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春分:万物静观皆有得,人间成事在于勤
2018-03-21
来源:光明网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著名书法家赵学敏不仅参与了申遗工作,同时运用传统格律诗创作了24节气诗并写成书法作品,受到各界好评。今日起,“有礼有节”将按节气顺序陆续刊载赵学敏的相关作品,以飱读者。本期主题为二十四节气之四——春分。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著名书法家赵学敏不仅参与了申遗工作,同时运用传统格律诗创作了24节气诗并写成书法作品,受到各界好评。今日起,“有礼有节”将按节气顺序陆续刊载赵学敏的相关作品,以飱读者。本期主题为二十四节气之四——春分。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24节气第四个节气,公历则大约是3月20日至4月5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
春分三候
一候元鸟至:元鸟,又称玄鸟,即燕子。燕子是春分来,秋分去的候鸟。
二候雷乃发声:随着天气转暖,春雨多了起来,空气潮湿,远处传来了沉闷的春雷声。
三候始电:由于空气潮湿,雨量渐多,随着遍地的春雷,闪电也开始出现了。
春分习俗
1、竖蛋
传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人们以此庆祝春天的来临。现在每年春分,世界各地都会有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个称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成为了“世界游戏”。
2、吃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人们都去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3、送春牛
春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能言善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叫“春官”。
4、犒劳耕牛、祭祀百鸟
江南地区则流行犒劳耕牛、祭祀百鸟的春分习俗。春分己至,耕牛即开始一年的劳作,农人以糯米团喂耕牛表示稿赏;祭祀百鸟,一则感谢它们提醒农时,二是希望鸟类不要啄食五谷,祈祷丰年之意。
5、放风筝
放风筝是春分传统习俗,是很古老的春季娱乐活动。春分期间,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大人们也会参与其中。
6、春祭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春分扫墓开始时,最迟清明要扫完。
7、祭日
春分祭日源于周代。《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因而这一春分习俗便流传下来。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春分养生
由于春分这天正好昼夜平分,阴阳各半,此时的节气特点是阴阳平衡,故养生也要顺应此时的节气特点,要讲求“平和”,以和为贵,以平为期。《素问•骨空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实践证明,无论补或泻,都应坚持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原则,科学地进行饮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
1、预防倒春寒勿急减衣
春分时节,乍暖还寒,日夜温差仍较大,不时有寒流侵袭,因此,公众减衣不宜过早过多,以防着凉感冒。气象资料显示,春分时节,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
2、调养肠胃多食春令蔬菜
春分养生原则应减少肠胃负担,养肝当首。饮食宜清淡而甘甜,多吃时令新鲜蔬菜有利于洗涤肝肠,保持健康的状态。
3、调理情志多晒太阳
春分阳气已经比较强壮,万物复苏,生物们也都活跃起来,各种细菌、病毒在这一时节的繁殖很快,所以要注意调理情志多晒太阳,以利祛散寒邪。
惊蛰诗书
《春分》
南来双燕穿雷电,软语寻巢满院春。
夜运日行时各半,西寒东暑春平分。
鸟鸣麦起精耕务,祭日奠先念祖根。
万物静观皆有得,人间成事在于勤。
组诗《二十四节气诗》作者:赵学敏
名家评论:
书法艺术从传统到当代的典范——赵学敏24节气诗书赏析
作者:言恭达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顾问
背景:2017年8月7日,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中国农业展览馆举办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和二十四节气诗书画展,我国著名书法家赵学敏展出了自作24节气诗书,并向中国农业展览馆捐赠“24节气”书法作品。
今天的二十四节气展览我看非常好,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文明、民俗文明,注重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天地人之间是古人讲的天能生人,人能弘道。要弘道必须是要在天意的基础上按照规律来进行,我们民俗就是千年以来就积累的沉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生产态度实际上形成24节气当中我们农耕民俗的一种非常好的生活,因为我们这种民俗文明,我们的祖先对我们世界的看法,更注重艺术、注重文化。不是像西方注重于科学,因此我们的这个领域生活更加来得丰富,因此,24节气通过申遗来重新认识当下的意义,我想这就是我们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来阐述,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今天生活巨大的传承性和推动力,从赵学敏先生的身上表现出来人性的光辉和治学的严谨和对社会的大爱精神非常明显。今天他的24节气诗书,花了三五年时间,这种学而不厌的这种精神,使他的诗词和书法水平的不断提升,值得我们所学习的。
今天,他24节气的诗词书法艺术展览成为当下的一个文化现象,而这个文化现象,它的内质是什么,我们要研究它的规律和对当下的助力或者推动力,从学敏先生来说,他的24节气诗做反反复的修改,也请了很多的专家来赏析来修改,除了他的治学态度以外,我想非常重要一点,我可以说当下的诗人没有一位可以做到像他这样。为什么呢?没有生活经历。没有24节气的知识,就没有这种研究和体悟。书法也一样,他书法从三原于右任先生来的,现在进入到了自己的自由王国,今天展览当中很多的早期在工作当中写得很随意的工作笔记、讲话稿等,这个里边于体内练和字体的熟练度和发挥的成为他的今天的风格,当然他回落了24节气,也是用草书楷书等书体来进行书写形成的。所以,他从一个名人书法进入到现在书法名人,这通过他的作品就已经看出来。这几年来,尤其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他提倡了人民书法,要提倡生活的书法,包括他的团团圆圆的书画情、湿地保护、生态建设等等,以及他描写24节气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当中,他已经回归了今天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这两个生态,一个是人们自然的,一个人们心中的生态,因此在这个里边我感觉到他是通过了他的工作阅历,生活感悟、文化锤炼和境界的提升,而显示他人文理想,他的专业精神,他的治学的毅力和社会担当,他的人文理想、专业精神、治学的毅力和社会担当。我有四个方面感悟。第一,从他的诗书作品当中可以看出敬业的公务当中的宏阔思惟,整个公务当中都很认真把工作做好,他不但是敬业,更重要他有一种宏阔思维,把国家对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态的战略思维化为在自己工作当中贯彻,这叫宏阔思维。第二,在生活感悟当中那种人文事迹,学敏先生非常重视对生活的感悟。文学艺术要发源于生活的最底层,要有生活的底色,才能保持民本的本色。他的诗书的艺术水平,从历史传承到传统创新,他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我了解他的创作过程,包括对诗歌的反反复复的修改,包括在书法的不断的进行推研,包括如何把这个生活感悟当中人文事迹,当下的文化、社会变迁的历动都能够结合到他的艺术创作当中。第三、在文艺繁荣当中的导向引领。我们今天时代是中国的文学艺术是文艺反映文艺繁荣,当中这种繁荣有很多范话 ,所谓范话,对文艺的本体达到了一种背叛,因此追求一种表面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没有一种本体的经典的推动和提升,他在文艺繁荣当中,一定要做个领航者,或者说作为一个引领者,因此这个导向很要紧。
导向有什么?第一,你写的书法,它是文字的内容,就像他24节气,一定要落地的,接地气,一定要在人民当中生活当中,才能描写我们从传统进入到当代的一种新的气象,这就是我们书法的艺术的素材问题。第二,书法艺术从传统性到当代的,它的传统性和当代性如何转换,这需要引领,需要认真反复来思考。第三、书法艺术最终突出点就是人品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仁,仁泽无疆,当然在这个当中,他一直探索,通过自己的实践,响应的习主席说的,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为时代放歌。这是一个书家的最基本的神圣职责。第四,在艺术创作当中的标识,他现在的自作诗进行书法艺术的创作,他一个学理性,这学理性也对我们讲的艺术的本体,需要一种哲学思辨。把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的这种思维,通过艺术实践产生了一种学理涵接。在这个里边,我感觉到产生了一种标识,这个标识,也就是说要做到我们对真正是本体的艺术生活、艺术传统,要从文化的高度、从国家文化战略发展高度来写诗,写书法,因此在这点来说,他的学理不是一般在大学里边对古人诗律的研究,现在更提倡的是在当下的我们每一位文学艺术工作者,在当下生活和艺术本体审美导向的综合思维。我感觉到他通过作品体现他对时代有宽度、有力度、有传统、更重要的时代的温度,他不是冷酷无情,而是以满腔热情地为这个时代的服务,在呼吁。我们要通过今天的活动找到我们的根,树立我们的魂。
责任编辑: 宫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