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话文化】
擦亮北京这座世界著名古都的金名片
——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东
作者:郑芋 李百灵
杨晓东,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被聘为新疆大学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管理中心“中经视频”特聘教授、西南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兼职教授、河北金融学院特聘教授、国家发展改革委PPP专家库专家、国家旅游局5A级旅游景区专家库评审专家。
记者:您到北京多少年了?北京的文化在您的工作生活中都给予您怎样的滋养?有哪些关联?
杨晓东:我在北京工作生活26年了。慢慢地对北京的历史文化、城市品位、人文等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大致有几点:首先,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有很多名胜古迹,如故宫、天坛、长城、颐和园等,这些历史文化让我很眷恋。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做过指示,总书记说过:“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完整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点得恰到好处。
其次,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也是首善之都,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北京正在打造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北京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
第三,北京也是世界城市,它是具有改革、开放、创新、包容理念的城市。北京也在发生着从传统城市向世界城市的转变。在这个城市,规划理念、城市发展形态、城市经济、人口变化、交通环境、旧城保护和社区发展等方面都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在北京工作生活这么多年,在工作的交往、朋友的沟通、政策理论的研究和探讨、闲情趣事的交流过程中,我对北京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得到了深厚的文化滋养。
记者:今天中国处在一个新的国际交往大格局中,在您看来,北京应有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态度?文化自信怎样在文化传播中体现出来?
杨晓东:我国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中断,一直延续至今。是在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悠久的中华文明为我国文化发展和国际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现代的文化大国。目前,中国也是一个融入世界发展的国家,与世界各国有着良好的合作交流和往来,在新的国际交往的大格局中,我国秉持着互惠互利、友好往来、相互尊重的原则,进行着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所以在新时代我国更有底气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更有自信来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在文化传播中要更多地体现“四个自信”,“四个自信”归根结底还是文化自信。对文化自信,我们有历史的底气、有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还有革命文化的传统,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今后在文化传播当中,应该按照“一带一路”的倡议,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广泛友好地文化交流和传播,来进行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明互鉴和文化的沟通。这样传播就更加便利、更加畅通。
记者:当前人民群众有对文化生活有新的期待,新的需求,除了政府和一些文化艺术机构送文化,可能还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养文化。请您谈谈文化该怎么“养”?
杨晓东:养文化。肯定要和我们的三大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大文化更好地来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能为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所以我们在养文化当中,就要吸取民族的灵魂、地区文化当中的强大力量和道德的滋养。具体来说,在养文化方面,还需要牢牢的树立新发展理念和创新文化意识,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来统领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价值理念体系,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价值观,来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氛围的土壤,要用优秀的文化来引领人的行为,用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理念来引导人们的精神、经济态度、方式和方法,用高质量发展理念来引导全社会文化心态的转变,来追求创新、追求精致、追求奋斗,要用心去感受城市文化、历史文化、非遗项目,来感受博物馆艺术馆的气息,来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记者:您认为如何展现大国首都的文化活力和魅力?
杨晓东:从怎么更好地展现大国首都的文化活力和魅力,我有几点想法,一是现在北京也发挥政治中心的作用,要伴随着政治交往的同时来提升文化,以及提升经济、科技、信息、体育等等各方面在全球的交往,而且是以崭新的面貌来体现改革开放的形象,来挖掘首都对外开放的潜力,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来促进北京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第二,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首都文化包括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这些文化是个大集成。所以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势,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矛矛盾的问题。要把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活力激发出来,要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进一步向文化创意产业尽力去拓展,要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来注重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聚集化、专业化。
第三,要加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用好历史文化遗产的金名片。要优化顶层设计,来加强老城的整体保护,来恢复历史的河湖水系,保护原有的街巷胡同的格局,严格建筑高度管控,来保护重要景观视廊和街道的景色,来保护老城区的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要保护古树名木及大树,来明确明清北京城的凸字形的城廓和明清皇城等一些重点保护的对象。
第四,要加快推进北京三个文化带建设。它是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用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永定河文化带作为抓手,将散落京城的500余处文物古建点亮成串,同时推动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的建设。
第五,要挖掘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双创,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的内容的内涵以及历史表现形式加以改造,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文化形态,以激活其生命力。创新型发展就是按照新时代的新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来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记者:当代中国文艺家正逢历史以来最好时期,然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发展,您认为需要警惕、克服文化生产、文艺创作中伴生的哪些弊象?
杨晓东:现在人们物质要求已经得到基本满足,那么更多的就是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所以人们对求知、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而且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更加旺盛。对高质量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创造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现在我们在文艺创作当中还有一些弊端,主要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山寨文化、拿来主义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创产品的创新。另外大量山寨产品,阻碍了文化原创产品的生产。而且一些文化消费产品提供商过于追求短期利益,主要靠所谓的模仿创新来占据市场,也不考虑一些产品的内涵与品牌持久的影响力,甚至也不考虑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尤其这些短视的企业还置知识产权于不顾,严重阻碍我国文化产品原创性的发展,降低了我国文化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所以真正的弊端就是我们的文艺创作的原创不够,而且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
另外我国的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不强,还缺乏应有的国际话语权,严重影响了国内文化消费市场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所以对国内文化消费市场的结构和质量提升来带来了较大的阻力。
记者:那么应该如何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追求文化的创新?
杨晓东:我们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怎么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的发展是重点和焦点。而且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十九大已经指明了传承和创新的基本方向,如何具体落实,我有几个小建议。
第一,对历史文化加以挖掘继承,重要的是进行创新性发展,使之不断的发扬光大。那么就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我们要发掘我们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历史,作为灵魂来挖掘,而且要传承创新非遗的项目,要逐渐地发扬、传承、创新,而且要支持非遗的传承人,支持一些文创企业和支持人民群众来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对历史文化的创新创意。
第二,要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中吸取力量,对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积极加以继承,并不断进行创新性发展,将现代内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
第三,要同人们当前的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要将历史文化、传统文化通过现代的互联网技术和影视动漫等形式来活灵活现地体现到老百姓的日常工作娱乐休息中来,为新时代的文化增光添彩。
第四,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尤其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增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的自豪感、增强革命文化的荣誉感、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成就感,从这里来进行传承和创新。
记者:对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展有何建议?
杨晓东:从顶层上来说,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来弘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建设全国文化中心,需要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尤其需要北京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而且需要融入先进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规范、制度、标准、风俗等行为准则,还要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品质的物质文化的环境。
第二,建设全国文化中心需要营造崇尚质量品质的文化氛围。要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的生产动力,来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物质和文化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来实现我们当前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的顺利转型,来更好地通过体制、升级,通过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来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打造助力。
第三,要厚实培育并滋养新文化和新发展理念的坚实土壤。需要增强体制、机制改革和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需要推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塑造注重品质内涵的文化消费的理念,需要文化旅游的融合,尤其是促进 “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来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文化产业生态链。另外也需要促进借鉴经济的发展来促进夜间的消费,尤其要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或者晚上娱乐息息相关的夜文化的产品服务和文化的氛围。
记者:请谈谈您对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理解?
杨晓东:北京是历史古都文化,它最大特点就是文化,北京也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都是北京的金名片,也是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的见证,也是北京这座文化城市的文化底蕴!北京古都文化不仅历史发展脉络清晰,而且体现了庄重、大气、包容、开放的一种品位。第二,北京市也是中国红色文化最重要的发源地,有着很深的、很核心的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而且红色的基因在北京也在生根发芽、蓬勃发展,也不也在不断地弘扬,在全国起到了先锋和引领的作用。
京味文化也十分突出,比如皇城根、钟鼓楼、天桥等,都能体现出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而且北京的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不仅有国家级的,有市级的,还有区级的,这些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和非遗文化传承,也在为京味文化增光添彩。
北京是不断进行创新发展的城市,创新的特点很鲜明,是城市活跃与跳动的灵魂,体现了开放包容和文化融合。创新文化里面的开放包容,体现在北京既有深厚的古都文化,又不封闭保守,有开放的胸怀和时尚的追求,同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也蓬勃发展,所以北京的文创产业园区也特色鲜明,在全国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而且,文创产业方面,更多地体现了“文化+”的特点,比如文化加科技、文化加设计、文化加旅游、文化加生态、文化加历史等等,已经成为北京创新发展的新业态。北京是各民族融合,不仅吸收北京原有的文化,而且带来了各地的民族文化,以及各国的特色鲜明的文化,这种融合在北京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和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