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话文化】
以传统诗歌之形,赋时代精神之魂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电视宣传中心(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主任李文朝少将访谈
作者:秦俭
李文朝,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电视宣传中心(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主任,少将军衔,高级记者,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第三、第四届常务副会长,中华诗书画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室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诗词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和相关领导工作,参与主创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好新闻奖和全国军事题材电视新闻、专题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出版《新闻行知录》、《李文朝诗词诗论选》等10余部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发表大量诗词作品,部分作品及手稿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记者:蔡奇书记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首都文化是我们这座城市的魂,主要包括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这四个方面。”请谈谈您对北京文化的理解。
李文朝:从北京文化的本色来说,这四个特点概括得相当准确,北京要传承古都文化、弘扬红色文化,重视京味文化,发展创新文化,合力打造首都文化。同时,随着新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北京不能仅仅停留在建设地域文化这个层次上,而是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一个国际大都市,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风采;要有龙头意识,拓展视野,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对全国乃至世界文化起到引领和提升作用。我心目中的北京文化,应当传承老北京文脉底蕴,打造新时代首都文化,强化华夏文化龙头意识,展现作为国际都市的中国气派。
记者:您是怎样通过诗歌表现首都文化的?
李文朝:身为毛泽东思想抚育下成长的一代人,我对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治国理念,始终坚决拥护,身体力行。从工作到生活,我与北京之间的情缘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作为媒体人,我参与策划十集纪录片《诗行天下》,并为之创作压卷词《沁园春•诗魂中华》。作为诗人,我用诗作反映时代、讴歌火热的现实生活,反映前门大街历史变迁的七律《前门大街》,体现出北京的古都文化和京味文化;抗战史诗《血肉筑长城》则弘扬了红色文化,其手稿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记者:国家对北京四个定位之一是“全国文化中心”。您认为,诗歌在文化建设中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
李文朝:诗歌是文化的灵魂,这个位置永远不会变,文化昌盛,必定包括诗歌的繁荣。
古体诗,是传统文化的魂;离开它,中国文学就无从谈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中华诗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已将其提升到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高度。
传统诗词体现了我国传统审美,在语言方面,表现为对“黄金格律”的严格遵守。“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平仄之美;“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对仗之美。在严格规范下创作的古体诗,正像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距”,表达了东方哲学中约束与自由的关系。
旧体诗的民族性与生俱来,其局限在于时代性不足——尤其是那些消极遁世的作品;时代性是新诗的强项,但如果偏离民族性,新诗就成了无根浮萍。因此,诗歌创作应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于旧体诗创作之中加强时代性,于新体诗创作之中强调民族性,创作出既传承传统,又反映时代的力作,将当下深受西方影响的社会审美倾向转回东方。
记者: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诗歌创作方面存在哪些不足?需要怎样改进?
李文朝:在弘扬传统诗词文化方面,政府政策引导力度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更是把中华诗词、书法绘画摆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写诗填词,把画意诗情话引入伟大的中国梦,同时,主流媒体的宣传力度也在逐步加强。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不同意见,比如有一种说法:古人已经创造了古体诗的巅峰,没有给现代人留下太多空间。
我认为,对于古体诗的创作应秉持冷静客观的态度,认识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巅峰之作。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作品要以人民为中心。当代诗歌创作的检验标准,就在于能否得到人民认可,能否反映时代精神,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的沉淀。
目前,我们每年公开发表的诗词作品达到100万首,相当于每天一部《全唐诗》,但从整体质量上,离习近平总书记和时代要求还差得比较远。关键问题在于,很多古体诗词缺乏时代感,生活质感不足,不能及时反映政府重大决策和社会进步。为此,政府应该在尊重个人的创作自由的同时,加强主流审美引导,理直气壮的弘扬主旋律,同时旗帜鲜明的提倡多样化。主旋律,是文化的骨骼,多样化则是血肉;没有骨骼,无法支撑时代精神,而没有血肉,就丧失了丰满生动。只有在加强引领性的同时兼顾包容性,实现主旋律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才能促进诗坛的真正繁荣。
另外,作为媒体人,我认为当代诗歌不应局限于小圈子内的孤芳自赏、自吹自擂,而是要借助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进行广泛传播,接受大众评判。毕竟,弘扬中华诗词、提升创作水平,需要动员千千万万民众积极参与。
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可以说是通过大众传媒调动全百姓热情的有益尝试,对于古诗词的普及和传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值得肯定和鼓励。但其局限性在于仅仅停留在知识比拼层次,还不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我们弘扬古体诗词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反应现实生活,参与到社会文化的主流渠道中来,因此,主流媒体要转变观念,多宣传推荐反映时代精神的诗作,同时加强创作性引导,比如普及诗词格律等技术层面的知识,让更多的古典诗词爱好者能实现技术层面的突破,上升到艺术层面、哲学层面的创作。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之下,我们应该对传统诗词的前途充满信心。
记者:怎样让我们的传统诗词文化走出去?
李文朝:单从文字角度看,传统诗词很难融入国外不同的语言环境;想走出去,需要借助其他艺术手段,比如与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结合,制造出超越语言的文化意境,先用形式吸引观众,再引导他们继续探寻诗词本身的文化内涵。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担负着对外文化交流的使命,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走出去的过程。“诗书画三绝”,一直是传统文化中比较高端的表达形式,我们完全可以将传统诗词与书法绘画融合成艺术作品,作为官方和民间文化交流的礼物,以书法绘画为载体,传递文字背后的传统价值观。此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吸引在京生活和旅行的国际友人,参与到与诗词有关的文化活动中来,并在商业创收与文化宣传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