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者“抗疫”丛谈】刘川鄂:我喜欢盯着你的眼睛

2020-03-13 12: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灾难突如其来,席卷了我学习工作生活了40年的武汉,并蔓延到全球多地。海内外朋友纷纷来函问安,我轻言相告:我元月20日就因私家事到了女儿的工作地广州,得以逃离疫区中心,一切安好。武汉封城快一个月了,新近的通知是,不得从外地来汉,所以还得在羊城静静等待一段时间。

  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的皱眉堵心,泪目涟涟。每天都在刷屏,每天都在微信群里跟脑残者论争。每天都在祈祷歼灭毒魔的那一天早日到来,期盼明日重现昔日的盛景。街道车水马龙,小区欢声笑语,市民安居乐业,阳光普照大地。

  刘川鄂

  校园里空空荡荡,看不见老师兴冲冲走进教室的匆忙身影,看不见同学喜洋洋走进食堂的轻快步履。武汉人民还在与病毒顽强斗争之中。今日得知,我的学校的2号3号体育馆已经被征用为方舱医院,也成了跟病魔作斗争的战场。按原来的计划,寒假今天结束,明天,2月17号(周一)就是开学第一天。但“新冠”切断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可能。有老师建议延期开学,把本学期的课程顺延到暑假两个月进行。其间,大学生自行安排学习生活,老师们集中这几个月的时间搞科研。我是这个意见的拥护者,但教务部门想利用这个机会,大规模地做线上教学的尝试,提升老师们在线教学(慕课建设)的能力,进行倒逼式的教学改革。元月底通知作网上教学的准备。我们文学院的老师们在躲避瘟疫的同时,也积极备课。大规模在线教学工作,对大部分老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加上目前疫情严重,生活、身心压力都比较大,完成在线教学准备也的确需要付出很多努力。部分老师非常支持在线教学,认为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新方式。参与在线教学,可以转移注意力,缓解疫情信息导致的精神心理压抑感。有些慕课视频资源质量不错,互动充分,方式新颖,内容传播的效果很好,值得学习采用。根据教师生活居住工作环境情况,在线授课采取三种方式:慕课,直播课,学习通APP资料讨论(含视频资料)授课。由于我院自建慕课不多,特别要求老师们尽量选用社会平台已有的慕课资源。慕课平台没有的课程,如果老师个人条件允许,可以直播授课,很多老师戏称自己为主播。

  也有老师不太认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师生一下子赶到网上去,搞运动会式的一哄而上,再加上技术不到位,会导致形式主义,最终也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尤其是前期通知要求的直播授课,不太现实。大疫当前,不太赞成在线授课的老师(主要是老教师)言辞都比较温和,在线教学工作最终也准备好了。还有部分师生提醒说,这么多课程、这么长时间的在线教学,会带来手机伤害,眼睛受不了。由此引起的各种不适也应提前关注。目前,最担心的是,同时开始大规模的在线教学,这么多师生同时在线,学习通和其他慕课平台的系统会不会崩溃。

  我在一个只几个教授组成的微信群里讨论这个问题。有文科教授认为,多媒体教学重技术轻艺术、重知识轻见识、重共性轻个性。对于数理化英体美这样一些充满了图案、表格、公式、形状、色彩、声音的学科,多媒体课堂是非常合适的。但人文学科重体悟、体验、思辨、判断和发现,强调培养另类思维,逆向思维与多元思维,多媒体难以充分兼顾。也有理工科教授反驳说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在理工科的一些课程中表现更为突出。比如数学类课程(如微分方程、数理统计类课程),没有了板书,就省略了简化了繁复严谨的推导过程,逻辑链条就建立不起来,失去了它独有的逻辑之美。有老师和没老师一样,教学效果无从谈起,学生的科学素养大大降低。为了让学生过关,考试只得降低标准。

  更极端的看法是:多媒体教学在很多情况下违背了科学的认知规律。网上授课,有的课全国一门课只有一个老师,为了避免某些麻烦,像央视新闻联播播音员一样,字正腔圆、一字不差,这样还成为其大学乎,教授还有存在之必要乎。但愿此次网上授课只是特殊时期的无奈之举。

  我也有好几次音频视频教学或者录播的尝试。2008年5月下旬,超星图书馆给我录播研究生选修课《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有一天下午,教室一阵摇晃,我们立马明白这是汶川地震的余震,扛上机器拿着书本,箭一般地从十二楼楼梯冲到楼外,面向高楼发呆。半个小时后,又回到原处继续录制。我很佩服我们的勇气,但对录制效果不是很满意。对着摄像头,就像对着一尊黑乎乎的大炮。没有学生,看不到他们的表情,有点乏味。2014年夏天,超星给我做了一个讲课视频《张爱玲的文学世界》,因为下面有学生听众,感觉好多了。但眼下疫情严重,全国很多部门都是家庭办公,我又身在异地,视频原件找不到,暂不能给学生分享。去年又有朋友约我做了一个音频讲座《刘川鄂欣赏张爱玲》在喜马拉雅上线,每集20来分钟,录了20多集。新学期,我的本科教学课程叫《中国现代经典作家作品研究》,传统的课堂授课的形式,我惯常做法是重点讲鲁迅、张爱玲两位文学大师,同学们在认真阅读作品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现在跟我的学生千里相隔。几经权衡,我决定让同学们自己先读两位名家的作品,写4篇读书笔记,再酌情修改组织线上讨论。这些音频视频,就推荐给同学作为课程的辅导材料。好读书会读书,是文科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评判标准,也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点。

  文学课不仅是知识,更是审美。是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知识、思维和视野的交汇,是生命与学问的碰撞,是心灵的学问。我滔滔不绝,你凝神结想。我话语暂停,你思路延伸。我奋笔疾书,你紧扣要点。如果我发现你走神了,就是在提醒我可能讲得不到位,要调整重心和方法。我要看见你的双眸随着我张牙舞爪的手势转动发光,我要听见我的声音在教室里飘荡,又落在你的心坎上回响。所以我喜欢盯着你的眼睛上课。如果看不见你了,我就只是一个教书匠。如果我读懂了你们青春的容颜求知的眼神,我就是一个灵魂的工程师。

  当了30多年大学老师,我足以自豪的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绝不把负面情绪带进课堂。一进教室就凝神静气,倾情讲授。我的课堂几乎没有学生玩手机、玩电脑、看闲书,他们总是从头到尾跟着我的思路和节奏,眼对眼、心对心。

  我更乐意在瘟疫结束之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相关作家作品,跟同学们谈一谈我们在这场悲剧中经历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就像我此刻跟我的学生寄语的那样——

  瘟疫肆虐,全球同悲。新冠肺炎病毒导致了千万人千万家庭的不幸,这是民族的灾难,也是人类的灾难。病毒横行的地方,也是人文学子观察世道人心提升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的平台。用你睿智的眼睛和良知的心灵去观察、思考、表达和发现。这不是可有可无的学业负担,它就是你的专业,是你的本行!希望在灾难过后,你可以说:我在成长!

  (本报记者舒晋瑜组稿、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邱晓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