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话文化】
以“中轴诗会”更好发挥北京中轴线精神坐标引领性
——专访诗人、书画家杨清茨
作者:孔繁鑫
杨清茨,文学硕士,现任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书画院副院长、紫砂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布隆迪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中布合作委员会顾问,贝宁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中贝合作委员会顾问,中贝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席,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系文化节目主持人,文化形象大使,诗人,书画家。
作品有诗画集《玉清茨》、艺术论文《紫砂艺术恰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散文诗《心灯》、散文诗《戴雷锋帽的女子》、诗歌《如来如去》、革命长诗《刑场上的婚礼》等,诗歌与散文屡获文学奖项。《刑场上的婚礼》及《示儿书》被评选为文化部2019年重点剧目。
记者:您如何与诗歌、书画结缘?
杨清茨:我与诗、书、画的结缘,来源于儿时所受的家庭熏陶。一方面,我的父亲比较注意对我在诗歌及书画等我国传统文化领域的引导。另一方面,我在江南的水边长大,养成的性格像水一样清雅。因此,我对诗歌、书画等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由衷的亲近感。
我曾在电视台做文化节目主持人,于2016年起逐渐专注于诗歌创作,在诗、书、画三方面兼顾发展。
记者:您认为自己在文学创作中有哪些继承前人之处,同时呈现出怎样的自身特点?
杨清茨:我一直尝试将现代新诗与古体诗歌创作有机结合。源远流长的古诗是我国文学的精髓和根基之一,我们需要继承与发扬,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推动其演进。受到贺敬之先生的影响,我也进行红诗创作,希望继承前人并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所以,我的诗作题材不限于一种,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也不排斥鲜活的现代文学风格,同时希望拥有胸襟宽广的气魄。
我的部分诗作也会涉及心灵沟通的禅道,追求与人为善、内心平和的意境。
记者:您长期从事诗文、书画创作等文艺工作,并在北京生活多年。请问您认为北京市的文化氛围如何,怎么看待北京市文化建设的现状?
杨清茨:北京有很好的文化氛围。首先,这源于北京作为古都所具有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以及她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而“近水楼台先得月”具有的政策优惠条件。其次,近年来,北京市的书坊、公共图书馆设施日益完善,随之,面向社会公众的读书会等公共阅读活动越来越多地办起来了。再者,相比于他处,北京市的文化市场、旅游市场整体比较规范,例如,北京市的历史文化景点门票价格相对更合理、更友好,既能基本满足景点的维护、发展需要,又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并且,配套文化创意产品的类型比较丰富、制作比较精美。最后,北京市的拍卖市场比较兴盛,据我了解,北京一地占有全国艺术品拍卖市场6%的份额。
但如何将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推进自身文化建设的发展优势,需要北京市文化部门进一步做细致、全面的考虑。
我且举一例,纵观与北京市相关的文化产品会发现,没有可以展现北京作为古都及现首都的历史变迁,且具有标志性的大型情景舞台剧。广西桂林有《印象刘三姐》、湖南张家界有《印象湘西》,甚至云南省有《云南印象》……组织相关力量编排一部此类舞台剧,把北京的人、北京的市井、北京的味道融入其中,将北京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气象生动地呈现给全国乃至世界观众,弥补北京在标志性文化产品方面的部分缺失,或许是北京政府可以考虑和规划的项目。
另外,自《茶馆》《龙须沟》之后,高质量的当代北京原创话剧、诗剧比较少,令人遗憾。这个情况或许与民间资本参与北京文化市场不够导致的文化市场活力、创造力逐渐有些许的“力不从心”有关。
记者:根据您的看法,北京市的文化建设有自己的长处和特色,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请问您如何理解我们搞好文化建设的意义?对北京市搞好文化建设、建成全国文化中心,您有何建议?
杨清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是国家重要软实力。搞好文化建设,无论对于助力经济发展还是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与团结,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群众参与诗歌、书画创作等文化活动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了。诗歌及书画是文学艺术中的精华,推动诗歌及书画繁荣发展是促使文艺事业进一步蓬勃兴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当代诗歌及书画创作更重视生活本质的回归、心灵情感的表达,扎根于群众及社会才能更有效、更全面地带动它的发展。因此,可以适当提高对社会组织、社会机构及个人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更多地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形式;同时可以顺应形势,积极鼓励和引导人民大众进行贴近生活、具有“网感”的文艺创作,用诗歌书画抒发真情实感,以自己的笔墨展现美好生活。
其次,北京可以将部分首都历史文化遗存区域作为文化活动场所更充分地利用起来,更多地组织社会性文化活动。例如,在进一步争取永定门到钟鼓楼的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基础上,重启“中轴诗会”活动。北京中轴线是首都物理界面和精神归属的核心,是“京味儿”生活的轴心,她以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构建了首都风貌的骨架。通过盛大的诗会活动,通过文字的力量、诗歌的美妙与激情,可以进一步激发首都文艺工作者、社会大众的创作热情,抒发对北京中轴线的无限深情,挖掘首都文化的新时代风采,使这条精神坐标更大地发挥出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另外,北京可以组织起专门的创作团队,在广泛采风、充分策划的基础上,围绕北京本土特色创作能够概括反映首都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的精品情景舞台剧、诗剧、话剧等多种类型作品。这样的作品既能够在社会中广泛流传,又能够对外宣扬首都的底蕴积淀。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一点是,北京政府可以在资金方面投入更多的支持,推动北京域内诗歌、书画为代表的文艺发展。建议北京政府继续扩大与本地优秀文艺工作者建立广泛的联络及固定的支持关系,对于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以及重点、深度、精品文艺作品的创作给予更多资助。我们应该认识到,大量有才华的文艺工作者需依靠他们的文艺创作谋生,持续进行高品质的创作活动应该建立在没有生活后顾之忧的基础上。合理地调整现行稿酬标准,可以激发文艺工作者更多地将自己的精力、才华投入到创作活动中,创作出更多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文艺作品。
记者:多年来,您也在从事着中外文化交流顾问工作。请您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谈一谈如何能够更好推动北京文化“走出去”?
杨清茨:我已经提到,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软实力,它是中国参与国际交流的名片和国际竞争的阵地。在5年前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期望:“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当今时代,文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尤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作为民心相通的重要推动力,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与日俱增。
做好文学翻译对中国气派、北京味道的文艺精品走向世界、占一席地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好的翻译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相互产生兴趣,增进理解。与中国有着传统友谊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加强北京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北京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地区。我建议建立和完善面向“一带一路”的宏观政策性文化传播协调机制,如成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学翻译联盟。如果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社会中零散地传播,则仍然在选题、翻译水平、传播渠道以及受众接受度方面面临着较大问题。有必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政策和策略来促进北京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从而助力北京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