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名家话文化】刘一达:北京文化建设应关注“软文化”的保护传承
首页> 文化频道> 独家策划 > 正文

【名家话文化】刘一达:北京文化建设应关注“软文化”的保护传承

来源:光明网2019-09-17 12:0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名家话文化】

北京文化建设应关注“软文化”的保护传承

——访中国作家协会京味儿作家刘一达

  作者:李莉

  刘一达,笔名达城,北京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文联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北京老舍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东城区文联副主席,北京西城作家协会主席。北京读书形象大使。在《北京晚报》当记者24年,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报刊之星称号。从1980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章,迄今已经创作出版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等80多本书,几乎每本书都畅销,13部长篇小说有6部被改编成影视剧播出,创作影视,话剧剧本5部,作品多次获奖,在长达40多年写作中,作品已形成特有的京味儿风格,其京味儿小说语言在2017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和教育部门推荐的百年百部北京题材的图书中,有刘一达三本书。

【名家话文化】刘一达:北京文化建设应关注“软文化”的保护传承

  记者:作为著名的京味儿作家,您觉得北京给了您怎样的文化滋养?在您的创作中,您是如何挖掘北京文化资源的?

  刘一达:我从小在西单辟才胡同长大,是地道的北京人,骨子里对北京文化有情感,发自内心地喜欢,所以才能热爱它、传承它。

  我初中毕业后16岁参加工作,学徒时候的师傅都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有天桥耍把式的,有做小买卖的,有当过国民党兵的,也有八大胡同的。我从小喜欢文学,当时接触这些人就觉得他们说的话太鲜活、太有趣了,于是我就留心整理他们的语言。师傅们聊天时候说的老北京土话,我都拿本记下来,有的词儿光有音没有字,我就用拼音注上。每个词的意思我都问清楚了写下来。“放鹰”指的什么?“缝穷”什么意思?什么叫“拉小袢儿”?几年下来我一共记了十多本北京土话。这些本子我至今还留着,那是上大学都学不到的知识。

  我的家庭对我也有很大影响。我外祖父是北京有名的藏书家,当年家里收藏了很多线装古书,他的书有多少呢?文革的时候抄家,往外拉了三卡车,没拉走的书在院子里烧了一个星期。我从小跟着外祖父读书,认字特别多,十六七岁学徒的时候就给师傅当老师教文化课了。

  后来,我在市委统战部工作了五年,接触了很多中央领导和文化名人,常到他们家里去采访,给报社写专访。因为有这样的基础,我到了北京晚报。我在晚报当了24年记者,走街串巷,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有的小说原型就是跟读者聊天的时候听到的他们的生活经历。比如《传世猫碗》,就是根据一个晚报读者的人生经历写的。从小文化熏陶加上深入接触老北京人,让我有了丰富的文化积累。

  记者:您认为北京文化有什么样的特点?

  刘一达: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作为首都,北京对全国有引领作用。

  我觉得北京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的融合性。北京在历史上就是个多民族交融的地方。北京是六朝古都,而辽金元三朝都是少数民族政权,这促进了北京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历史的沉淀影响着今天的北京文化。北京的文化交融,特别体现在北京话上。现在说的北京土话里,十之二三都是少数民族语言。比如“大概齐”、“捅娄子”、“垫补垫补”、“猫腻”等等都是满语。

  另外,北京文化层次丰富、博大精深。北京文化是由三部分组成的。首先北京是六朝古都,皇权意识很浓,皇家文化在北京文化中占有重要比例。北京老百姓有一种天子脚下的优越感。现在北京的文化遗产,很大一部分是皇家文化的遗存。其次是士大夫文化,以及大院文化,过去叫“大宅门”的文化。很多文化名人,比如钱学森、王世襄都是士大夫家庭培养出来的。以前老说南城都是平民百姓,其实南城有很多士大夫文化,比如菜市口附近的胡同,林则徐、纪晓岚都在那住。第三个部分才是提笼架鸟的胡同文化。今天一说北京文化,人们首先想起来的总是胡同里的市民文化,但那只是北京文化的一部分。

  记者:基于北京文化的融合性以及博大精深的特点,您觉得北京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刘一达:首先,因为文化深,所以研究和保护的时候应该深挖,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我觉得了解北京文化要有挖“五锹土”的精神。什么叫“五锹土”?举例来说,北京的东单、西单,为什么叫东单、西单?因为当年这两个地方各有一个牌楼,是单牌楼,东单西单就是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的简称,你知道因为有牌楼才有地名,这是第一锹土;那么当年为什么要建这个牌楼?弄清楚这个问题这是第二锹土;牌楼上有匾额,匾上写的什么字?你知道东单写的是“就日”,西单写的是“瞻云”,这是第三锹土;字是谁写的?有什么含义?弄明白了这是第四锹土;俩牌楼什么时候拆的?这是第五锹土。就这么两个地名儿,就有这么多相关的知识,所以说北京的文化博大精深。

  现在很多人谈北京文化的时候,只是肤浅地挖一锹土,也就是只知道东单西单跟牌楼有关。但咱们研究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第一锹土上,起码应该挖第二第三锹土。也就是说要把跟牌楼相关的这些文化、掌故都弄清楚,保护、传承下来。

  另外,从保护和抢救北京文化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北京文化分为看得见的“硬文化”和看不见的“软文化”。保护一个四合院、一个古建那是保护北京的“硬文化”。现在北京的古建、名人故居、老会馆都保护得不错。目前更需要保护的是很多看不见的“软文化”。跟硬文化相比,软文化保护起来更困难,古建之类的硬文化靠政府拨款就可以修整起来,但软文化看不见摸不着,要整理、保护会更费精力。非遗就属于软文化,现在非遗保护做得不错,但我觉得至少还有两类典型的软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一是老北京的逸闻掌故,二是老北京的土话。

  一个城市的历史除了正史还有稗官野史、历史故事、逸闻等等。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忆,如果不尽快保存下来,就要随着一代人消失了,老北京人的经历、逸闻掌故已经在需要抢救的边缘了。我觉得应该让老北京人发挥余热,多写一些关于北京记忆的文章或者回忆录,把老北京的样子留给后人。很多老年人也许已经不能自己写作了,但可以组织大学生或者中学生,到街道跟老年人聊天、做访谈,整理这些老北京的记忆。

  老北京土话,随着社会发展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了。我的京味儿小说语言2017年被列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直到今天,这个“语言非遗”我连挂牌的地方都没有。我很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切磋探讨保护北京土话,但北京目前没有专门的机构对老北京话进行挖掘整理。我非常希望政府能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对北京土话进行抢救和传承。

  记者:北京正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您对北京的文化建设有哪些建议?

  刘一达:近几年北京的剧场、文化演出设施发展很快,但随着城市进步,也需要一些新规划,让演出设施离老百姓更近一点。现在的剧场、影剧院主要在二环、三环,但大多数居民都搬出了老城区,进城看话剧看演出,交通成本很高。所以像方庄、天通苑这样的大社区,能不能建一些剧院,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演出?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山东畅通煤炭运输保供应

  • 老街故事·抚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11-16 15: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