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名家话文化】
梨园展新风,文化建设显国韵
——专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江其虎
记者:张珏
江其虎,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全国首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研究生。2006年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青联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
曾于1987年荣获首届全国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小生组最佳表演奖,于1993年荣获首届中国梅兰芳金奖大赛金奖,2010年荣获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等。代表剧目有《张协状元》《辕门射戟》《白门楼》《罗成叫关》《飞虎山》《打侄上坟》《白蛇传》《吕布与貂蝉》《柳荫记》《四郎探母》《凤还巢》等,还曾多次参演世界多国艺术节,并进行跨剧种、跨行当,具有探索性、实验性的剧目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创造。
记者:出身梨园世家,家风、家学对您日后的戏曲艺术生涯起到了怎样的铺垫作用?
江其虎:这要从年少时说起。我出生在梨园世家,从不会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舞台上爬了,摸爬滚打、成长都是在舞台上。受家庭影响,对戏曲有根深蒂固、从血液里滋长出的对戏曲的热爱。
我父亲是江苏一个叫做淮海戏的地方戏种的戏曲演员,也做院团管理。在父亲的带领下,从小我就受到戏曲的熏陶,这对我日后的事业有很大的影响。
虽然从小受地方戏种氛围的影响,但我从事的是京剧行当。小时候在江苏省戏曲学校读书,开始学习京剧,日后来到北京,选择了京剧这个系统作为钻研领域。
至于行当这一方面,最一开始我主攻的是老生方向,小时候嗓音条件非常适合,又非常有意愿唱,从小也积累了一批小观众,周围邻居、朋友都特别喜欢我唱戏、唱歌。考入江苏省戏曲学校三年以后,我开始变声,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倒嗓子,一下从一个特别好的老生嗓音变声变成了低沉的、具有成年男性特征的嗓音,不再适合老生这一行当。但由于热爱戏曲艺术,就改唱小生,恰好变声后的音质又特别适合小生行当,因此研习至今,也在业内小获成就。
记者:遍访名师如何影响了您艺术创造的风格形成?
江其虎:作为一名优秀的京剧演员,必须要吸取各家之长来丰富自身的艺术造诣。比如说,梅兰芳老师是梅派艺术传人,他一生就只会师从梅派艺术的导师,在他的艺术生涯有许多门派的老师曾经教授过他。京剧艺术的学习,要根据演员不同时期的嗓音条件,所处的不同环境,根据其所承袭的门派系统,来适应流派风格,并发挥个人的艺术天赋,成就一番事业,丰富流派艺术。但演员的艺术天赋和本身的艺术造诣就来汲取自成角儿过程中其所学习的各个流派风格之长。我是叶派小生,1986年就拜了叶少兰先生为师,这一门派由祖师爷叶盛兰老先生创立。但同时我也有来自很多非叶派的恩师,比如京派名家江诗玉老师;比如昆曲方面的老师,像汪世瑜、沈世华;比如武打动作方面,我也曾师从瞿永炬老师;还有像夏永泉,萧润德等恩师。
我们稍后就会谈到,由于京剧艺术是风格化了的融合艺术,因此,研习京剧就需要兼收并蓄地汲取各家之长,发挥自身的艺术造诣去不断丰富、完善京剧剧种的各个方面。
记者:您认为京剧艺术如何生动体现了北京区别于其他城市独到的文化氛围?
江其虎:首先通过了解戏曲史,我们不难发现京剧的形成沿革。在中国戏曲8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昆腔发祥于昆山,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被誉为百戏之组,而京剧史算来还不到200年。自徽班进京以来,京剧通过几十年的演变,借鉴、承袭了昆剧的故事情节编写方式、各地方戏种的音乐曲式、服装动作等,最终于570多年前首次在上海申报单独成一剧种。相比于历史悠久的川剧、梆子,京剧作为非常年轻的一个戏曲剧种,已经深深的扎根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广大观众心中。被誉为国粹,京剧艺术可以说是一种集中国戏曲于大成的一张非常有生命力的国家名片!
北京作为京剧的发祥地,京味文化对其影响深远。地方戏曲都有地方戏曲的味道、文化和神韵。他就是你比方说北京的文化,它跟地方上的文化的区别在哪?它还会有特点,豫剧展现河南文化,越剧展现南方江浙、上海一带的文化特质、上海文化。同样戏种在不同地域的展现方式也独具了地方文化特征,各个地方的黄梅戏有不同的特点在里边。京剧也同样,受北京这一方水土的滋养,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故事选材、曲式音调、唱念道白和行头动作。
其次,北京文化的广泛性也对京剧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看到,川剧、越剧、粤剧等地方戏种,受到语种限制,只有特定的欣赏人群。但是北方的戏剧可以走遍全国,具有非常强的广泛性,受众非常广。
再次,京剧艺术研习对平台、资源的要求,需要艺术家们在首都这一大环境中来不断锻造自身的艺术造诣。要唱京剧,就一定要在北京的大平台上去学习、锻炼、寻师访友,才能够走向成功。北京作为京剧的发祥地,具有京剧艺术的艺术根基;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作为首都,北京具有足够的的平台和足够充分的资源,以及足够欣赏水平的观众。北京城市所处的高度,使得在北京能接触到的信息与地方完全不在一个水平层次。北京得天独厚的环境,是最利于京剧演员发展的,也是最利于国粹艺术发展的。
记者:您如何理解坚守“工匠精神”对戏曲艺人坚守对自身艺术造诣的高标准、严要求的重要意义?
江其虎:我个人认为,京剧小生在京剧所有行业当中是比较难的,它对嗓音上真假声结合的高要求,在眼神、手势、武打动作的高水准要求艺术家要时刻注意锻造自身的艺术造诣。因此,首先我很感激我的师父和我所主从的叶派流派。得益于叶派全面、文武兼备的训练方式,我才能在京剧界,在京剧小生行当内,获得如此的成功。1993年凭借《八大锤》获得梅兰芳金奖,能手持异常繁重的武器就是一出,靠着扎实的腿功,踏着厚底儿、挎着行头塑造好一个角色、一出戏,都是日复一日磨练出来的。
因此,我认为作为戏曲艺人,真的需要做到身体力行,不忘精益求精。获奖与否只是观众对你肯定与否,获得了观众的肯定的艺术家,更需要知行合一地去锻炼自身的艺术修为,不断汲取理论、实践营养丰富自身的艺术想象力,不断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在能上台的时候不断为观众塑造完美的角色,呈现精品,在不能上台的时候积极将戏曲艺术传承推广下去。
作为一个京剧人,步入我这个年龄,我认为相较于塑造好的作品,传承是我更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只有兼备这两方面,艺术的人生道路才完整。中国戏曲靠的是口传心授,因此,我现在也将精力慢慢转向教学生这一方面。其他方面,我也一直在行动。从90年代开始,我就开始尝试跨界,去跟西方的艺术家合作。在合作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就把京剧艺术发扬光大了。在发扬光大京剧艺术的过程当中,将身上所有的本事展示给外国人的同时,也让观众认识到中国的京剧演员的匠人精神与京剧艺术蕴含的中国哲思和精神体系,我认为这是当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面。
记者:请谈一谈您认为应当如何涵养当代戏曲艺术以及传统艺术的观众
江其虎:我认为,涵养观众的首要任务是艺术家坚持对自身造诣精益求精的追求,从而创造更多的优秀作品。
在此基础上,就谈到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一个东西好,怎么好、怎么做的、食材是什么?只有将传统艺术也从头至尾、从古至今地和不了解的年轻人讲清楚,再配合高质量的演出,才能慢慢引起对京剧艺术全然不了解的年轻人的兴趣。我在北京到小学里去讲学,也到中学里去讲学,讲完以后,会发现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由于常年的积累,渠道有时是不通的。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培养观众方面下了很大决心,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物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举措。现在从小学生开始,中学生一直到高雅艺术进校园,进大学,国家建设层面一直在努力。这些年,我也一直在协助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我个人感觉成效还是比较好的,我也非常愿意去推动有关传承传统文化这类的事情。
记者:请您谈一谈如何发挥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的作用。
江其虎:从戏曲艺术建设这一单独的层面来讲,我认为要重视传统。传承京剧,首先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遗产是什么?是需要继承的,这是首要应该做的。政府应该又作为,从业人员应该又作为,行业团体也应该有作为。第二就是要关注到京剧艺术具备有的活力、生命力。它还能以现代题材创造许多戏本,京剧蕴含的艺术元素也可以和各个国家的艺术品类去融合。
其次,在推动艺术发展这方面,国家大力传承发扬传统艺术的大好环境,对京剧传统艺术的重视,也为打造北京成为全国文化中心营造了非常好的政策氛围,在良好政策的引导支持下,文化资源的积累也更上了一层楼。
北京还应该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做对文化发展、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有意义的事,比如多鼓励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与巴黎秋季艺术节、与林肯中心艺术节这样一些大的艺术团体合作,与全世界的大艺术家合作,打造更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充分利用资源平台来实现具有代表全国的艺术引领力,也就是有代表性、有示范性的首都文化形象的打造、展示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