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手记二则

2020-02-25 12: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千人糕”

  回忆十岁前后上初小时,印象最深甚至可以说影响我一生的一篇课文,题为《千人糕》。

  说的是一个小孩被他的同学邀约到家吃“千人糕”,充满了好奇,但摆到面前的不过是常见的麦粉做的蒸糕罢了。于是他听到了这块糕命名为“千人糕”的理由。

  先说面粉的来源:是由农民选种、播种、灌溉、耘田、收获以至脱粒、磨粉、装袋等工序,再经批发、零售持回家中,才得倾入陶瓷面盆;

  然后需要加水才能和面,水从何处来?或是井水,则要打井、汲水,和面的盆,擀面的杖,以及面板从何处来?一一穷其源流,不知过了多少人手;

  还有中间环节,即流通过程中的人……

  所有这些人,都不仅是个体,他们置身其中的,是庞大的社会人群,使他们衣、食、住、行都纳入一定的组织秩序,社会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这样算起来,一块糕由原料到成品,功劳谁属?不止千人吧。

  这一篇课文让我看到了整个社会的分工与合作的力量,这奠定了我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实在不可等闲视之。

  我不记得这一课文是载于我循序渐进的某个年级《国语》课本,还是我从兄、姊的教科书里看来,总之,深深烙印到我的心中,再也冲刷不掉了。不知今天的小学语文课本上有类似题材的课文否?

  玩“乞巧”到玩“聚焦”

  阴历七月七,“乞巧”是女儿家的专利,男儿不与焉。但那时妹妹还没出生,我们只有姐弟仨,哥哥不参加,我就跟着姐姐,在头天晚上,用一个净碗盛上大半碗清水,晾在露天地儿。等到七月初七正午,从炕苕帚上随性掐下一根苕帚苗(俗称“细米(缗)儿”),把它投到水面上,看它在太阳下水底的影儿是个什么东西,比如是个针啊小巧的,就算你乞到巧了,若是像个擀面杖似的影子,那你终归是个粗人,巧不起来。

  玩“乞巧”的人,当然非乞到巧不可,一遍一遍地乞个不住,要么最后如愿以偿,要么终归不了了之。

  哥哥姐姐再大了一点,上自然课了,有一天就在正午的太阳下,平地摆放一张白纸,然后神秘地拿出小小的放大镜来,在白纸的上空找高度,找得差不多了,就是恰到好处,“聚焦”了,紧张地手持放大镜的柄,等呀,等呀,没见着预期的效果。于是,重来!我在旁边已经不耐烦了,转过脸去。这时,听他们喊:点着了!我以为会燃起熊熊大火,把纸一烧而尽,其实只是在放大镜的中心底下,有那么一点烤煳了的褐色痕迹,说是阳光给引燃的。我想,也许因为秋天的太阳不大热,若在夏日炎炎似火烧的时候,聚焦之下,也许会唿的烧出一把火来?

  我又觉得不尽兴,转身走了,反正我不是玩“聚焦”的主角,我还没上小学呢,没资格。

  这是八十年前的事了。(邵燕祥)

[责任编辑:邱晓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