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名家话文化】封杰:京剧艺术要在传承中创新
首页> 文化频道> 独家策划 > 正文

【名家话文化】封杰:京剧艺术要在传承中创新

来源:光明网2019-09-25 15: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名家话文化】

京剧艺术要在传承中创新

——专访《中国京剧》杂志编辑部主任封杰

  作者:陆旅星

  封 杰:《中国京剧》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戏剧家协会戏剧评论顾问,清华大学艺术教育顾问,吉林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西城区社科联委员。

  近年来,发表文章百余篇,涉及京剧沙龙、菊坛谈往、人物专访、京剧剧评等栏目。出版作品有:《京剧名宿访谈》《京剧名宿访谈续编》《京剧名宿访谈叁编》《京剧说苑》《岳上清晖》《高韵和鸣》《京剧杰英谈》《京韵剧源》。《京剧大家绝艺录》DVD系列之老生篇、旦行篇(壹)、武生篇、丑行小生篇、净行篇。《天之骄子 春韵流芳——纪念京剧艺术家李小春诞辰80周年》光盘。策划京剧数字电影《孟母三迁》;主持《“畅读”京剧杰英谈》节目。

  2012年荣获北京京剧昆曲振兴协会颁发的“弘扬京昆艺术特殊贡献奖”。2013年荣获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颁发的全国戏剧文华奖“戏剧专著金奖”。2018年策划《艺海觅珍》荣获中国戏曲微电影优秀奖。

  记者:作为京剧研究领域的专家,您认为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对于您的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封杰:北京是一座有3000余年建城史的城市,其中有三分之一时间是作为全国的“首善之区”而存在,造就了其 “大古都”的突出文化特征。北京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近千年的古都文化更是我国都城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结晶和典范,是历经辽、金、元、明、清五朝文化发展过程的文化缩影,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和精华。

【名家话文化】封杰:京剧艺术要在传承中创新

  城市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建筑。故宫的雍容博大与其无与伦比的恢弘壮丽、金碧辉煌的皇家风范,就是这种“大古都”文化气质、气派最直观的体现。北京的四合院不仅拥有舒适的居住条件,庭院中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老子》所谓“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有容乃大”形成的兼容并蓄、多元一体、包罗万象的自身文化。北京因此成为人才渊薮和文化津梁,形成崇尚人文的传统和“郁郁乎文”的气象。

  今天,北京对于历史文化依然是在继承和发展中。明确新时代古都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思路,挖掘源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协同建设新时代古都文化,是北京古都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应有之义。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文化的博大、精深,都鲜活展现着中华文化的魂魄,流淌着时代特有的神韵。像北京的中轴线设置就是北京文化的集大成者,它肇始于元朝,形成于明朝,清代只是继承。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又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中轴线一直延伸到了亚运村一带。这也说明在社会发展中,这种城市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我们这一代中年人从小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自然会深刻地受祖辈影响,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景仰之情无形之中感染了我们,使得北京的这种“大古都”历史文化底蘊也深深扎根在我们心里。所以要形成文化的熏陶,必须得有一定的环境。特别在新时代的建设中,这样的环境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新北京、新时代、新社会都是一种助力作用。

  北京文化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古都文化还有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说到红色文化,北京其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和土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是从北京开始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论断为挖掘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指明了方向。北京市对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其中提到了大运河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西山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形成的革命文化的一个缩影。西山红色文化是革命先辈用鲜血铸就的,真正体现了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和惨烈性,很多事件在中国现代史上都具有标志性意义,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精神动力。1943年10月,曹火星同志在房山霞云岭创作了不朽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七七事变”中守卫卢沟桥的29军抗击日寇使用的大刀,和西山游击队使用的大刀就出自我家大曾祖父封竹轩老先生开设的“永增军装局”,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就是赞扬的这把“大刀”,现在盘山烈士陵园和山海关博物馆都存有原件。 这些文化资源的积淀,是北京打造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保障。

  北京的大运河文化也值得重视,这一文化伴随了京剧的诞生、形成和发展整个过程。早年还没有形成京剧的时候,戏班进京先经大运河落脚在顺义,再从顺义慢慢往城里发展,所以大运河文化也孕育了京剧文化。

  记者:您生在北京,长在北京,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成长、事业选择与北京文化、与京剧的关系?

  封杰:我出生在前门一带,自幼住在西城区四根柏胡同,印象最深的是三四岁上跟随姥爷到中国京剧院驻场的人民剧场看戏,还不太看得懂,但记得看的第一出是现代戏《红灯记》,之后又看了电影版《红灯记》,从此与京剧结缘。后来上学了,十几岁才接着看中国京剧院演出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那时的杜近芳、李世济、刘秀荣、冯志孝、杨春霞、李维康、张曼玲、耿其昌、吴钰璋、张春孝、李光、郑岩等等老师,正属风华正茂,舞台上是风采照人,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从那时起直至后来我到《中国京剧》杂志从事编辑工作,看了更多的戏,不光有北京的,还有全国各地剧团的演出也看了很多。艺术家们都秉承了党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创作方针。而且跟这些艺术家们接触多了以后,感觉他们非常和蔼,现在有些老师已经故去,但我心中一直怀有感激之情,缅怀之意。

  因为之前这些看戏和艺术家们接触的经历,我到了中国京剧杂志社以后,在工作上我感觉到游刃有余,因为我自身喜爱京剧,很多人说我非常幸福,因为我把爱好当成自己的事业。所以我怎么做都不会觉得累,很开心,在工作中得到一种享受。

  《中国京剧》杂志从1992年创刊到现在,历任社长、主编都非常重视这本刊物,努力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把京剧宝贵的资料和文化记录下来,传播出去。现在我当了编辑部主任,也是努力秉承我的前辈老师当年办刊的宗旨,以及国家赋予的传播和弘扬京剧艺术的职责,做个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京剧文化传播者。

  当然,杂志创刊至今27年了,如今受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作为传统媒体的我们也很不容易,但仍一直在往前推进。社领导期望我能做好传、帮、带工作,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把杂志社第一代老师王晓峰、郭江、金梅老师所做的成绩继承下来,可能继承得不够好,但是我会不断努力。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社的全体同仁积极地想办法,怎么能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往前发展,更好地为京剧服务,为京剧爱好者服务。对此我们也有所尝试,比如院团创演了一出戏想进行宣传,我们就会把他们演出的片段和排戏花絮编辑好,以二维码的形式印在杂志里面,读者可以一边欣赏文章一边观赏视频,这就把平面和立体结合在一起了。这也是今年我们杂志新增的方式,也是和新媒体时代同步的努力。

  对于如何利用刊物更好地为京剧票友和戏迷服务,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杂志社20多年分别在武夷山、沈阳、合肥、北京、上海举办过5次中国京剧票友节,影响力很大。中国京剧票友节活动曾配合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举办的中国京剧艺术节之前开幕。通过票友节的活动,既集中了全国各地京剧票友,展示了他们的风采和艺术,也为后来文化部的京剧艺术节吸引来了更多的观众。戏迷票友们对于能参加这样的活动非常高兴,我们的杂志销量也随之有所提升。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将一本传统的、专业性极强的杂志的定量提升了,达到一万多册。

  记者:在您的著作《京剧名宿访谈》系列里,通过记录老一辈京剧艺术家们近乎失传的绝活,来体现他们对于艺术传承的重视。那么您认为京剧传承最重要的要做好哪些工作?在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大局中,应该怎样下好京剧传承这盘棋?

  封杰:在中国京剧杂志社工作对于我个人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它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有所向前延伸。我所谓的延伸就是10年前我开始做的老艺术家访谈。《京剧名宿访谈》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至今已出版三册。

  这套《京剧名宿访谈》的整理成书,特别要感谢各位前辈老师们的帮助,它成了我京剧事业的起点。一开始我去记录老艺术家们的故事是类似记账的形式,经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老师的点拨,建议我最好用对话的形式记录,这样读者更有现场感。后来我就对这种访谈越来越上瘾,每次去外地,开完会再也不去玩了,就专门找当地知名艺术家,挖掘那些舞台上下鲜为人知的故事。采访前,我会先垂询各位老师,他们会非常细致地告诉我待访谈嘉宾的经历和艺术特点,我就从中找每个人的不同之处再去跟他们聊,越聊越深入,越聊越有兴趣,已经陆续出版的三册,共有120位老艺术家的访谈。而我手头总的访谈数目已经达到200位。

  之后,我又出版了“续编”和“叁编”,谭元寿先生作序“莫再留遗憾”,梅葆玖先生作序“因爱,而执着”。

  书中记录的几件事情很有教育意义,如王琴生老师提到的梅兰芳先生的“三德”——社会公德、做人美德、职业道德,这也是我们后人应该遵循的原则。有的老师说道,剧作家要写出健康的剧本,演员要有健康的心态,才能使观众欣赏到一出健康的剧目。有位老师讲述解放前险些被反动势力枪毙,是共产党解放军解救了她,所以她是当地第一个入党的文艺工作者,每次下乡演出她都是第一个报名。

  说到艺术,有些表演在舞台上已经看不到了,如北京的朱秉谦老师谈到马连良先生创演的《赵氏孤儿》中程婴“八个出场”讲究的“小圆场大问题”演法;杭州朱云鹏老师回忆余叔岩表演《乌盆记》中刘世昌的下场身段;上海小三王桂卿讲述盖叫天的表演……这些是艺术的真谛,是戏中之细,是最值得传承的宝贵财富。

  多年来,我努力践行着“四力”,在京剧的史料、表演等方面尽我的微薄之能,进行文字和音像的抢救工作,为京剧的宣传鼓与呼!像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刘侗院长(现北京京剧院院长)策划的《京剧大家绝艺录》,也是我利用新媒体将前辈艺术名家的艺术经验和感悟录制下来。六年来,我走遍了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福州、银川、太原、杭州、西安、昆明、哈尔滨、济南、烟台、重庆、南昌、石家庄、保定等城市,录制了120位。现在已经出版了老生篇、旦行(壹贰)、净行篇、武生篇、丑行小生篇、音乐篇、编导篇,在社会上和京剧界引起极大反响。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老师所言:最集中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彰显了中华审美风范,最典型的表现京剧艺术巨大魅力记录了下来。

  记者:京剧在首都的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北京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过程中,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理解并接纳京剧呢?

  封杰:做好京剧传承工作,不只要传承,更要传播。传承是专业人员的工作,但传播就需要演员和专业理论工作者共同来做,因为我们更多的是要传播它的文化。如“徽班”的“徽”字历来解读,是安徽的戏班,但有位老先生说“他是最好的意思,不是徽戏”。《武家坡》中的唱词“好一个贞节王宝钏,百般调戏也枉然”。这个“调戏”对于青年观众来讲,容易产生误解,当青少年学唱时会产生不好的效果,所以这个唱词就不合适。其实我们的老先生用过其他的词,如“试探”或是“她果然为我受熬煎”,这样一改格调就提高了。另外,京剧是诗意,所以不要将其简单化,它的写意更不可简易化,要讲究将戏的意味、意趣、意境、意态表现出来,传递给青少年一种正确的审美观。

  先说京剧的诗意,京剧《蝶恋花》杨开慧唱:“绵绵古道连天上,不及乡亲情意长,洞庭湖水深千丈,化作泪雨洒潇湘。”这就是借用诗歌的意境来表达人物的心情。《杜鹃山》中的杜妈妈和雷刚的对白也是诗意,雷刚说:“久旱的禾苗逢甘露,点点记在心。”杜妈妈答:“千枝万叶一条根,都是受苦人。”虽然有点脱离人物身份,但是这种艺术的拔高观众们是认可的。

  我曾听著名戏曲导演欧阳明老师谈到,《铡美案》中正义战胜邪恶就是一种意味;丑行的插科打诨是一种意趣;《三岔口》中“夜战”的表演是一种意境;观众对诸葛亮、关羽和曹操神态的认可是一种意态。

  关于京剧今后的道路,我觉得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更多的是要多演出一些正能量的大戏,同时把有些传统剧目中的“粗”去除掉,将戏中有些不是“正史”的内容修正。京剧更多的是宣传忠孝节义,它是审美享受,而不是愉悦享乐。近年来,我开始接触新媒体,为宣传京剧“跨界”做起了主持人。像《“畅读”京剧杰英谈》栏目的设置是韩颖先生特意为弘扬京剧,让我来做的节目。这对于我也是一种尝试,我把到各院团、艺校讲课的视频发上去,再加上我以“三人谈”的形式请来京剧名家,就京剧轶事、表演风格、艺术发展通过“畅读”新媒体展现,最高点击率达160余万人次。

  北京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过程中,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一代理解并接纳京剧,先要让他们了解中国故事,热爱中华历史。如《钓金龟》中康氏唱的“大舜耕田、丁兰刻木、莱子斑衣、孟宗哭竹、杨香打虎”这些典故都是孝文化。还有表现报效国家的《杨家将》,它是“忠”的代表。我们要更好的承传它,就要做到如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些老前辈们一般,真正感受到党的伟大,新中国的日新月异,无偿无私地将自身的艺术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甚至将秘不传人的“绝活”“秘笈”交给下一代。这门艺术需要口传身授,是“四功五法”的综合表现。我们的中年演员现在要学会自己走路了,不要总离不开“拐杖”,全依靠师父指导。像有些尚待挖掘的传统戏,就完全可以经过整理,去粗取精,使它焕发青春。

  京剧艺术的发展,首要是传承,但同时也要增加现代戏曲人的自信。从某一阶段开始,戏曲人都变得不自信了,比如提到宫廷艺术就只想到英国,其实中国的京剧也是宫廷艺术,从民间进入故宫,在唱词、音乐、脸谱、服饰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宫廷文化的辅助,清朝的咸丰皇帝就是京剧的第一推手。京剧到了20世纪30年代走向辉煌,50年代到60年代初达到新高潮。所以,作为京剧人没有必要不自信,京剧的文化底蘊是十分深厚的。

  记者:首都文化主要包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您觉得京剧在未来要做到更好的传承,哪个方面的提升是最重要的?

  封杰:这四种文化寓意“根、魂、神、翼”是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与灵魂,作为承载了中华优秀艺术的京剧,虽然它从形成到今天还不到200年的历史,但它的内涵却是极其的丰富厚重。我们可以在深度融合共生中,寻找到京剧的特色发展之路,有助于优化首都文化发展结构,推动文化发展升级,起到引领风气之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我觉得,作为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京剧文化的传播者既要做好“双创”,更应该做到敬畏和珍视经典,挖掘出真正好的传统艺术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对今天浮躁的心灵有一定的救助作用。

[ 责编:廖慧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山城重庆:山水之城 美丽之地

  • 山东:发展内河航运 畅通物流通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2024-04-20 17:03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