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名家话文化】陶诚:用舞台艺术繁荣首都文艺事业
首页> 文化频道> 独家策划 > 正文

【名家话文化】陶诚:用舞台艺术繁荣首都文艺事业

来源:光明网2019-08-27 16:3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名家话文化】

陶诚:用舞台艺术繁荣首都文艺事业

——访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 陶诚

光明日报记者 方莉

  陶诚,中共党员,音乐学博士。现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1984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华南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广州市文联兼职副主席、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化局局长、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现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 2014年至今,中国歌剧舞剧院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国际文化交流力度,加强艺术普及教育工作,推动国内演出市场开拓,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记者:您和北京有着怎样的渊源?您认为北京具有怎样的文化气质?

  陶诚: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这些都是北京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财富。1949年,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整体推进,这座城市将古典与现代进行了完美融合,既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感,也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感,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

  我在安徽出生和长大,先后在安徽、广东都工作过,始终对北京有一种向往,但不曾真正走进这个城市。直到2010年,我从广州调到北京,任原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从那时起,可以说我每天都浸润在北京的文化氛围中。2014年任职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致力于进一步挖掘北京文化,创作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将它们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爱上这座城市。

  记者:您从安徽、广州到北京,从一名音乐教师、主管文化艺术的领导到国家级剧院的院长,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您的视角如何看待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

  陶诚:我在高校执教16年,又先后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19年。曾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风正千帆悬—— 广州市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调研分析过我国舞台艺术创作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艺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还是艺术实践,我始终是一名文化工作者,一直努力为文化建设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北京作为首都,它的文化底蕴、历史文脉,是区别于其它城市的本质所在,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底气基础所在。文化中心一直是重要的首都功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是责任更是使命,它不仅关乎城市的文化气质,更关乎国家的精神面貌与长远发展。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北京不仅要成为全国文化的汇集中心,而且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心,各种文化在这里能够得到很好的展示、碰撞和激发,进而打响“北京文化”“首都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品牌。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首都文化建设,对北京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任务,提出要重点抓好“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对于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战略定位,我坚定不移地支持。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有责任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贡献。

  记者:近年来,中国歌剧舞剧院推出了大量优秀剧目,这些作品如何深度挖掘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

  陶诚:如你所说,近年来,中国歌剧舞剧院坚持“守正立院、创新强院”。我们的根在延安,从抗战炮火中走来,创作出了许多经典文艺作品,发挥了文艺作品作为前进号角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的根,必须要传承和继承,同时还要创新,通过创新强院,努力攀登新时期的艺术高峰。近年来,推出了《白毛女》(在原文化部指导下)《小二黑结婚》《刘三姐》《孔子》《恰同学少年》《赵氏孤儿》《昭君出塞》《李白》等20余部作品,传递“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质量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尤其注重对北京首都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比如,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切入点,创作了民族歌剧《林徽因》,刻画了一代才女林徽因传奇一生,彰显中国卓越知识分子们的文化自觉、自强、自信。

  当前,我们的创作以现实题材、特别是当代题材为主,计划创排歌剧《盼你归来》《国家行动》等、舞剧《到那时》《大宅门》《南苑秋风》等。丰台是北京的南城,我院曾参与打造“卢沟晓月”等文化品牌,目前,计划 2020年推出舞剧《大宅门》,这是一部讲述北京百年医药世家兴衰史的经典作品,极具北京文化特色,以舞剧形式进行形象化的演绎,围绕老北京故事,表达有国才有家的家国情怀。

  记者:中国歌剧舞剧院在这些剧目的创排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对北京文化建设有何启示?

  陶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歌剧舞剧院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民族歌剧”和“民族舞剧”传承与创新的使命,致力于创作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

  对于艺术创作生产来说,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北京,聚集了全国拔尖的艺术人才和顶级的艺术院团,拥有大量、高素质的观众群,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演艺市场,这是北京的优势,同时也是艺术工作者的机遇与挑战。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要能够传递出一个国家的精神、价值、追求,要能够被更广泛的观众群体所普遍接受、认同、喜爱,这就要求我们要在致敬经典、传承经典的基础上,融合时代元素,用最前沿的艺术手法引领审美,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有机融合,以新时代的格局和情怀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开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也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创新,在新时代充分展示首都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记者:中国歌剧舞剧院推出的精品剧目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您对提升北京城市文化生活品质有何建议?

  陶诚:文化要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和市民参与结合起来。文化要有品牌,要有品位,要有品质。文化繁荣发展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人民群众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是人民群众感触最直接,最深刻的。

  我们积极参与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每年都举办专场惠民演出,演出覆盖学校、社区、机关、部队、外来务工人员等基层群体,让更多观众感受到高雅艺术的魅力。同时,充分发挥院团演员主力军作用,结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工作,全面开展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和培训工作,在北京地区直接设立考点和教学点,让每一个演员成为一流的艺术家同时,也成为接地气的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去年,与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地区工委办事处联合打造“文化艺术墙”,以歌舞剧为主要风格,展现了11幅中国传统歌剧舞剧文化画卷。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北京的城市文化生活品质。

  记者:北京建设文化中心,您认为应如何增强首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陶诚:北京建设文化中心,增强首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顶尖的艺术院团集中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我认为,增强首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关键在于文化交流,要推动“文化走出去”。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获得发展,都离不开与其它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吸收与相互融合。我们要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增强首都文化的传播力、创造力和影响力。

  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我们组织了55个大中型团组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意大利、希腊、法国、韩国、日本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81场,观众总人数约为27万人次。继2017年、2019年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演出中国民族舞剧之后,今年年底,舞剧《孔子》将全阵容、交响乐现场伴奏,走进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我们的对外演艺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京的优秀文化走进西方主流阵地、面向主流人群、影响主流社会,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记者:您作为国家级剧院的院长,对于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还有哪些看法和建议?

  陶诚:近年来,北京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文化服务质量、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之路上稳步前进,我认为,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首先,要产生集聚效应。在美国看戏,会想到百老汇;在英国看戏,会想到伦敦西区。虽然北京有国家大剧院,但是尚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也没有产生那样的影响力。国家文艺院团聚集是北京文化建设的优势,要支持文艺院团做大做强做优,形成规模化,产生集聚效应。当前,借助北京南中轴核心区崛起规划,可以在南中轴区域建设北京南城演艺区,学习世界先进经验、先进模式,使这个区域成为国家艺术院团的集聚地,为大众提供品种更多、质量更优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大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努力打造我们自己的百老汇和伦敦西区。

  其次,要推进文旅融合。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组建,文旅融合迎来新发展机遇。我们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尝试,舞剧《昭君出塞》成为“昭君冢”的驻场演出,歌剧《刘三姐》落户桂林市漓江大剧院,舞剧《李白》成为马鞍山市的文化旅游名片等。对于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来说,不仅仅需要打造一部或者几部舞台艺术精品,而是要建立一个规模化、产业化的文化演艺区,进一步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如果北京南中轴演艺区可以实现,文艺院团可以推出各类精品剧目的常年驻场演出,逐步探索“白天游览逛故宫,晚上看戏去南城”的文旅结合新模式。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彭丽媛会见德国伯乐中文合唱团师生代表

  • 明前茶飘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11-16 15:56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2023-11-14 15:37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11-13 16:43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11-09 15: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