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flv1.gmw.cn/gmw/videoroot/2018-09-23/1537664739765.mp3
中国农民丰收节:小小的五谷,藏着中华文明发展进程
【光小明的文艺茶座·声评】
核心导读:自古以来,五谷丰登寄寓着人们对农业丰收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文明进程中的五谷、六畜、百工,都可以成为打开某个区域文明演进之门的钥匙。粟、黍、麦、豆、稻或麻,遗址中残留的农作物不仅让我们了解先民吃什么、穿什么,甚至能从中解读出某些文明兴衰的密码。五谷包括哪些农作物,与先民的生活有哪些关联呢?在中华文明早期星罗棋布的农业聚落里,有哪些不同的农作物种植方式?日前,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
赵志军:《论语》里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孔子说的,因而后世儒家对其进行过多种解释。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汉的两位学者,赵岐说五谷是水稻、糜子(黍,即黄米)、谷子(粟,即小米)、小麦、大豆。郑玄同意后四种,但认为第一种不是水稻,而是大麻。过去我们不太关注古人的日常生活,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些也许决定历史发展的细节被遮蔽了。其实,很多古代文明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其形成过程都是建立在以农业生产为特点的经济基础之上,换言之,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古代文明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因而复原早期农业经济特点对探讨中华文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由于科技考古的发展,特别是浮选法的普遍应用,考古工作者从全国各地考古遗址浮选出土了数量巨大的植物遗存,为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资料。
我们对这些农作物遗存进行梳理,结果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秦汉以前的文化遗址中,中国大地上出土的农作物遗存只有6种:稻米、谷子、糜子、大豆、小麦、大麻。说明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6种农作物,大麻是棉花传入之前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植物纤维来源,如果讲食用的谷物,确确实实是5种。
研究显示,距今8000年前后,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出现了早期农业生产的考古证据,当时的生业形态表现为以采集狩猎(或采集渔猎)为主、以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为辅的特点;距今6500年前后,北方旱作农业率先完成了由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过程;距今6000~500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也相继完成了向稻作农业社会的转变;距今4000年前后,外来的小麦日益推广,逐渐奠定“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
当然,我们现在一说就是“南稻北麦”,这是今天的农业生产格局,而历史远比这要复杂。对距今5500~3500年间中华大地上的农耕生产特点进行复原,我们发现当时存在4个不同的农业区划:一是分布于西辽河流域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北方旱作农业,特点是以种植谷子和糜子为主,后期出现了极少量的大豆或小麦;二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方稻作农业,特点是仅种植水稻,未见其他农作物品种;三是分布于黄河下游地区的稻旱混作农业,特点是水田作物水稻和旱地作物小米并重;四是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即中原地区的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即同时种植谷子、糜子、水稻、大豆和小麦5个农作物品种。
监制: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