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flv1.gmw.cn/gmw/videoroot/2018-06-28/1530153104966.mp3
【光小明的文艺杂趣】别担心,你外婆还是你外婆
本期综合自光明日报“语情局”微信公众号文章《语文教材改外婆成姥姥,以后要唱<姥姥的澎湖湾>?》、《教材出版社的说明来了!“姥姥”的使命原来是……》和上海市教委公告。
《打碗碗花》是一篇散文,文学的本质就是承载、表达、构建人类的情感世界。情感离不开个人经验,离不开个人所使用与附着的独特语言。
语文教科书收录名家名作,除了让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规范表达之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如果简单粗暴地篡改作家的用词遣句,破坏原著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既是对作家的不尊重,也与培育学生文学素养这一目的背道而驰。试想,如果生硬套用“词典规定”这一标准去衡量,那不知道有多少名家名作会被改得面目全非。
推广规范的语言文字、推广普通话具有充足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在过去二三十年里,推广普通话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普通话早已经成为大多数地区的通用语言。
与此同时,很多方言的使用和传承都开始面临压力。随着年轻人越来越普遍地使用普通话,方言的传承使用日渐式微。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以前没能很好预见的问题开始慢慢显露,引起了学者、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方言不仅仅是一个沟通交流的工具,也不仅仅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它同时也是丰富多元的地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主体性要素。不同语言、方言之间,语意可以互相翻译,但一些独特的文化内涵、地方性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地方性的艺术审美、大众心理,都无法通过翻译来准确转换。
方言的文化魅力,在使用方言演出的地方戏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越剧、粤剧、沪剧、秦腔、黄梅戏等等地方剧种,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所使用的方言。如果脱离本地方言,改由普通话来演出,即使可以传达出同样的语义,原有的艺术魅力也会大打折扣。然而,随着方言的日益边缘化,这些以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性文化艺术门类,都面临着受众萎缩、创新乏力、传承艰难的困境。
推行通用、规范的语言文字,与保护传承地域性文化艺术,这是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问题,两者并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在坚持推广普通话、推广规范汉语表达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方言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对一些以方言为基础的艺术品种,积极开展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
所以,对于一篇早已成名的文学作品,把通篇里的“外婆”都生硬地改成“姥姥”,似无必要。
主播:张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