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学生时代最怕看到哪几个字?语文书后的“背诵全文”可以排在前几名了。这几个字经常出现在唐诗宋词,或是动辄几百字“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后,曾让不少学子背得头痛欲裂。
在这些被要求背诵的名篇佳作中,写于重阳节的作品不在少数。佳节又重阳,让我们去看看,那些年“折磨”我们的诗词文章是如何诞生的吧。
因为他思念兄弟,我们要背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恐怕是关于重阳节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首唐诗了,是唐代诗人王维在他十七岁时所作的一首抒发思念之情的佳作。
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王维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去京城应试,由于他工于诗书,一至京城便成为上层阶级的座上宾。
在他十七岁那年的重阳节,胞弟王缙回到家乡蒲州,只剩王维一人孤身在异乡,孤独感和思乡之情油然而发,遂作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整首诗朴实无华,但感情深厚,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还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纳入其中, 营造出了浓厚的重阳思乡之情,也成为重阳古老习俗历史悠久的文字凭证。
因为她思念丈夫,我们要背这首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首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作于崇宁二年(1103年)的九九重阳节当日,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两人志趣相投,生活十分幸福,但婚后不久,赵明诚因故远游他乡。1103年的重阳节,李清照把酒赏菊,但因思念远行的丈夫,重阳佳节也变得凄凉寂寥,因此创作了这首怀人之作。
传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却终未胜过妻子的这首《醉花阴》。
因重阳节处于深秋季节,秋季的萧瑟之感往往让人在此时产生孤独和思念之情,无论是“思乡”还是“思人”,似乎都是重阳节躲不开的主题。实际上,重阳节这天也诞生过很多潇洒脱俗、行云流水的佳作。
因为他要彰显文采,我们要背这篇文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节选
如果你觉得学生时代学习的唐诗宋词背起来毫不费力,那么有一篇文章可算是不少人学生时代中最大的阴影了,那就是《滕王阁序》。这绝对是初高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中,绕不开的一个“大坑”,是一篇句句都能设考题的佳作。
就是这篇让广大学子点灯熬油、绞尽脑汁都要背诵下来的文章,其诞生源自于一场宴会。
唐高宗上元二年,王勃南下交趾(今越南)去探望做县令的父亲。在途径洪都(今江西南昌)时,恰巧赶上当地都督阎伯屿主持重修的滕王阁落成。这位都督为庆祝此时,广邀文人雅士,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当天宴请宾客,而王勃作为当时有名的文士,自然也在被邀请之列。
宴会前,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阎伯屿让他的女婿吴子章事先写好了一篇序文,以便当众炫耀。
当天,阎伯屿故作姿态,请来宾为滕王阁做序,因大家事前都无准备,所以无人敢应承此事。当请到王勃时,王勃并未推辞,而是当场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就了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令在座宾客一致称赞。都督阎伯屿看后也深感钦佩,不敢再让女婿吴子章出场作文。
一个都督的虚荣心,加上一个文人的自信,成就了这篇洋洋洒洒的《滕王阁序》,也让很多人在绞尽脑汁背诵全文时,感受到了几百年前江南深秋重阳节的壮丽景像。
这些诞生在重阳佳节的名作,不仅表达了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更在有意无意之间,将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等古老的习俗记录下来。
虽然这些文章曾给我们的学生时代留下过“阴影”,但也让我们记住了这些传统节日中的传统与文明。(丛芳瑶)
[责编: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