中国史前文明发源地带为轴心,全面探索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图景。

  这就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王巍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共同担任执行专家组组长,直到2016年底卸任。项目联合了20个学科、400多位学者,用发掘成果构建理论,让中华五千年文明从传说变为实证。

  王巍说,探源工程将散落在全国的史前考古项目结为“联盟”,从各自作战变为集体攻坚,实现目标的统一。“各个遗址的工作开展都有了针对性,那就是寻找证明文明的证据,寻找各自欠缺的要素,最主要的就是城址、宫殿、高等级建筑等。”

  中国考古要从发掘走向阐释

  考古人一半时间在工地,一半时间在书斋。当空头理论家不行,只顾埋头挖宝也不行。从“考古匠”到考古学者的跨越,是每个有追求的考古人的必修课。王巍坦言,中国考古的一个不足之处,不在发掘,而在阐释。

  “我们研究的实物是实际的,但实物本身不说明问题,需要考古人去阐释。”王巍说。

  对考古成果的阐释分为两种,一是理论建构,二是公众科普。

  与发掘进展相比,中国考古的理论建设稍显落后。中国当代考古缺少独创性、系统性的理论,也欠缺高屋建瓴的考古学家。

  在王巍眼里,前代考古学者中,苏秉琦是真正的理论大师。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考古队发现了新东西,都会来北京找苏秉琦看看,答疑解惑。苏秉琦有诗人气质,说话常用修辞,如他用“满天星斗”比喻史前中国各地文明独立起源的著名论断。他晚年提出六大区系理论,石破天惊,格局恢宏。直到今天,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项目,依然在苏秉琦理论的底稿上丰富延展。

  如何在理论上突破?王巍说,一定要扩大视野,不仅要应用科技手段,也要有综合的人文社科知识,拓展出社会考古学、经济考古学、精神考古学等。即使在考古学内部,通晓不同时代和领域,相比专精一个领域,视角也会为之一变。

  苏秉琦做秦汉考古出身,后来涉足史前考古。王巍觉得他能以宏大视野将史前文明联系起来,或许与对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整体把握有关。“再比如以夏商周的视野,往前去看史前社会,也会有不同视角,因为夏商周时期有了王朝和地方更紧密的联系。”王巍说,“这一点,我是受益于苏先生。”

  王巍今年69岁,虽已是含饴弄孙之龄,但依然每周辗转在全国考古工地上。

  王巍。张烨 绘

  对于未来,他希望在考古普及方面再做一些事。除了完善教科书,他还想组织专家编写面向各年龄层的科普书,讲述考古最新成果所展现的中国历史。

  前不久他去常州考察,当地正筹建一座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将考古和历史知识转化为游乐项目,利用多媒体技术寓教于乐。在王巍看来,主题乐园可大可小,形式灵活,可在全国落地。

  王巍犹记得30多年前在日本时,考古学者周末开讲座,市民买票入场,座无虚席,用笔记本认真记录。看到民众对考古如此亲近,他很羡慕。现在,中国也有了这样的土壤,需要努力的,是考古学者了。(完)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首对斜拉索成功挂设

  • 江苏古建筑老街区走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11-16 15: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