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名家话文化】沈湘平:发挥人才优势,加强创新引领
首页> 文化频道> 独家策划 > 正文

【名家话文化】沈湘平:发挥人才优势,加强创新引领

来源:光明网2019-11-29 1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名家话文化】

发挥人才优势,加强创新引领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访谈

  作者:秦俭

  沈湘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一般哲学理论、马克思思想、价值与文化问题。出版《唯一的历史科学:马克思学说的自我规定》、《哲学导论》《全球化与现代性》《理性与秩序——在人学视野中》《邓小平的思维世界》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编《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6、2017、2018)、《社会热点解读》(2003、2004、2017、2018)。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

  记者:在整合北京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展现首都文化特色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沈湘平:我的建议分为以下四点。

【名家话文化】沈湘平:发挥人才优势,加强创新引领

  第一,加大首都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在化整为零地分析清楚四种文化内涵之后,还要化零为整,设立大课题,综合研究这四个方面之间的本质关系,挖掘文化层理,构建意义链条,使首都文化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文化是分层的,不仅包括年代的分层,还有结构的分层。就文化结构而言,除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之外,心理文化也应该包含在内,人们对北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属于文化心理层面。目前,我们在物质文化层面上的工作比较显著,但对其他层面,尤其是文化心理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而所谓构建“意义链条”,就是修一条“路”,把北京散漫的、碎片的文化单元连接起来,构成他们之间的文化逻辑关系,使之成为系统有机的文化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对北京文化形象识别符号进行再思考。

  第二,文化资源整合要注重虚实相生、活态存续。

  目前,在文化建设过程当中,物质形态方面的建设最易铺开的、最见成效,但如何能让北京人具备与“全国文化中心”定位相称的文化素质,将首都文化观念自觉外化,是颇有难度的。除了物质与精神并重,在人们越来越习惯依赖网络认识世界的时代,我们也要注重现实与虚拟的结合,在现实层面上有难度的文化资源整合工作,不妨先在虚拟世界中做起来,比如我看到北京方志馆就已经开始应用VR技术,立体化的展示北京的历史与文化。

  说到底,文化是人们生活的样态,只有活起来,才能继续存在。文化资源不应该成为玻璃罩子里的盆景,而是要靠人气注入活力,靠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可以通过在老城区发展文化产业等方式导入新的业态,而不是出于保护目的将其与世隔绝;与现实隔离的文化是古人的,但不是我们的,更不是未来的。

  第三,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9.6%,比全国高出5.4个百分点。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全国第一”,而要瞄准世界最高水平;最终检验产业成果的,不是“走量”的规模,而是能否生产出高品质的高端文化产品;其衡量标准,就是产品蕴含的创意创新程度。目前,我们的文化产业仍然习惯于模仿、同质化倾向严重,创意创新相对匮乏。建议政府在为相关企业减负的同时,着重于“把方向”、“管成效”,改善环境,制定规范,提供服务,其他方面则充分尊重个人和企业的主体性。

  第四,在展现首都文化特色方面,必须突破把首都仅仅理解为北京这样一种概念,厘清“都”与“城”的关系。作为首都的北京,在展现自身文化特色时,应兼具世界格局、中华特色和首都风范,以世界一流的历史文化名城为参照,向世界展现华夏魅力,使人们透过这个窗口,看到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以及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通过爱上北京而爱上中国。

  在进行文化展示时,生活方式、精神面貌比器物空间更关键,也更难操作。我们能否通过某些方式,为人们提供关于首都文化、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培训,包括推荐一些“必去“的地方,帮助人们系统了解北京文化,从而生发出首都公民意识、首都公民素质?这样的工作,目前做的还不多。比如前面提到的北京方志馆,就是非常精彩的、能切实了解整个北京文化地理历史的地方,但因为知名度不高,所以去的人很少。

  记者:国家对北京“四个定位”之一是“全国文化中心”,您认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难点在哪里?需要怎样的政策支持?

  沈湘平: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须要具备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展示交流和服务保障五大功能。五大功能的落实,个个是难点,其中,我更关注辐射带动和创新引领。

  做好自己,那只是城市职能;而辐射周边,引领带动全国,才堪称“首都”。面对上海、深圳等创新文化走在前列的城市,北京政府应有危机意识,构筑宽容的文化氛围,保障自己在文化方面,特别是文化创新方面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将辐射、带动、引领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考核参数。辐射带动全国的工作任务很重,不是北京市能独立完成的,应当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地方的互动政策。

  另外一个目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难点,是可持续性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说到底还是要形成一种整体文化氛围。在建设过程中,多种文化品类的选取、拆解、组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各部分之间能否达到良好耦合,形成多样化的、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从而可持续地生存下去,这是个难题,有必要基于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进行专门研究。

  记者:作为高校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北京应该如何充分发挥这方面优势?

  沈湘平:北京的高校人才优势,是国内其他城市,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和地区都难以比拟的。但目前,这个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为了开展文化建设顶层设计、思路梳理、政策建议等工作,政府对高校的智库和研究基地进行了等级划分。这当然有其客观原因,但也会无形中忽略一些优秀人才,使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是为“未尽其才”。

  我认为,在这方面,政府要有大格局,树立“大智库”的概念,不要拘泥于智库、基地级别,通过与各高校社科处合作,将所有对北京文化建设有益的单位和个人纳入精细资源库,建立迅速、精准的人才检索和使用路径。

  同时,要提高政府工作的主动性,在服务、激励上下功夫,不能坐等,更不能管理甚于服务,限制多于帮助;对知名专家和青年人才这两个群体,尤应予以充分重视。

  对于知名专家,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去主动对接,甚至帮他们“量身定做”,设计课题、组织团队,突破北京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对青年人才,要制定特殊政策,为他们提供成长过程中的助力,使其对北京在文化上有认同感,在感情上有归属感,将为北京建设贡献力量视为人生价值的体现。这无疑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难度,但确实有助于发挥优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对于政府相关工作“愿意做、安心做、做了还想做”。

  此外,要创新“为我所用”的工作机制,在完成文化建设具体任务时,不要大包大揽,而更多的去负责“把方向”、“管成效”,将过程性的工作分成不同单元、不同阶段打包,外包给诸如高校、研究所等机构。这不仅能释放政府精力进行顶层设计,同时有利于发挥人才优势,激活前面提到的人材资源库,通过组织管理者与具体实践者之间分工合作,让整个系统达到理想的运作效果。

  记者:我们应怎样更好的实现文化“走出去”?

  沈湘平:首先,我们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生产出具有“国际范儿”的文化产品,并且通过细分国际市场,精准定制和投放文化产品。不仅要用中国的方式讲世界的故事,还要用世界的方式讲中国的故事。

  其次,我们要主办高质量、品牌性的国际活动,尤其是原创性的、能成为品牌的特色活动。谁掌握青年,谁就掌握世界。为了吸引年轻人参与,可以根据他们依赖网络、习惯跨界、不愿意为一件事情花费大量时间的特点,在活动中强调混搭,比如将电影节,图书节与摇滚乐、嘻哈、网游组合,但仍服从同一主题。这需要我们摈弃以往自上而下的套路,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组织一批人才进行顶层设计,创办真正富于吸引力的活动,助力文化“走出去”。

  第三,北京要在国际上构建自己的立体化的话语权。没有话语权,文化永远走不出去。北京应当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议题,力争成为世界原创性话语的策源地,增加北京的国际“能见度”。立体化话语权的构建,还要注重文化的民间交往,要有同理心,做很细致的工作,遵循对等原则,通过这种最深层的交流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水到渠成的效果。目前民间交往活动不少,但更像一种仪式性的运动。比如友好城市,似乎只体现在签字仪式上,缺乏城市居民之间的日常交流。很多交流活动也流于表面,没能真正进入民间。比如派艺术团到西方演出,外交部使馆领馆组织华侨去看,再报道一下,就算完成任务。

  最后,很多人把文化“走出去”单纯理解为对外文化贸易赚了多少亿元,这是一种肤浅、令人反感的解读。所谓文化走出去,最根本的是人格化的,让西方改变对中国人的成见,认可中国人的形象,由此尊重、信赖我们,意愿和我们交流,甚至认同我们的价值观念。如果中国人始终在国际上给人以低素质的印象,对方怎么可能接受我们的文化?所以,文化输出应当从物到人逐步深化,重视文化人格化的无形价值——即使这很艰难,但就像一个哲学家说过的,任何伟大的事物都与艰难有关。

[ 责编:廖慧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首都机场海关服务国际快件企业

  • 湖南常宁:茶香四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3年3月18日,山东日照经开区"天天有岗位月月有招聘"第六场专场招聘会在奎山体育中心举行,求职者向企业咨询岗位信息。该区先后组织6场专场招聘会,70余家企业发布岗位7000余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780人。
2023-03-19 10:41
2023年3月18日,河南洛阳,为期两天的中国小浪底轮滑文化节竞赛活动开赛。本次比赛设轮滑马拉松、速度轮滑(公路赛)、自由式轮滑等5大类10多个小项,来自全国各地154支代表队的2174名选手报名参赛。
2023-03-19 10:41
3月16日,北京,七彩云南亮相2023中国国际珠宝展。
2023-03-17 13:12
2023年3月16日,北京,中国国际珠宝展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
2023-03-17 13:12
2023年3月14日,中国国际羽毛球大师赛在江西瑞昌揭幕。
2023-03-15 10:08
2023年3月13日,安徽黄山休宁县,茶农在有机茶园采摘春茶。春回大地,嫩芽吐绿。眼下,休宁首批春茶已进入采摘期。
2023-03-14 10:06
2023年3月9日,湖南常宁,天气晴好,金色油菜花与村庄、田园、河流山峦相映成景,构成一幅秀美山水田园画。
2023-03-10 09:47
2023年3月9日,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组织消防救援人员、索道维护人员和社会专业救援力量在天子山索道联合开展索道高空救援模拟演练
2023-03-10 10:09
2023年3月9日,为期三天的广州文交会在广交会展馆D区举行。广州文交会以“文化的广交会”为发展方向,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轴,突出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商贸等领域融合发展等亮点。
2023-03-10 10:05
3月7日,“与春之和——2023江苏省小幅油画作品展”在苏州美术馆开展。据了解,展览共展出237位画家的237件作品,将持续至4月9日。此次展览是2023年苏州美术馆农历年后举办的首次展览。
2023-03-08 11:25
惊蛰节气,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春茶已进入全面采摘期,侗乡茶农抢抓时节,采摘、加工早春茶。茶叶是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特色农产品,三江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23-03-07 10:12
2023年3月5日是"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60周年,也是全国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许多集邮爱好者来到"雷锋邮局"选购纪念邮品。
2023-03-06 10:45
2023年3月4日,在泰州市海陵区政府市民广场,志愿者为市民缝纫衣服。
2023-03-05 09:57
2023年3月3日,一艘货轮航行在杏花映衬下的长江重庆巫山段水域。随着气温的回升,长江三峡巫峡两岸,杏花竞相绽放,与碧绿的江水交相辉映,船行其间,如在画中。
2023-03-04 10:01
2023年3月3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一广场的停车楼屋顶光伏项目年发电量约为154.18万度电,光伏发电二氧化碳年减排量达1537吨,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3-03-04 10:01
2023年2月28日傍晚,山东荣成爱伦湾海洋牧场,机动船拖着舢板披着晚霞驶向沿海码头,构成海上田园夕阳牧归图
2023-03-01 10:14
2023年2月27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盛开的油菜花海与错落有致的乡村民居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秀美的田园画卷。
2023-02-28 10:00
2023年2月26日,上海人民广场 人们在诗画里踏春乐休闲,草青树绿,鸟语花香,春日融融,俨然都市桃花源的美景。
2023-02-27 11:16
2023年2月24日至27日,山西省第十六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健康与社会照护、中职组医学检验技术赛项,在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举行。
2023-02-27 11: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