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清末时,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叫:“看玩意儿上天桥,买东西到大栅栏”。大栅栏街原称廊房四条,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历史上的大栅栏,最早的设置在明代就有了,明弘治元年,为治理京师社会治安,在北京各条街巷门口设置了木质栅栏,其中廊房四条的栅栏由商贾出资,格外的大,因而被称为大栅栏,久而久之大栅栏就取代廊坊四条成为这条街道的正式名称。
清朝前期由于内城被划为皇城,平民百姓不得入内,大量汉人被迫迁居南城,即宣武区和崇文区。当时宣武区住的汉人大部分是富商,崇文区以小手工艺者和小作坊为主。人口多了,经济也就繁荣起来,大栅栏逐渐成为了商户聚集之地,商品主要以日用品为主。当时的日用品很多都是官民同用,慢慢形成了规模,如内联升最初就是给官员提供朝靴,久而久之成为了品牌。大众化就是大栅栏的特点,今天亦是如此。
大栅栏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西侧,从东口至西口全长275米。作为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商业街,在大栅栏有不少国内外闻名的老字号,除了商号,大栅栏还曾经是京城的一处娱乐中心,历史上曾经有过五个大戏楼:庆乐园、三庆园、广德楼、广和园、同乐园;北京历史上最早的一座电影院大观楼也是坐落在大栅栏的。
大栅栏前后共经历了3次整修,被吴良镛先生称为“一部中国城市史活的教材”。如今的大栅栏街面均为仿古建筑。自2011年开始启动的“大栅栏更新计划”以多元业态引入了铃木食堂、模范书局、Soloist Coffee等新的商铺。作为中国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首创与引领者,古老的大栅栏迎来了他的新生。(光明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