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霜降:长河一望似冰川,近看丹枫映碧天
2018-10-22
来源:光明网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著名书法家赵学敏不仅参与了申遗工作,同时运用传统格律诗创作了24节气诗并写成书法作品,受到各界好评。“有礼有节”将按节气顺序陆续刊载赵学敏的相关作品,以飱读者。本期主题为二十四节气之《霜降》: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著名书法家赵学敏不仅参与了申遗工作,同时运用传统格律诗创作了24节气诗并写成书法作品,受到各界好评。“有礼有节”将按节气顺序陆续刊载赵学敏的相关作品,以飱读者。本期主题为二十四节气之《霜降》:
2018年霜降节气从10月23日(阴历九月十五星期三)19点22分18秒开始,至11月07日19时31分38秒结束,太阳位于黄经210°,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霜降时节,凉爽的秋风已吹到花城广州。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
霜降,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即使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因为“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和病”。收获以后的庄稼地,都要及时把秸秆、根茬收回来,因为那里潜藏着许多越冬虫卵和病菌。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霜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干季,要高度重视护林防火工作。
霜降诗书
赵学敏用格律诗和书法描述了霜降节气的特色:
《霜降》
赵学敏
长河一望似冰川,近看丹枫映碧天。
丁柿如笼心已醉,经霜瓜果最甘甜。
诗文赏析:
赵学敏先生《霜降》一诗,采用白描、比兴和夸张的手法,在短短的28个字的七言绝句中,紧紧突出霜降节气基本的特征,和几个主要物候变化,如霜降似冰川,丹枫映碧天,丁柿如笼,经霜瓜果等等,让一个暮秋的景象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是最令人眼馋心醉的景色,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视觉和心灵,通过这浓郁的诗意,让人感悟到秋收果实累累,激发对生活的热爱,虽霜降节气已大幅度降温,但并不感到有多少寒意,这是诗歌的魅力!“长河一望似冰川,近看丹枫映碧天”开头两句,通过对远景和近景的大写意,使人感受到了霜降来临并不悲凉,而是充实多彩,为秋天韵味增添了厚重感!特别是末尾“丁柿如笼心已醉,经霜瓜果最甘甜”,选择了经霜红透的丁柿、香甜的瓜果入诗,浓墨重写,尤其引人入胜!如果说《霜降》这首诗,前两句是写景,则后两句以景喻人,使人想到了劳动创造成果的甘甜,和获得成果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诗眼,揭示了这首诗的主题!
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恒评价:从赵学敏先生《霜降》作品看出,他在书法上经过多年的磨练和创作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他书体非常全面,楷书、隶书、行书、草书都具有相当好的水平。他最擅长的是还是草书,从他的草书可以感觉到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各种风格和技巧的规律,在他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发展,用笔比较奔放。其次,对字形的处理,对点划连贯的处理都非常娴熟,这是写草书的最基本的基础。学敏先生在这方面有很深的功夫积累。第三,他写的内容,不管是古人的诗词还是自己创作的诗词,都是一气呵成,连绵不绝,整个气息是非常充沛,变化也是非常丰富。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个人独有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力。
书法导报副总编黄俊俭评价:赵学敏先生这幅《霜降》是行草书作品,但明显地感觉到,把魏碑的厚重和于右任草书的流畅揉进去了,因而可以看到他在笔法、墨法、章法上深厚的功力。在笔法方面,无论他是中锋用笔、侧锋用笔,还是逆锋用笔,都能因时而变,运用自如。在墨法方面,学敏先生擅长用浓墨,适度用淡墨,表现出的笔墨情趣给人以端庄俊逸之感;他在章法上能够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互相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
中国军事博物馆原政委孟世强将军评价:赵学敏先生书法很有功底,他的作品出自于碑,又融进很多帖味,应该是碑和帖的有机结合。他的书法魏碑的东西,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味道特别浓,既厚重,又有帖味的灵动。他的这幅《霜降》作品,无论从每个字的结构上面,还是从整幅作品的章法上看,都有他独到的见解,安排都非常合理。他对书法的悟性挺高,而且有吃苦精神,所以取得令人瞩目成就。
背景资料:2017年8月7日,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中国农业展览馆,举办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和二十四节气诗书画展,赵学敏先生自作24节气诗词和书法精品同台亮相,再一次引起书法界、诗词界、生态文明领域专家学者和广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参观者络绎不绝。大家一致认为,赵学敏先生已经成为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最坚定、最有情怀的推动者、传播者、文明使者,更是备受尊重、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开幕式
参观二十四节气诗书画展合影
霜降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
二候草木黄落: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
三候蜇虫咸俯: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霜降文化
霜降种种趣味盎然的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身体健康的美好情感,同时,也给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1、赏菊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霜降”前后,正是菊花盛开的时期,千百年中华民族先民形成了赏菊饮酒的传统风气,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菊花被古人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2、登高
霜降节气距离“九九重阳节”很近,所以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特别是老年人,文人学者都以登高望远,高谈阔论为雅事。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赏心悦目,但也要有所讲究。
3、拔萝卜
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白萝卜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价格便宜的植物性食物,民间称“土人参”,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的谚语,自古也有吃白萝卜讲究做人“清白”的意思。
4、吃柿子
经过霜降后,柿子才能泛红色,似红灯笼遍野,既可观赏,也能食用。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鼻涕。霜降时节,此时天气转寒,正值柿子成熟之时,人们认为吃柿子不仅可以防寒保暖,而且还能补筋骨,非常适合霜降时节食用。
5、寒衣节
霜降时节的十月初一“寒衣节”,也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鬼节”等,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寒衣节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悲悯之情,也是亲人们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霜降养生
“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霜降节气对我们的影响。霜降节气,天气渐冷、初霜出现,是秋季的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养生保健尤为重要,首先要重视保暖,其次要防秋燥,运动量可适当加大。
1、起居:穿衣要保暖,早晨莫贪睡
俗语有“霜降不算冷,霜降变了天”。此时节,昼夜温差变化增大,人们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做好御寒准备,预防感冒。每晚坚持用热水泡脚,有利于驱寒温经,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
2、饮食:补冬不如补霜降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民间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 “霜降吃鸭子”、“霜降吃柿子”的食俗。霜降时节的饮食原则应以滋阴润肺为宜,为防止秋燥,此时饮食养生适合的是“平补”。适宜的食物有梨、苹果、萝卜、栗子、百合、蜂蜜、牛肉、羊肉、鸡肉等。这些食物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固肾补肺的功效。
3、运动:注意动与静的合理安排
霜降一般在农历九月,一片秋高气爽的景象,此时肺金主事,运动量可适当加大,可选择登高、踢球等运动。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也可选择广播体操、健美操、太极拳、太极剑、球类运动等。
4、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态
霜降过后,花木凋谢,进入深秋,天气逐渐变凉,容易给人一种凄凉、垂暮的感觉,容易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责任编辑: 王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