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名家话文化】胡文阁:提高文化自信 努力传承梅派艺术
首页> 文化频道> 独家策划 > 正文

【名家话文化】胡文阁:提高文化自信 努力传承梅派艺术

来源:光明网2019-11-29 16:3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名家话文化】

提高文化自信 努力传承梅派艺术

——专访北京京剧院梅派男旦胡文阁

  作者:陆旅星

  胡文阁,男,汉族1967年出生,陕西西安人。京剧名家,著名梅(兰芳)派青衣,第三代传承人,男旦嫡传弟子,北京京剧院男旦头牌,梅兰芳京剧团领衔主演,国家一级演员。

【名家话文化】胡文阁:提高文化自信 努力传承梅派艺术

  记者:当初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从事京剧表演艺术呢?

  胡文阁:首先,我从事京剧表演并不是偶然的选择。假如有人一开始只是各类艺术都接触一点,成年后突然对京剧感兴趣了,想从事京剧事业,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这也是我现在始终特别强调的一点。我从小在西安的秦腔剧团学戏,打下了戏曲演员应有的、最基本的童子功,为我以后从事京剧艺术打下了最关键的基础。

  选择京剧第二个原因是我在年少学戏时所受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戏校学戏,毕业后分配到秦腔剧团,所在剧团有一位老艺人李德福老师,他曾是一位京剧男旦,后来又成了戏曲教育家。80年代时候,有30多位斩获过梅花奖的旦角演员都请他当过辅导老师,后来这些人都成了有名的艺术家,包括现在著名的京剧艺术家刘长瑜老师,现在还经常提起她跟李德福老师学戏的经历。当时我在团里看了李老师给演员排练,最终我被他的男旦艺术深深吸引。在我心里,除了从小对梅大师有着这样的崇敬——那是作为小孩心里的一种英雄主义。现实中,就是李德福老师对我影响最大。最初,李老师并不太想教我学戏,因为他觉得我学的是秦腔,演的又是小生,教我京剧旦角的戏好象不太合适。但是我一直对此很感兴趣,默默地跟着李老师学了好多年,就在秦腔之外又打下了京剧旦角表演的基础。

  这两个原因的综合,才使我后来走上京剧表演之路成为可能。京剧有很高的艺术标准,唱念坐打都需要深厚的基本功,并不是谁想唱京剧就能做到的,转行的前提是必须得有从小打下的基础,没有基础,光有热情也是没有用的。年少时的付出最终都是为后来的舞台表演作准备,我想这就是命运最好的安排吧。快到30岁的时候,我最终觉得还是应该选择京剧旦角这条路,不管是因为沉醉于她的艺术价值,还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梅派的男旦艺术成了我此生最想要从事的事业。就这样,出于对梅派艺术的热爱,我最终改行学了梅派的旦角。

  记者:后来您来到北京工作,在首都的京剧舞台上,您觉得北京这座城市的氛围给您的带来了什么影响?

  胡文阁:在正式来北京工作之前,我也时不时来北京录个节目,对于北京也不算是初来乍到了。我的第一次拜师就是1993年来北京录《综艺大观》的时候。当时我在中央电视台录节目,杨少华老师介绍我认识了我师父梅葆玖。所以调来北京之前我也是每年都会来北京,有时候是录节目,有时候是跟师父学戏,只不过没有在北京这个城市长期生活或者工作。最后,当我决定了一定要学京剧,而这个目标肯定要在北京才能实现,因为北京是京剧最终形成的地方,是京剧艺术的中心,所有的优秀资源、人才和舞台都集中在北京。这也是我最终选择留在北京的原因。

  在北京真正工作和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我的感受是作为古都的北京,她的历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东西,其中的很多内容和价值观也映射在京剧里面。所以从事京剧表演,本身就是对历史文化传承的身体力行;现代的北京又是开放和包容的国际大都市,首都的特性又使其成为我们国家毋庸置疑的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潮流引领和影响着其他地区,既是全国文艺的风向标,也可以以这里为起点,向世界其他国家输出我们的文化理念。

  记者:随着近年来国家实力的增强,京剧艺术走出国门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多,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还有何不足和努力空间?

  胡文阁: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和标志。虽然现在京剧在国外演出的机会很多,但是上升到艺术理解这个层次,外国观众对于京剧的了解还是显得很浅显。很多外国观众只是通过演出知道孙悟空、中国武术、京剧脸谱……但中国的艺术绝不单单就是这些表现的内容,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艺术审美内涵。

  反过来,我们一说到西方的芭蕾舞、交响乐、歌剧,都不会陌生,因为这些艺术门类不仅在欧美,而且在全世界已经成为共通的艺术。但我们中国的艺术对外还没有形成共通,她的影响力一直只限于东方,再具体点就只在中国范围。梅兰芳大师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把京剧带出了国门,影响力达到了多大先不论,最起码走过这一步。作为后继者,京剧艺术现在在国内的发展很好,却还没能真正意义上把中国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艺术呈现给全世界。现在我们在世界上演出京剧的比例,跟我们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不成正比,所以说我们国家对世界的文化输出力度还远远不够。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需要加强,也需要我们所有艺术工作者付出更多努力。

  有人说我们的电影也不错,歌曲也不错,话剧也不错,也都在国际上获过奖了。但拍电影、唱歌、演话剧这些并不是中国传统的艺术样式,都属于娱乐范畴。中国传统就是最能代表民族性的东西。传统艺术也会弘扬主旋律,弘扬中央主张,现在蔡奇书记提出我们北京文化中心建设中的四个文化: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也始终贯穿在京剧艺术里面。这是我们艺术家应该努力去做的。但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能真正代表中国文化气质的,还是我们5000年传统文化留下来的精髓,是京剧、昆曲等这些能让外国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形式。

  记者:现在京剧在北京或者全国的发展的状况如何,您能评价一下吗?传统艺术在年轻观众的培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胡文阁:我觉得现在的戏曲和戏曲演员很幸运,赶上了这个发展的盛世。

  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后,传统戏恢复以后大约经历了10年兴盛期,到1985年左右,明显能感觉到戏曲又在走下坡路。当时我还在西安,秦腔的上座率啊各方面就开始不太好了。70年代末那批中年观众,20 10年后差不多进入老年,但后面的年轻观众没有跟上来,形成了断层。到了90年代,戏曲进入了低谷期,不单是京剧,很多地方戏都出现了特别冷清的局面,观众寥寥无几,演员对于行业的发展也失去了信心,好多戏曲演员在那个时期出国或转行干别的了。我正好20岁左右,还在西安唱秦腔,转行出去唱歌、跳舞也是在那个时期。

  当时戏曲式微的另一个原因,是发展经济成了那个年代的主要目标,包括戏曲在内的文化发展被忽略。大量的外国潮流涌入,不单单是电影、电视、戏剧等这些文化领域的渗透,服饰、饮食等习惯也西风东渐,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时都成了人们追逐的饮食时尚。大家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反而不那么关注了,久而久之渐渐失去了文化自信。而现在国家非常重视戏曲的发展,不管是政策和扶持方面都很有力,传媒也很发达,宣传力度可谓空前。以前打开网络,很少能看到跟戏曲有关的内容,但是现在的网络上戏曲的新闻、唱段比比皆是。剧场演出的上座率也上来了,戏曲进校园在北京也已经开展了好多年,一些综艺性的节目也开始从戏曲这个角度出发去策划。

  前几年戏歌的流行也带动了更多观众进一步去欣赏戏曲,我觉得这里面我也有一份功劳,我唱的戏歌《我爱你中国》被好多人传唱,其实这些都是在推动戏曲的发展。但是我现在在反思,把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做成太通俗的艺术也不太可能。什么东西都有自己的定位,艺术更是如此。在观众层面来说,最传统的高雅艺术往往是最不接地气的,这可能也是矛盾所在。通过戏歌可以把年轻的观众先吸引过来,但这只是一个手段,不能真正把戏歌作为专业做下去。我的职责还是要多传承,在舞台上多演戏,多多学习梅兰芳大师传下来的经典,尽可能多恢复一些传统戏。另外的重任是把我所学再传给下一代年轻人。这两方面是我现在最迫切要做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戏曲名人,也有责任帮助推广,在推广的方式上,肯定就要借助各种手段。这两年其实很多戏迷在现场或网上也说我:你不能在玖爷走了后,拿你师父的《梨花颂》没完没了地唱。其实不是这样,比如说我要参加一些下乡演出,或者社会公益演出,唱很传统很偏门的唱段,观众可能不容易接受。上电视做节目,他们就要求我唱《贵妃醉酒》《梨花颂》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我们戏曲工作者,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应该利用影响力多做一些宣传,通过简单的形式让大家懂得戏曲之美,通过懂得让他们对戏曲感兴趣,再对你的戏感兴趣,从而对你个人感兴趣,最后他们就会为了你这个人走进剧场,这需要一个很长的引导过程。

  今年5月份北大举办的首届戏曲节开幕式上,我就带了四个北大学子唱戏歌《我爱你中国》作为压轴节目。有一次去清华讲座,我带了古琴到现场。古琴本来不是京剧的乐器,但是用古琴和笛子、箫配合,显得十分雅致,既可以让学生们充分领略梅派艺术的精髓,也是推广戏曲的一种尝试手段。

  大家老在说戏曲不行是因为电视的冲击太大之类的,其实现在电视都快没人看了,只要一个手机全搞定。想学戏,想看梅大师的戏都不用放cd,随时随地在手机上一点就可以看了。传媒发展到今天,我们也应该努力适应这个时代的先进传播方式,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传播平台的优势做好宣传推广。网络平台就是给大家一些短平快的东西,先让大家能喜欢,有感染力的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最后把他们拉到剧场。直接去剧场的是固定戏迷,更多的观众还是要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把他们吸引过来,一旦入门的话,他们一般都会到剧场去观看演出。

  现在戏曲的发展面临很现实的问题,在剧作、音乐、演员、舞美等各方面人才都不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每个剧团都在努力扭转局面,但效果并不明显。除了人才方面的欠缺,真正要演一场戏,还得考虑到各种因素。目前,就算能创作出很好的作品,因为票务市场等各种因素制约,上座率也不太乐观,真正要靠卖票赚钱,在中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可走。

  记者:学习梅派艺术这么多年,作为目前梅派男旦第三代的唯一传人,您对于梅派艺术的理解是怎么样的呢?

  胡文阁:作为一个梅派传人,为什么要加“男旦”二字呢?这也是我要着重说明的一点。因为现在梅派第三代传人中女演员很多,但是通常大家都觉得之于梅派,男旦在传承意义上才是最具有代表性、最正宗的。但梅派的师姐师妹众多,说我是唯一传人,对她们也很不公平,所以加上“男旦”以示区别,也显得更准确。作为现在第三代梅派男旦唯一传人,我惟有努力学习梅大师的各种舞台表演精华,力求更好地传承梅派艺术。

  2014年我们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举行纪念梅兰芳大师120周年诞辰的“双甲之约”世界巡演时,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意大利资深记者写的英文文章,其中有一句很客观的评价是“今天我在林肯中心才算看到了真正的中国艺术”。我们巡演那场戏叫《梅华香韵》,是梅兰芳大师的经典折子戏专场,我演《贵妃醉酒》一折,另外有《霸王别姬》《天女散花》等其他几个梅派经典,整场演出并不单单以唱为主,而是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形式。

  其实梅大师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向来都不是单一的,包括他在抗日战争时候排的《梁红玉》,里面也有些武打的戏。他的戏里神话、佛教、历史都有所涉及,可以说是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外国人看我们演的戏,想看杂技的能看到杂技,想看武术的我们戏里也有;西方人歌剧以唱为主,京剧也是以唱为主;京剧在道白和人物理解方面都是强项,观众虽然听不懂,但是能感觉出来人物在说什么、想什么,所以意大利记者看了巡演后有这样的客观评价,也算是很公正的。

  艺术审美可以超越语言存在,让全人类心意相通。当年梅大师去美国演出没有那么大的剧场,也没那么多人,所以他用的乐队都是很小型的,就是现在京剧所谓的十大件。但是那次林肯中心的演出我们考虑得很周到,特意加入了中国的民族交响乐来配合京剧,这是非常具有民族性的表现手法,也显得非常厚重。演出的时候,交响乐和舞台场景交相辉映,有一种很强烈的突破感。所以,那次演出我们呈现给观众的是我们民族传统最精华的部分,自然也取得了非常热烈的反响。

  民族文化是让人自信的根源。我的《贵妃醉酒》戏装像曾作为32个主图中唯一一幅人物肖像图,入选人民日报社《砥砺奋进》明信片珍藏册“文化自信”页,以此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这对我来说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也激励着我继续探索梅派艺术的特色。戏曲演员可能行当不同,但是作为传统艺术工作者,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也是我们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艺术工作者一定要围练这个宗旨做好艺术传承,做好本分。蔡奇书记提出的四种文化,是对我们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每位艺术工作者能有信心把其中的一条做好,做得特别出色,对北京整个文化建设的贡献就已经很大了。

  记者:针对现在京剧或者整个戏曲的发展状况,对于推动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您还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

  胡文阁:传承方面,我现在最关心的还是梅派男旦艺术如何往下传承。我们的戏曲经历发展变革,现在基本上旦角都是由女演员来演。上世纪70年代以后,戏曲的才子佳人传统戏基本没了,男旦就更没有了表演舞台。等传统戏恢复一点以后,因为这方面的人才都没了,想要男旦上场都没有人了。戏校虽然也恢复了招收男旦,但因为没有老师,这一块就断档了。所以现在我也经常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我的接班人在哪里?

  当然这个接班人不是我一个人能选择和决定的。京剧艺术走到今天,男旦艺术的传承,其实是京剧最有代表性、最具意义的一件事情。除了梅派,其他几个著名流派早就没有男旦了,我是一个存在的特例。师父说梅派男旦传人本来应该是从家族里边培养,要是家族没人,也应该是从中国的戏校这些专门的学校里找一个。他最后收我为徒就是因为等男旦艺术恢复后,他也老了,戏校的继承人都是女的没有男的,在那种情况下正好遇到我,所以他就把我收了,对待我特别的用心,希望我能接他的班。他也知道我京剧的基础并不好,所以就玩了命地教我,就想把最好的都传授给我。他跟我这样说:我对你好,不是光对你好,我是希望到你这里最起码梅派男旦有第三代了,那么我见了我爸爸有交代了,但是你还得往下传。

  但我现在迷茫的是,去哪再找第二个胡文阁呢?这个难度太大了。前一阵我收过的学生巴特尔,天赋很好,但他自己和家里都有一种顾虑:从小学戏万一将来不行了怎么办?首先个头上,以后长到1米8了,还能不能上台演女性?将来嗓子还会不会变声?巴特尔的上学问题我专门找过中国戏曲学院前任院长巴图,巴图院长说他要上戏校附中没问题,他都已经交代好了,最后是他们家人自己放弃了,所以我也不能去逼人家孩子一定要跟我学戏。现在他好好学文化课,最起码将来也可以有能力选择做别的。直接学戏,将来如果无戏可演,生存都会是个问题,这真的很难抉择。这个问题媒体也很关注,连《人民日报》都发文关注过这个事情。

  我们一直在宣传梅兰芳艺术,知道梅兰芳是号称四大名旦而不是四大男旦。所以在传承上,总得让他很纯正的男旦艺术得以流传。欣赏传统艺术都是要看传统的一面,梅派首先是以男性演女性,以男性视角展现女性之美,这就是他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女演员并不是演得不够好,但是从传承角度讲是缺乏了这门艺术的纯正性。所以我现在在媒体上也呼吁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让戏校收一些特长生,在一些小生中挑出几个小嗓子条件好的、秀气一点的,让他们可以转去学旦角,这样的话男旦的传承问题就解决了。不需要多,但是最起码要有这么几个,哪怕就一两个人能往下传都是好的。所以这个问题是目前我最着急,也最担心的事。

  记者:国家对北京的定位为全国的文化中心,那么对于北京的文化中心建设那么对于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从您的角度看,觉得还有什么不足和有待改善呢?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呢?

  胡文阁:打个比方,如果北京是一家文化门店,她的主打产品是什么?当然是北京特色的文化。而北京文化特色最主要的代表就是京剧、胡同、城墙、烤鸭等等,如何把这些内容贯穿起来,形成北京的文化名片,这是很重要的发展思路。

  就目前北京的戏曲演出场所来说,集中在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和国家大剧院这几个地方,还有一些大专院校的剧场。但是对于北京的人口数量和大量外来参观游览者来说,这些剧院的容量实在太有限。其实我们可以利用北京以前一些有名的戏楼作为演出场所,在里面演一些较简单的戏,作为文化旅游品牌来打造。这些戏楼又多位于北京的各种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通常也是北京文化的一个缩影,把北京文化、京剧的传统精华都融合在戏楼的演出中,可以服务于本地居民,也可以服务于外来游客,还能保存和传承京剧艺术,可谓一举多得。

  长安大戏院、国家大剧院的戏曲演出都是有固定时间的,对于很多来北京旅游的人,如果他想看戏曲演出,因为时间问题,可选择的就很少。如果有了这些戏楼,能固定演一些各大流派的经典折子戏,一方面是让京剧的流派艺术能够通过这种形式热起来,不用等我们演员到节假日才在长安大戏院演一场戏。戏楼里演折子戏,让大家能在平时去戏楼就能看到经典。比如说梅兰芳大剧院,也可以在里面辟出个小戏楼,把梅派艺术的精华提炼出来,逢年过节或者是节假日、周六周日下午2点演到3点,1个小时,这就挺好。外地游客如果时间有限,可能进去看十几分钟就出来,但是通过观看演出片段,他也能了解到我们国家更多的传统文化。在这些戏楼周边还可以设小型的陈列馆,系统地介绍一下这些戏楼和上演的剧目,这也是一种宣传的手段。游客们可以在北京逛胡同,吃烤鸭,看京剧,深入体验这座城市的市井文化、生活百态,也就形成了北京文化的一张名片,一道风景线。戏楼和陈列馆都不需要大,但是只要这些小型的场所都活起来,像一条条小溪流动起来,汇在一起就成了艺术的大江大海。

[ 责编:孔繁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同签署联合声明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见记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2024-10-24 17:48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2024-10-24 11:18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10-24 11:16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4-10-24 11:07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宜川县,追寻“悬崖造林队”的故事。
2024-10-24 10:27
陕北说书最近火爆出圈,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向往陕北文化,想成为一个陕北说书人。这一段陕北说书,带你行走在延安的绿水青山间。
2024-10-24 10:2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数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延宏介绍,延安的地域特点适宜建立算力中心,要把平台搭建好,把更多的企业引到延安,建立归属在延安的算力中心,更好的服务延安、服务陕西。
2024-10-24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