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话文化】
北京文化发展要让在京优势单位参与进来
——访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清华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
作者:张倩
陈来,哲学博士,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52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哲学史家。师从张岱年先生、冯友兰先生。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8年1月,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陈来
记者:在您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文化名城北京哪些滋养?您对北京有着怎样的情感? 从文化层面来看,您最欣赏北京的是什么?
陈来:因为我出生在北京,所以应该说对北京文化,特别是北京传统文化有相当的了解。我觉得北京文化应该主要从一个综合性城市文化的概念来了解,而不是专讲某项文艺。北京文化,应该是渗透在北京整个城市生活里的综合表现。
说起城市文化,不能仅看它的建筑,城市的主体其实是人。北京作为一个文化名城,其文化主要体现在北京人的行为方式、精神面貌、生活态度上。北京人在雅和俗之间能够找到一个平衡,从北京人可以看到北京文化的积淀。
传统的北京人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客气好礼。北京人讲究礼貌礼节,用老北京话说叫做讲“礼儿”。
二是乐天知命。北京人为人是温和亲切的。特别是老北京人,他们不是那种“打拼型”的,而是一种乐天知命的。
三是悠然自得。从生活上来讲,北京人可以比较自然地体验这个城市的一切。
四是宽容和气。北京人是比较敬重文化的,传统文化讲究宽容和气。
五是舒缓幽默。北京人的行为方式是比较舒缓幽默的。
也有别的概括,比如可以说北京人推崇知书达理、重视文化和理性,正如孔夫子所讲的一样:“温良恭俭让”;还比如传统的北京人是中正大方、不偏激的——这也正是北京这座城市长期滋养起来的气质。
北京是开放包容的、是大方大气的。它的这种城市精神,需要在北京长期生活,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记者: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您觉得北京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上有着怎样的优势?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陈来: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遗存。
比如紫禁城,这么大的皇宫建筑群体现了中国的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颐和园、北海、天坛等皇家园林,也尽显其北京这座文化名城的丰厚底蕴;还可以从文艺的角度来讲,像京剧,19世纪后半期进入北京以来,逐渐成为一个国剧;像相声,它来自北京民间,是北京的一张名片。
这些遗存如果在新的时代可以活化起来,将能够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抓手。
记者:您觉得北京在文化发展上有哪些不足?您对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有什么建议吗?
陈来:一方面,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上具有优势。另一方面,在当代,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也拥有着其他任何城市所不能比拟的文化优势——北京是全国具有最多大学的城市;是拥有国家级研究院所、单位最多的城市;是拥有国家级演出院团最多的城市。
但目前的问题是,这些大学、院所、院团等在北京并不等于就是北京的,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真正北京文化的发展,包括传统文化的发展,要积极地把在北京这些优势单位有机结合到北京市的工作里面,让它们能够自觉地承担北京市的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够真正把“在北京”的这些东西变成“北京的”文化优势。
在北京的优势单位如何自觉承担北京文化建设?
比如说大学里的艺术馆、博物馆应该向北京市民开放;大学里除了重视国家级项目外,也应从北京市角度来研究怎么把学校的工作和北京市的文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从北京市角度来说,在主动把这些工作联系起来方面,所做的努力也不够。目前还只是在依靠市属单位。
我觉得这需要一个全盘的联动。北京的文化发展,不能够仅仅是北京市的部门来研究,高校、研究院所等单位都应该共同参与进来,让所有在北京的资源都能够积极地来研究,共同解决北京市的工作问题。
另外,北京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对北京人的培养教育,及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北京正在逐渐变成一个世界城市,但是世界城市的文明程度是非常高的,需要建立起一套新的礼仪文明体系,主要是建设高度发达的城市礼仪文明。
首先一个问题是在北京的城市文化里面要培养起什么样的北京人?以前北京有个口号叫“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那么该如何能够将来到北京的人涵养成当代“文明有礼的北京人”?这需要一个“文明再学习”的过程、一个长期培养教育的过程。
我建议北京市加大提高市民在城市文明素质方面的教育。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发力的工作。怎么把这个教育工作落实,需要媒体再做工作、多下功夫。比如电视台是否可以把关于城市生活公德培养的内容做成节目,不断向进入到北京的人们进行宣传。
记者:北京正向世界辐射中国文化的魅力,您认为就北京而言该如何协调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关系?从国际视野来看,您对北京文化建设发展上有什么样的期许吗?
陈来:历史底蕴与现代化创新,对北京这座城市而言,应该是两方面相结合的。一方面应该保持古典的东西;另一方面现代化的建设也一定要更好、更强,有更高的要求。
北京历史底蕴深厚,但是历史底蕴会碰到现代化的问题,所以北京应该不仅保持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还要把自己现代化为一个国际交流的名城、一个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如何在国际交流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文化,同样是北京发展的重要方面。像国家大剧院就突破了北京市原来的建筑格局样式,成为了北京的一个新地标。它不仅代表了北京,还走向了世界,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实现今天的文化创造。
记者:您觉得还有目前北京在国际交流方面还存在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
陈来:这几年我们有不少改进,但我觉得应该使所有的服务更便捷,使我们的信息化程度更高。比如像手机信号能否实现覆盖,信息化交流能否畅通,目前在近郊区还有问题。世界城市现代化不仅要有文化指标,也要有这些技术指标。
另外,北京的城市管理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文化。目前,城市管理不均衡性比较明显。城市管理要均衡,不能只是中心城区有秩序,城乡结合部的问题就较突出,管理要迅速地普及化到整个行政区。
记者: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指出,北京的文化内涵是“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古都文化”。您对哪个提法比较有感触?如何建设好它,请谈谈您的看法。
陈来:总体来讲,我想重点谈谈古都文化。
说到古都文化,可能更容易落到古都的建筑上。但我所讲的文化,落脚点都是在人——人的行为举止、精神面貌。我更注重的是北京这座城市中人的面貌。
另外,不只是注重古都文化,还应该协调好古代和现代、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北京一方面要持守它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地迈向现代的世界城市,通过各个方面的现代化,使自己真正变成一个世界大都市、世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