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话文化】
勇于创新,立体传承
——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访谈
作者:秦俭
松岩,京剧表演艺术家,北京风雷京剧团团长。曾入选“北京好人“,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等称号;2017当选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他的领导下,风雷京剧团通过全力开拓市场、跨界营销、打造京味儿话剧、发掘传统剧目等多种方式,创造了年均演出500余场次的纪录,并到20余个国家访问和演出,为传承传统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京剧是块敲门砖
记者:国家对北京四个定位之一是“全国文化中心”。您认为,京剧在其中占有怎样的分量?传统剧团,以及像您这样的传统戏剧从业者,该如何积极适应这个定位?
松岩: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它浓缩了历史故事,反应了传统审美,也体现了传统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它就像一块敲门砖,激发观众去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当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被文化吸引和打动,才会去自觉的传承。
我理解的所谓“文化中心”,应该是由包括戏曲文化、科技文化等多种文化支撑起来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各行各业都要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
这个定位实际上实际给我们提出一个很高要求,就是要创造出高水准的优秀作品,与“文化中心”的定位和影响力相匹配。
这需要我们从思想理念上做到开放、前卫,勇于创新和尝试;还要踏踏实实地去调查研究,了解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找准与观众的共鸣,让正能量作品产生经济效益。
虽然风雷剧团很小,只有五十多人,也没有太过辉煌的历史,但我们灵活、适于摸索,时刻秉承传统戏曲艺术发展传承的责任和担当,在每个时期都能结合文化发展脉络,创作出优秀作品。如果说北京这个“全国文化中心“需要的是“百花齐放”,那么风雷剧团就是百花园里一棵小小的绿植,坚韧的为世界增加一抹亮色。
习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我的理解是,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怎么能够强大起来?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我们完全可以挖掘出亮点,找准现代与古典的结合点,让传统艺术焕发光彩。
文艺也需“精准扶持”
记者: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过程中,像风雷剧团这样的传统剧团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怎样的政策支持?
松岩:北京剧团很多,市场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很大,必须提高自身实力,不断推出优秀作品。
为此,我们特别感谢国家和政府提供的大力支持,比如“新俱乐部原创剧目的脂质项目”。自2016年起,我们连续得到了北京市项目基金的支持,还拿到了北京电视台2018年创意中国大赛的总冠军。
不管是从精神层面上,还是从经济层面上,当前政府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超越了以往各个时期,但扶持方式还是比较宽泛的。有个词叫“精准扶贫”,文艺界也需要“精准扶持”,要关注后续,争取出最大成效。
让传统戏曲“年轻化”
记者:和很多传统剧团一样,风雷剧团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也遇到了生存问题。在您出任团长之后,通过全力开拓市场,跨界营销,打造京味儿话剧等努力,创造了年均演出500余场次的纪录。请结合自身经验,谈谈传统戏曲文化如何在创新中求发展。
松岩:我们今天一提到京剧就强调“传统”,其实京剧一直都在发展创新,戏剧大师梅兰芳就曾经进行过京剧改革。
尽管从2001年起,风雷剧团基本保持了每年500场以上的演出频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京剧这种艺术形式摆脱了低谷。当今社会,文艺娱乐形式极大丰富,竞争激烈,节奏较慢的京剧很难被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接受。
为此,一方面,我们拓宽思路,运作三年,推出了跨界的“京话剧”《网子》,用话剧的形式来展现京剧的内容,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网子》迄今为止演出近百场,纯盈利300万左右,引发了青年观众对京剧的极大兴趣。此后,我们又创作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京话剧——“梨园三部曲”,这三部戏都讲到了京剧艺术的传承,在全国各地以及宝岛台湾演出市场的反响都很热烈。
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忘记对京剧传统曲目的挖掘和再创作。风雷剧团最近发掘整理了《九江口》、《三国之关羽》、《西黄庄》、《剑锋山》等一批濒临灭绝的传统剧目,并在其中融入了现代元素。比如我们在排演《西黄庄》和《剑锋山》时,既保留了传统戏剧的精髓的,又在灯光、布景、剧本的整理上运用了现代人更能接受的新形式、新内容,并强化了扫黑除恶这个时代主题。因为贴近生活,这部戏网上直播的点击率达到了几十万。我们特意请相关机构做了专业统计,结果表明,过去风雷剧团的50岁以上观众占到70%以上,但新编剧目的观众中,76.4%都是二十到三十岁之间的年轻人,可见我们的创新事卓有成效的。
京剧应该立体的传承
记者: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守护的,怎样让年轻人愿意做京剧的传承者?
松岩:戏曲文化不是静态文物古迹,是活态的,是为了让人看;戏再好,没人欣赏,没人懂,就没有意义。 所以我认为,京剧的传承应该是立体化的,不是教几个学生,让他们把戏学会,曲目没失传就可以。
为什么叫立体化传承?就是说不仅仅我们的剧目要传下去,和京剧相关的文化、环境,特别是观众群,整个生态系统都得传承下去。
京剧从业者不能孤芳自赏,要学会交流和推广,我们可以去做赏析,总结京剧的精彩、经典之处,让大众也觉得它有价值,愿意看,愿意关注,有互动,才算得上立体的传承。
从我的经验来看,青年人不是不喜欢京剧,他们对京剧的忽视,或者是因为缺乏了解,或者是因为找不到引发共鸣的兴趣点。为此,除了结合时代,推陈出新,拿出过硬作品,鼓励年轻人多演出来吸引新生代观众之外,风雷剧团还面向大众开办京剧沙龙,推出“体验式演出”,通过教年轻人学唱词、做动作,穿戏装,画脸谱,潜移默化间引导他们了解京剧、爱上京剧。
利用风雷剧团的一个小型博物馆,我们每年会举办60场左右活动,接待中小学生,包括幼儿园的孩子,讲京剧历史故事,普及京剧文化。
除了“请进来”,我们还会走出去,去学校,包括去国外的孔子学院,给孩子们讲京剧。我觉得这么做很有意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等他们成长起来,京剧的观众群也就形成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个人理解,初心就是一种情怀,使命就是责任、担当;我从事京剧艺术40年,我的使命,就是把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只有优秀的,才是世界的
记者:您曾经带领北京风雷京剧团到访20多个国家,为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做出积极贡献。请您介绍一下传统戏剧走出去的实践经验。
松岩:剧团“走出去”的过程类似于创业,需要结合当地观众的兴趣和文化,循序渐进。
风雷剧团曾经连续三年赴日本进行商业演出,一开始,我们以孙悟空之类的打戏为主,当观众被精彩的形式吸引,对京剧有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接受之后,再安排一些文戏。在这之后,我们还会在演出前举办“体验式”展览会,让大家来参观戏装,看演员化妆,近距离接触我们的京剧艺术。迄今为止,风雷剧团到访过20多个国家,最近的每次演出都会配一至两场讲座,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文化输出。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认为这句话需要加个条件,那就是只有优秀的民族文化,才愿意被世界接受。我愿意尽自己所能,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