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话文化】
呼唤优秀传统 弘扬京味儿文化
——访著名山水画家买鸿钧
作者:沈晓霞
买鸿钧,2006年成为北京画院专职山水画画家。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市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九、第十届青联委员、昌平区第四、第五届政协委员。作品历年来参加了诸多国内外重要美术作品展和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曾为天安门城楼、驻外多国使领馆、全国文代会、中央文史馆、澳门特区、北京市副中心等国家机构和重要场馆创作了多幅力作。出版个人画集和学术著作多部。曾在多个国家举办个人画展,于2014年在中国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烟云供养"个人山水画展。
记者:谈一下您在北京的感受,北京的文化哪些最吸引您?
买鸿钧:北京,中国的文化古都,不仅是对我,对全国人民影响都非常大。我小时候向往北京,作为中国人没有不向往的,尤其是从事文化事业的人会更加憧憬。
北京吸引我的,不仅有很多中国特色建筑,还有非常多我们敬仰的书画界大师。其中,北京文化最牵引着我的,是京剧。我上学的时候,经常去王府井的老吉祥戏院听戏,后来参加北京大学的京昆社,也结缘了非常多京剧届泰斗,比如袁世海先生、李维康先生、蒋建国先生、于魁智先生、李胜素先生等。我理想中的北京,是红墙外、护城河边,在秋风摇落中,能听见一缕京胡的声音,能够伴着落叶听到京韵大鼓的声音,就像一个美丽的梦境。
记者:那您觉得北京的生活和文化对您的创作有什么深远影响?
买鸿钧:影响太大了!我们知道京剧是融合了很多剧种,她的唱念做打、她极有魅力的唱腔、她抽象的舞台表演艺术手段,对我的绘画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京剧是国粹,它蕴含了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融合了历史、文化、艺术,所以我们常讲京剧博大精深,其实指的就是这个。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都能把东方的美韵传递出来。我们的国画大师李苦禅说过,“不懂京戏就不懂写意审美,也画不好写意画”;李可染先生喜欢拉京胡,他也时常对李小可说,如果自己不是一个画家一定是一个好琴师。我能从京戏的唱腔里面体悟到中国绘画的用笔、用墨,能从京戏的舞台艺术上感受到中国画的计白当黑,能从京戏的锣鼓里面体会到画面的节奏和疏密。我渐渐体悟到,一个艺术家如果能走长远,绝不是只依靠他单一的本专业,而需要别的艺术共同推着往前走。
记者:那您觉得应该怎样传承和发扬京味儿文化?
买鸿钧:首先我们要知道京味儿都包括什么。诚然,北京话是京味儿,但并不是全部。我觉得,京味儿文化的典型代表,一个是北京的建筑,另一个就是京剧。
发扬京味儿文化,第一就是要加强文物保护。对故宫、四合院、名人旧居的保护,是保留北京的味道,也是保留北京的文化。这些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痕迹,让这个地方成为一个有能量的地方,成为文化的一个坐标。不论是正面人物,亦或是个反面人物,我们都应该保留这种痕迹。正面人物给我们留下正能量,反面人物也是一个深刻的反面教材。我们保存的不是一个建筑,我们保存的是一段历史。
第二是要把京剧发扬光大。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关心也听不懂京剧,这是文化传承的问题,可能也包括了快餐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政府需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下更大的力气。
京剧是戏剧的集大成者,她容纳了安徽的徽剧、湖北的汉剧、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昆曲等等特色。我们这一辈人,几乎人人张口都能唱几句,这是深刻烙印在他们心里的文化。他们记住的,不只是一段唱腔,他们记住的是那个时代文化:他们知道《奇袭白虎团》是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他们知道《沙家浜》是江南新四军敌后抗争的英勇故事;他们知道《杜鹃山》是江西农民抗争成长的顽强精神,这些都是红色文化的传承。所以,京剧除了那些脍炙人口的唱腔可以让我们去欣赏外,也让我们记住那个时代、那段历史。
除了历史,京剧中也蕴含一些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只有中华民族这样传承5000年的大文化体系的支撑,才能产生中国京戏,我觉得京剧是除了书法以外最能代表中国艺术的一种文化形式。我们从京剧这样的传统文化中感受美、认识美,我们从美誉中形成一种行为道德规范,而后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好看的、好听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我们讲书法、国画有“成教化、助人伦”之用,那京剧又何尝不是呢?而京剧更为直接、更容易传播。我觉得,像京剧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从娃娃抓起来,更要从学校抓起来、从社区抓起来、从团体抓起来,让优美的唱腔、优雅的表演形式融入我们周边的单位、小区、学校、社团,让大家听得见、看得见、摸得着。把我们的行为规范到一种美的体系中,我们自然会检点自己,这就是文化。这才是潜移默化的传承和发扬京味儿文化。
另外,对发扬京剧这样的经典传统文化,我希望政府能够给与更多的政策支持、经济支持,比如举办一些京剧大赛等,让京剧这样美的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记者:您对北京文化建设有哪些建议?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和进步?
买鸿钧:时代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进行文化建设,要把良性的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像一些旧厂房,拆掉要人力、物力、财力损耗,但经过改造让它发展成艺术园区,则会成为一个文化的据点,比如798。北京周边的艺术区像宋庄、环铁,如果它的存在不影响国家建设和文化的大政方针,我觉得有必要保留,给从事个人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一个发展空间。画院、美院或者艺术院校毕业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艺术家在民间、在社会。北京有一群有担当、有使命感的艺术家,他们有艺术诉求、有艺术水平、有艺术理想,可以入驻这样的艺术区,传播他们的文化、艺术和美好的理念,这是我们非常好的文化资源。
昌平北七家的宝龙艺术区,就是废旧厂房改造和再利用的典型案例。昌平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浓厚,有明清的陵墓、大运河文化、居庸关长城等等,虽然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基层文化建设还依然比较薄弱。比如昌平区没有一个较大的国家性质美术馆。如果艺术园区可以和未来科学城、温都水城、大学城一起,组成一个健全的文化脉络,将会成为昌平区重要的文化景观。
所以,我觉得文化建设中,政府可以适当的给一些艺术园区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给予艺术园区和艺术家更多的发展空间。北京把自己树立成一个文化标杆,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地方去仿效。
记者:您有很多高校的授课,北京的文化中心建设,从教育的角度您觉得如何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
买鸿钧: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文化人才的培养,一个是普通大众的艺术素养。比如北京画院会有一些教学工作。这是一个文化使命。当年北京画院成立的时候,周恩来总理主持成立,提出三大任务,“努力创作,加强研究,培养后代”。本着这种理念,北京画院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 “以师带徒”的“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也实行定期讲座与工作室小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是专业的人才培养。
另外一方面是普通大众艺术素养的提高。无论是艺术家也好、普通观众也好,艺术素养都有高低。艺术素养是综合的素质,靠什么可以提高艺术素养?我觉得最直接的,就是要看得见、听得到:京戏可以培养美的听觉;优秀的美术作品、诗歌、建筑、图像可以培养美的视觉。这其中,一定要有艺术家的参与。教授、艺术家不能高高在上,要从象牙塔里走出来,下到最基层,通过“高”的来带动“低”的,要用“阳春白雪”来带动“下里巴人”,这样我们的整体素养才能提升。
现阶段我们需要文化下基层,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也要作出表率,发展公共文化建设。比如私人美术馆,我认为国家要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可以给与一些政策和资金扶持。一个美术馆就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据点。所有人看美术作品都要去国家美术馆吗?那并不现实。但如果我们周围的社区就有一个私人的美术馆或者社团美术馆,带着孩子去看看,也是一种美的熏陶。政府甚至可以和私营的美术馆合作,既可以把握私人美术馆的方向,介入国家的文化意识进行指导,也可以产生一些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