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习近平主席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深情指出:“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何尊是珍藏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国宝,在其铸成3000年之后的1963年得以重见天日,其腹内铸有12行共计122字的长篇铭文,其中提到周武王在克商之后告祭于天,宣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表达了要在“中国”营建新邑、治理生民的战略构想——这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何尊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尊”。
“宅兹中国”,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的奠基性事件,更是中华文明从“何以中国”走向“何以一统”的关键一步。成周为天下之“中”,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更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政治文化概念;而宅兹“中国”,不仅是“四方之中国”,更是华夏“共同体之中国”。
“居中建极”之治统。“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周初立国营建新邑成周,是由武王谋划,周、召二公执行的重大战略举措,体现了贯穿三代“治统”的卓越政治智慧,对形塑和稳定周王朝的“大一统”影响深远。武王在翦商返回镐京的途中,就开始思考如何继承华夏之“正统”的重大政治问题,并将目光投向“有夏之居”的洛阳盆地——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疆土。周公随后指出,洛邑之所以是“天下之中”,关键就在于“居九鼎”和“四方入贡道里均”,清晰揭示了“周承夏统”的文化与政治渊源——禹铸“九鼎”,这是夏王权的物化象征;禹画九州,“任土作贡”,既是大禹的“治国方略”,也是天下万邦对夏王朝的拥戴与臣服。而后夏亡商兴,清华简《尹诰》记成汤作邦而都“亳中邑”,在殷墟卜辞中殷人自称其国为“中商”,可见商族不再以“有夏之居”为“中国”,而以其亳都所在区域为天下之中。无论是兴于河洛之间的夏人,还是出于东方之夷的商族,都把自身国都区域视为“中国”,此种以“我”为“中”的观念,既是威服天下四方的现实政治考量,也是夏商两族对自身文明的自信与期许,并由此衍生出“居中国”方可“受天命”的华夏地理正统。
“敬德保民”之治道。周初执政者以强烈的忧患意识,通过对王朝兴亡“殷鉴不远”的反思,在文化传统上从殷人的尚“鬼”转向了周人的尚“文”,在为政理念上从殷商王朝“率民事神”的神权政治转向了西周王朝“敬德保民”的民本政治,实现了中华文明“治道”理性化的重大变革。周武王在伐商伊始,就深知“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道理;克商之后,立即“问箕子殷所以亡”的原因,更向厚父请教“保教明德”“民心惟本”的执政方略。何尊铭文记载周武王克商之后即“庭告于天”,其核心诉求是“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宅兹中国”是手段,“自之乂民”是目标,最终是为了“助王恭德欲天”,足证“敬德”与“保民”相为表里,充分显现了中华文明“治道”的人本主义精神内核。
“礼法垂教”之治法。周公顺应时代大势,以“新制度”“新文化”整合政教秩序的关键一招,就是将“选建明德、以蕃屏周”的分封制与创设“立嫡立长”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新宗法制相结合,融合地缘与血缘,形成新的国家治理结构和体系,并全面推行于周王朝的广阔疆域,以实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的目标。何尊铭文称“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揭示了周王“为君为父”的双重身份——于国家,成王为“王”,是“君统”的体现;于周族,成王为大宗之长,是这些“宗小子”的族长,是“宗统”的反映。王与臣、族长与宗小子,这些身份标识是政治与宗法、治家与治国的有机融合,是周人以制度文明推进中华一统的独特贡献。周制的根基在于“礼法相济”。在“新大邑”“东国洛”刚刚落成之际,周公就传成王的训诰,告诫其弟康叔要“明德慎罚”——刑罚要有依据,执法要公正,权力不能大于法律。与此同时,周公着手制礼作乐,以“礼”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发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四大功能,将政教之制内化为伦理要求,旨在“以礼成德”来教化四方,使天下各尊其尊、亲其亲、贤其贤,构建“家国同构、天下一体”的新型国家,以期实现“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的理想文明形态。
《尚书大传》对周公的功业作了高度凝练的概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前三年聚焦于军事征讨,实现中土一统,功在“立国”;后三年致力于制度建设,“建侯卫”是宗法分封的成功典范,“营成周”则是都城宫庙、迁殷遗民、设成周八师等制度擘画,功在“立法”;周公致政成王之前,完成了最后一项奠基中华文明的伟业——“制礼作乐”,则功在“立教”。通过营建成周洛邑而“宅兹中国”实为周初政治之枢纽——在战略上以“居中建极”为治统,在理念上以“敬德保民”为治道,在制度上以“礼法垂教”为治法,实现周文明的政治和文化一统,成为中华文明从大禹时代“天下万邦”走向始皇“定于一尊”的演进发展过程的关键一环。“中国”和“一统”是一体两面,没有“中国”,就没有“一统”,这是中华文明最根本、最独特、最鲜明的底色。镌刻在“何尊”上的“中国”二字,早已浸入华夏儿女的精神血脉,为中华民族所永宝,共三光而永光!
作者:孙庆伟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5年2月12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