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名家话文化】
坚持“中学为体” 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本质
——访著名山水画家牛朝
牛朝,字弈樵,斋号松吟草堂。1967年生于陕西吴堡。现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记者:您是如何与山水画结缘的?北京的文化对您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牛朝:我从十几岁开始临摹经典的山水画,一直坚持绘画。后来因故走上了法律工作岗位,但是对于中国画的热爱一直持续着。1998年我来到北京,想在北京这块文化土壤上学习感受耕耘,寻找自己的艺术之路。
在北京生活21年,在北京这样一个底蕴厚重的文化城市,我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实现了一个当画家的梦想,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发展方向。北京这块土地是有灵气的,我的作品是在北京这块土地上创作的,可以说我对北京非常有感情。北京给我带来了很多美的体验与感悟。我也期望自己能在北京的文化建设发展中,尽一点微薄的力量。我作为一个专职画家,思考怎么用画笔去展现文化,为这个城市做一些贡献。当然这个贡献不像企业纳税一样在经济上直接体现出来,绘画的作用会更含蓄一点。我想做一颗螺丝钉,在北京文化发展的大框架下,起到微小的作用。
记者:您在北京画院教授了很多学生,您觉得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并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 ?
牛朝:都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的理解是:越是传统的,越是现代的。
我们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现代因素,只是看你如何去表现。比如,故宫做了很多文创产品,就是把传统的东西转化成现代的因素;上映的电影《哪吒》,也是用现代的手法讲述了一个蕴含中国哲理的故事;央视的诗词大会,是用现代的媒介将中国古老的智慧和美呈现出来。这些美和文化哲理,是中国文化体系所独有的。
中国的山水画,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中国的山水画,是对自然山川的体悟,结合传统观念、诗词文章、哲学思想,包蕴着综合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通过绘画语言展现出来。我通过我的画笔,一根线、一点墨,在山水中去表达中国文化。
我在北京画院带进修生,深切的感受到,传统绘画在当下的美术教育中严重不足。从全国来看,各地到北京进修的画家、学生非常多,但教授传统绘画方面的导师却非常少。
当谈论文化的时候,都说要重视传统绘画、传统文化,而现实却不是这样。当学生开始学习绘画,往往都是从素描开始,浅浅涉猎一下传统山水画技法,然后很快就丢掉了。现在的问题是,整个艺术的审美、品评标准,都变成了以“西学为体”。现在的美术教育机构,都是以素描色彩教学为主,用西方的美术标准在品评中国绘画,乃至全国美展的评选机制也受此影响。
我认为,应该以“中学为体”,以传统的审美为根本,这是标准建立的基础。我所说的“中学为体”,是保留我们最经典的审美,包括我们的哲学思想,因为那些经典审美是不可超越的。我们要把传统的经典运用在当下,跟当下审美结合。审美要回到以中国经典审美为标准的基础上,再谈当代的问题。
文化艺术教育也是这样。在教学中,我会把传统绘画中最经典、最优秀的技法介绍给学生,经典的东西需要有人来继承,不是蜻蜓点水的涉猎,而是继承传统后再通过现代手段呈现。现在很多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学习的东西像机器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一样。艺术有特殊性,有时候是教不出来的,需要你的内心和你从事的工作产生一种高度契合,再通过自身转化为艺术作品。
记者:对于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您有什么建议?
牛朝:首先,北京历史上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北京生活过的名家,他们写的山水游记、诗词文章,把这些系统的编纂整理起来,将是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果再通过绘画的形式或其他形式表现出来,会是对历史文化资源更深层次的挖掘。
翻开中国绘画史,占分量最重的是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包罗万象,承载着中国文化和中国的经典思想,是中国人体悟自然的结晶。
我作为北京画院的一份子,我应该在中国传统山水画方面承担一些责任。我经常感慨,全国美展、院校体系里面呈现出来的东西,都是偏西化的。长此以往,我们的下一代,他们的审美就会形成一种偏西式的审美。难道是我们中国传统的美不如西方的吗?不是。是他们没有真正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央视的诗词大会非常受欢迎,说明大家不是不爱看,当你真正读懂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美是如此的高级,只是你平时忽略了,你关注了更容易读懂的一些美。
我们要在传统文化的审美上真正下一番功夫,要倡导每一个中国公民读懂我们经典的美。千百年过去了,曾经的很多实体财富不见了,只有文化流传下来,这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可以永远流淌下去的。我们要把血脉中的糟粕去掉,把经典的东西传承下去。
中国文化是相对比较含蓄的文化,诗词、戏曲、绘画等,都是通过含蓄内敛的形式去表现美感。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也是需要慢慢来。从历史角度来说,北京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厚。要挖掘这些历史上的积淀,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这几年,北京美协、北京画院等,在北京文化建设中做了很多工作,对北京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推介、延展作用。现在已经走上良性循环,我们需要一步一步把更深层次的美展现出来。
同时,对于北京的文化市场,我认为要在文化方向性上做引导。所有美的呈现形式都是外在的,中华文化才是内核、是本质。在诸多美的形式当中,要把中国人最经典的审美和最高的哲学思想,融到各种表现美的形式当中。电影、电视、戏曲、歌舞,都是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是内在的,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讲好中国故事”,要讲好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人的世界观。
记者:您认为,如何提高文化传播力,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
牛朝:在我的理解中,北京不止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在世界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在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必然是在逐步提高。北京不仅要担起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也要在世界上承担起一份文化责任。要把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正能量、我们感受到的知识、力量和美,分享给世界,这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我们可以透过当下的一些现象,反思问题的本质。比如,北京毕加索的展览,参观者人山人海。毕加索是西方当代艺术一个标志性的符号,是西方当代艺术当之无愧的代表之一。同时代的中国,齐白石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代表之一。从传统文化展现、绘画的技法技巧、取得的艺术成就多方面来看,齐白石并不比毕加索差。北京画院一直向国内和海外推介齐白石,但是齐白石的画走到国外的时候,并没有达到毕加索在中国的影响。因此我觉得,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也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
另外,从画展的现象上说,我也看到了一些好的趋向。近几年,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在国内的展览,包括上海博物馆的董其昌大展、从沈博的古画展到苏博的明四家作品系列展等,都引起了轰动,而十几二十年前并不存在这种现象。这些来排队参观的,大都是年轻人,他们是打卡也好,猎奇也罢,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至少证明了,传统经典是有魅力的,只是以前大家可能没有关注或者没有机会关注,现在因为媒体的传播、人民生活的改善,使得更多的人有时间、有精力、有机会去欣赏传统经典作品,去感受中国文化。
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时候也可以形成这样的热潮,外国人也像中国人排队看毕加索一样排队看千里江山图,排队看齐白石作品的时候,北京文化、中国文化才在世界上真正有了强有力的影响,那是我们把最经典、最美的中国文化展现给世界,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我们的传统文化观念,比如家国意识、山河观念,也会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