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小满:桑园蚕壮硕,稻麦穗溜圆
2018-05-18
来源:光明网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著名书法家赵学敏不仅参与了申遗工作,同时运用传统格律诗创作了24节气诗并写成书法作品,受到各界好评。今日起,“有礼有节”将按节气顺序陆续刊载赵学敏的相关作品,以飱读者。本期主题为二十四节气之十二小满。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著名书法家赵学敏不仅参与了申遗工作,同时运用传统格律诗创作了24节气诗并写成书法作品,受到各界好评。今日起,“有礼有节”将按节气顺序陆续刊载赵学敏的相关作品,以飱读者。本期主题为二十四节气之十二小满。
2018年小满节气从5月21日(阴历四月初七星期一)10点14分33秒开始,2018年6月6日01时29分03秒结束,太阳位于黄经60°,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小满三候
一候苦菜秀: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
二候靡草死: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
三候麦秋至:此时麦子开始成熟。
小满习俗
1、祭车神
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即水车、油车和丝车。人们的耕种和生活可离不开这三车,所以为祈求风调雨顺,日子红火,人们在小满这天就会祭三车。表明了中国农耕文明的龙文化承传中,农民非常重视顺天应人,关注水利排灌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祭蚕
我国江浙一带,养蚕极为兴盛,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相传蚕神就是在小满这天诞生的。古时,人们把蚕视做天物,为祈求天物的宽恕和有个养蚕的好收成,于每年的四月放蚕时,举行祈蚕节。
3、看麦梢黄
在关中地区,每年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出嫁的女儿都要到娘家去探望,问候夏收的准备情况。这一风俗叫做“看麦梢黄”,极富诗意,女婿、女儿如同过节一样,携带礼品去慰问娘家人。
4、吃苦菜
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 遍布全国,医学上叫它“败酱草”,宁夏人叫它“苦苦菜”。《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小满养生
夏季,对很多人来说,很辛苦,湿热难耐。而小满是个转折点,标志着暑天湿热正式拉开帷幕,因此,应从现在开始做好夏季养生的准备。
1、常把苦菜端上桌
小满是湿性皮肤病的易发期,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可以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而苦菜正是一种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功能的应时蔬菜,它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清凉嫩香,营养丰富。
2、夜短更要早点睡
夏天昼长夜短,对很多人来说,按点睡觉是个难事儿,但休息不好,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应从小满开始,及时调整,养成合理的作息时间。
3、多出汗也是养生
夏天适当地锻炼,有利体内汗液排出,帮助祛体内湿气。
小满诗书
《小满》
雨水满盈田,车神拍手欢。
桑园蚕壮硕,稻麦穗溜圆。
野菜绵芊长,人间美味全。
生灵皆自在,因果有机缘。
组诗《二十四节气诗》作者:赵学敏
名家评论:
诗书融合的典范——赵学敏24节气诗书展观后
背景:
2017年8月7日,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中国农业展览馆举办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和二十四节气诗书画展,我国著名书法家赵学敏展出了自作24节气诗书,并向中国农业展览馆捐赠“24节气”书法作品。
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
赵学敏先生全方面投入书法事业的精神很可贵的,他在福建期间,写了很多牌匾,从来没落过自己名字,我觉得很了不起,他不是今天才学书法,他和于右任是同乡,从甘肃、到福建、再回北京一直坚持写书法。用书法来体现一个领导干部怎么为人民服务。一个离退休的老同志,热忠于书法事业,而且用全身心的去投入,给我们书法界树立了榜样。今天正好立秋,一年有12个月,有24节气,还有72候,对于中国的历法我们宣传的还不够,很多人不知道72候,这都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很丰富的文化遗产。一位书法家要接地气,习主席再三强调:艺术要为人民服务。艺术应当以人民为创作导向,学敏先生在这方面给我们书法家树立了榜样,我们应当好好的去寻求大自然,好好的去接地气,去为人民服务。积极响应习主席的号召,以人民为中心的为创作导向,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从高原走向高峰。
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
这个展览别具风采,今天看了后特别有收获,过去对24节气了解甚少,而学敏先生用诗歌形式把二十四节气深刻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每一首都是那么独到,刚才他分别把24首一一解读,一边欣赏书法,一边析读诗歌内涵,真的是与众不同。作为一个书法展,这个点选的很独到,并且提升了他的温馨和他的诗意。还有一个特别独到的地方,真草隶篆,每一种书体都有,不只有四尺整纸这样的大纸表现,还有日常手札式的,随手拈来,自然清新,这是自己的生活状态,充满诗意。而且,他整个展览当中还有几幅比较雄壮、豪阔的有于右任韵味特质的大字作品,看后很震憾。也是展览很好的补充,这样的展览,从整体的喻意,艺术上的锤炼,磨打,然后再呈现给观众,这里面渗透着一位书家长期不断的探索,为学敏老师感到高兴。看到他在艺术上不断的精进和追求,达到人书俱老,就像在草书中表达的一种特质,老辣、苍茫。他把人生的阅历自然融化在点线之中。这次展览最丰富的一个视角就是他的楷书,魏碑楷书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一种书体呈现自己的作品,这方面他下了很深的功夫。平时看到他满面春风,很热情,爽朗,其实在家里面把自己关起来,很沉着的投入自己的专业当中去。大家都知道他是领导,他到处奔走书法事业,比方说中国书法馆,中小学书法进课堂,他都不遗余力,充分发挥他政协这个岗位,联络各方来推动这方面工作进展,让我们内心非常的崇敬。但他不停留于此,他繁忙的工作之外,更重要的热爱自己的书法,我看到他一进门的梦想成真,他发自内心的,他认为书法是他的梦,而诗歌是他梦想当中重要的支撑,今天呈现给大家,有这样的别具风采,为他而高兴。希望他在这样的艺苑上,走的高阔浑远。
中国书协副秘书长潘文海:
今天看了这个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尤其是赵学敏先生的二十四节气诗书展,受到了很大的感染,感触良深,学敏先生诗歌采取了传统的格律诗形式来描写二十四节气,不仅把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农事变化、气候变迁,以及劳动人民播种收获的过程描绘的非常生动,而且还注入自己的情感,诗中透露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大地的感恩,对劳动人民深深的挚爱。这就是对二十四节气自然描写和内心情感结合,写的非常生动,同时,学敏先生是我们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深的理事,他在书法艺术上造诣很深,这次他把自己的二十四节气诗歌,用笔墨的形式表现出来,包括楷书、隶书、行书、草书,四体皆备,显示了自己书法功力同时,也给我们传达了一种笔墨带来的艺术欣赏,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基本常识,以及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和丰收的状态之外,同时让我们欣赏到赵学敏先生的书法艺术。可以说是诗魂相应,笔墨相成,给我们一种立体诗书的艺术感受。
责任编辑: 张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