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名家话文化】倪晓建:贴近百姓需求,打造公共文化空间
首页> 文化频道> 独家策划 > 正文

【名家话文化】倪晓建:贴近百姓需求,打造公共文化空间

来源:光明网2019-11-29 13:5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名家话文化】

贴近百姓需求,打造公共文化空间

——首都图书馆原馆长倪晓建访谈

  作者:秦俭

  倪晓建,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在北京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系执教20年,任系副主任、主任。2001年一2015年任首都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图书馆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副会长、文化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公共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图书馆协会理事长。

  记者:请您以首都图书馆为例,谈谈图书馆在首都文化建设方面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

  倪晓建:文化的记录存储,是图书馆的重要功能之一。我在首都图书馆任职期间,利用馆藏文献,借助数字化技术,策划建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区域性记忆网站:“北京记忆”大型多媒体网站。它不仅是北京市民、全国民众,以及世界了解北京文化的重要窗口,也作为世界性品牌在国内外持续发挥着影响力。

【名家话文化】倪晓建:贴近百姓需求,打造公共文化空间

  蔡奇书记概括的首都文化的四个方面,应该成为今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未来,“北京记忆“不仅应记录包括胡同四合院文化、宣南文化、天桥文化、园林文化、老字号文化、五四文化、奥运文化等在内的首都特色文化,更应面向世界进行推广,使之发扬光大。

  除了文献的保存与记录,图书馆还是重要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平台,要服务百姓,创造社会价值。毕竟,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百姓享受文化、表现文化,参与文化,只有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才能活起来,获得持续发展。

  文化活动是提升居民参与度的重要手段。为活跃北京的读书气氛,首都图书馆组织了”精品阅读“和“换书大集“两大活动。”通过市民读书荐书换书,增强人们的感情交流,营造读书爱书的和谐环境。

  利用空间优势,举办讲座展览,也是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的重要功能。我们既可以展示历史遗存,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也可以举办书画展,提升人们的审美境界,同时也可以为包括儿童、残障人士、老人等在内的普通市民办展,为他们提供展示摄影、绘画、视频等作品的空间,提升市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文化空间的利用率。

  记者:国家对北京四个定位之一是“全国文化中心”,对于文化建设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您有哪些建议?

  倪晓建:既然是全国文化中心,其公共文化就应该面向百姓的公共需要,真正走在全国前面,既要引领全国,又要引领世界,为此,我们需要在打造智慧文化、智慧社会方面做一些工作。

  近年来,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比如通过执行“一加三“公共文化建设规划,全市”通借通还“已涵盖200多家图书馆,领先全国。

  在此基础上,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应该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就是建设“首都图书馆——区县图书馆——乡镇街道图书馆——社区和村图书馆——入户——到人“的六级体系。“横向到边“,即通过网络,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与企业、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商场、机场、车站、公交、地铁以及旅游景点进行横向链接。

  最近乌镇峰会公布了一组数字:全国利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8.6亿,光纤入户达到3.9亿户。根据工信部的统计,97%的行政村都实现了光纤入户。网络和移动服务手机端,意味着我们有条件建设一个纵向到村到人,横向连接各个系统区域的共建体系,将海量优秀的数字化资源,通过网络传递给每一个人。比如,各个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可以建立若干朋友圈,向不同兴趣的人群推送不同资源,使之随时随地获取文化资讯。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一对一“关照弱势群体,体现公共服务系统的公平公正便捷,让每个人感受到服务就在身边。

  此外,我建议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夜间服务,让北京亮起来,让北京文化亮起来。

  目前,我们已经有了24小时书店,虽然夜间读者不多,但可以体现出城市文化服务水准与理念。我想,有条件的各级图书馆也可以考虑开设夜间服务,既满足夜间文化消费需求,也为无家可归的特殊人群提供避风港湾,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关怀,以及北京的宽容、和谐与大度。

  第三,要开拓文旅融合的新局面。

  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蔡奇书记谈到的首都文化的四个方面,都可以在文旅融合中得到体现。景点可以安装显示屏、在门票上印制二维码,让游客通过大屏幕或手机看到有文化有深度的短视频和景点介绍,了解其历史发展、文化内涵。此外,文化也要走进饭店、剧场、酒店,尤其是涉外酒店,通过宣传册和二维码为游客提供多语种文化资讯,既增加景点魅力,也有助于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

  乡村旅游应着力打造集旅游、休闲、教育为一体的文旅品牌,比如通过建设文旅一条街,展示有代表性的历史遗存和生活方式。有条件的村镇可以建“乡贤馆”,里面要有故事,有历史,一方面记述当地知名人士及其时代贡献,一方面保存展示家谱、族谱、村史、方志等历史文献,让人们从了解乡镇到热爱家乡,再由爱家乡升华为爱祖国。

  我们的文化中一向有“晴耕雨读”、“诗书传家久,忠孝济世长”这一类劝勉。农家书院、农家书屋的建设,也应该成为营造乡村文化氛围的有效方式,我们应该把传统的读书文化作为一个主题,充分发掘利用。

  记者:在建设文化中心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需要怎样改进?

  倪晓建: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就我们的硬件条件而言,包括馆舍、网络、设备等方面,目前不亚于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在全球范围都居于前列。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真正差距,就在于服务效益上。

  首先,利用公共文化设施的人数还不理想。去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人均读书仅4.56本,网络读书仅7本,作为首都,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居民的阅读热情和参与度。以图书馆为例,尽管理念上已经从“以文献为中心”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但是怎样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尊重,享受文化天堂的乐趣,仍需仔细考虑。

  我一直希望,作为面向市民阶层的文化场所,公共图书馆要留出三分之二的空间给读者,作为放松休闲和自由交流的空间;馆内每层楼都应设立小型餐吧、咖啡馆,供人们休息、交流、工作、约会,甚至成为周边居民的待客场所,让人们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消费。很多世界著名的图书馆,包括大英图书馆都是这么做的,但目前国内因为担心图书污损,迟迟没有尝试,非常遗憾。

  在实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分布上,理想状态下应当遵循“一公里”原则,即市民走出家门后,步行25分钟,在一公里范围内就能够找到可以利用的图书室。但因旧小区建设时往往没有考虑文化因素,而城市化进程又太快,目前只能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的作用。按照国家标准,一个街道乡镇必须有500㎡、社区必须有200㎡的文化中心,这些空间都可以作为周边居民文化休闲、社区活动的场所加以利用,包括参与前面提到的“让北京的文化亮起来”,提供夜间文化服务。毕竟,多建一个图书馆,就可能少建一个监狱。

  记者:您既是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副会长,又曾经担任首都图书馆馆长,您认为,在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利用古籍资源?

  倪晓建: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古籍活起来。

  我曾经做过一个大概的统计,现存古籍中90%基本上都由图书馆、博物馆、文物局等单位、机构收藏,藏书基本以保存为主,很难再见天日。未来,应该在古籍的开发利用方面做些文章。

  首都图书馆目前馆藏字画几千轴,古籍将近60万册,其中一些实现了数字化,一些印成了书,首都图书馆古籍部还会定期开展一些专题文献展览,绘画书法展览等等,让百姓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中的精品、珍品。比如,向市民展示从宋到明的古籍,介绍不同时代不同技法的不同印刷风格;向人们介绍版画的木板水印技术,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都需要通过多彩套版印刷的方式,制作几十块版合印才能成型,最后再让大家亲自体验雕版印刷,了解古代印刷技术,了解传统文化。

  今年,我还代表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把我国传统的木版水印技术介绍到英国去,并邀参观者动手体验,这一活动反响很好,也算是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一种有益尝试。

[ 责编:廖慧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首都机场海关服务国际快件企业

  • 湖南常宁:茶香四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3年3月18日,山东日照经开区"天天有岗位月月有招聘"第六场专场招聘会在奎山体育中心举行,求职者向企业咨询岗位信息。该区先后组织6场专场招聘会,70余家企业发布岗位7000余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780人。
2023-03-19 10:41
2023年3月18日,河南洛阳,为期两天的中国小浪底轮滑文化节竞赛活动开赛。本次比赛设轮滑马拉松、速度轮滑(公路赛)、自由式轮滑等5大类10多个小项,来自全国各地154支代表队的2174名选手报名参赛。
2023-03-19 10:41
3月16日,北京,七彩云南亮相2023中国国际珠宝展。
2023-03-17 13:12
2023年3月16日,北京,中国国际珠宝展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
2023-03-17 13:12
2023年3月14日,中国国际羽毛球大师赛在江西瑞昌揭幕。
2023-03-15 10:08
2023年3月13日,安徽黄山休宁县,茶农在有机茶园采摘春茶。春回大地,嫩芽吐绿。眼下,休宁首批春茶已进入采摘期。
2023-03-14 10:06
2023年3月9日,湖南常宁,天气晴好,金色油菜花与村庄、田园、河流山峦相映成景,构成一幅秀美山水田园画。
2023-03-10 09:47
2023年3月9日,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组织消防救援人员、索道维护人员和社会专业救援力量在天子山索道联合开展索道高空救援模拟演练
2023-03-10 10:09
2023年3月9日,为期三天的广州文交会在广交会展馆D区举行。广州文交会以“文化的广交会”为发展方向,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轴,突出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商贸等领域融合发展等亮点。
2023-03-10 10:05
3月7日,“与春之和——2023江苏省小幅油画作品展”在苏州美术馆开展。据了解,展览共展出237位画家的237件作品,将持续至4月9日。此次展览是2023年苏州美术馆农历年后举办的首次展览。
2023-03-08 11:25
惊蛰节气,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春茶已进入全面采摘期,侗乡茶农抢抓时节,采摘、加工早春茶。茶叶是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特色农产品,三江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23-03-07 10:12
2023年3月5日是"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60周年,也是全国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许多集邮爱好者来到"雷锋邮局"选购纪念邮品。
2023-03-06 10:45
2023年3月4日,在泰州市海陵区政府市民广场,志愿者为市民缝纫衣服。
2023-03-05 09:57
2023年3月3日,一艘货轮航行在杏花映衬下的长江重庆巫山段水域。随着气温的回升,长江三峡巫峡两岸,杏花竞相绽放,与碧绿的江水交相辉映,船行其间,如在画中。
2023-03-04 10:01
2023年3月3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一广场的停车楼屋顶光伏项目年发电量约为154.18万度电,光伏发电二氧化碳年减排量达1537吨,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3-03-04 10:01
2023年2月28日傍晚,山东荣成爱伦湾海洋牧场,机动船拖着舢板披着晚霞驶向沿海码头,构成海上田园夕阳牧归图
2023-03-01 10:14
2023年2月27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盛开的油菜花海与错落有致的乡村民居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秀美的田园画卷。
2023-02-28 10:00
2023年2月26日,上海人民广场 人们在诗画里踏春乐休闲,草青树绿,鸟语花香,春日融融,俨然都市桃花源的美景。
2023-02-27 11:16
2023年2月24日至27日,山西省第十六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健康与社会照护、中职组医学检验技术赛项,在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举行。
2023-02-27 11: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