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跋涉在文学森林中的蔡之湘

2020-03-13 12: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蔡之湘先生已年近80岁,瘦而不弱,能登山、打乒乓球、骑单车,每天在家中还做俯卧撑。言谈举止中,依旧给人以精神矍烁,思路清晰,健谈如昔的感觉,不显老迈。

  蔡之湘的履历简单:15岁南京市第七中学初中毕业;16岁进南京晨光厂(军工央企)当工人;39岁进南京日报社任文艺部记者编辑;61岁刚一退休即被“久闻其名”的金陵老年大学聘请担任校报主编,不久兼任文史院常务副院长和院刊《劲松》主编。2019年初,79岁的蔡之湘“第二次退休”。他笑着和我说,不上班了,可以当专业作家,静下心来读书、写作。

  我和蔡之湘接触不是很多,但每一次相聚,都显得很亲切真诚,有说不完的话。前几年,我为撰写《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工人诗人群》(此文后发表在《青春》2018年第11期),曾与他有过一次长谈,蔡之湘是南京五位工人诗人群中的佼佼者之一。另四位诗人是:王德安、叶庆瑞、吴野、朱光第(已逝)。

  那次的长叙,留给我的印象极深。我随着他不疾不徐地叙述,看到了他在文学森林中一路跋涉的身影。

  蔡之湘文学创作的出道,得益于他所在这家企业的浓郁文化氛围。国营晨光机器制造厂(现为晨光集团有限公司)历史渊源悠久,1865年为两江总督李鸿章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新中国成立后是军工央企,为我国国防工业建设作出过卓越贡献,且有着良好的文化底蕴和传承。当时晨光厂文工团、厂文学创作组,在江苏省颇负盛名,有的职工是中国美协、省市作协会员,人才济济,成绩斐然。

  晨光厂的图书馆不仅白天开放,晚上也开放,让做白班的职工下班后也能来这里阅报刊借图书。蔡之湘从1956年进厂到1979年离开,23年中,他借阅的书达六百多本,广有涉猎,受益甚多。他在书海中遨游,在经典名著中撷英,“好书如茶须细品”,孜孜不倦地学习,让从小就热爱文学的蔡之湘,在这样良好的沃土环境中“雨催花发”,很快脱颖而出,小荷初露。

  1957年12月8日,蔡之湘的第一首诗《牡丹没有它美》在南京日报发表,他心中激动不已,想当诗人,想当作家,悄悄写下了一首自励诗:今生何所求,富贵扔天角。精章数百回,代代有人歌。蔡之湘说,那一年我17岁,年少学浅,自以为跨进了文学殿堂,其实我仅仅沾了文学一点点边,无数的山坡在等着我去爬哩。以后在国庆十周年之际,南京日报刊出蔡之湘的诗《工人步子迈得大》。1960年6月北京出版的《中国工人》转载了这首诗,得到了郭沫若先生的称赞,著名作曲家马可为此诗谱了曲。

  好花总有人来识。1961年9月,江苏省作协组织20位作家到大江南北体验生活,参观交流,蔡之湘当时只有21岁,是这支队伍中最年轻的作者。蔡之湘说,这次采风活动,我看到了江苏大地秋山秋水之美,看到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和艺术精品,听到了同行的作家们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对我这个刚刚走进文坛的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文化盛宴。时隔近60年了,同行的教授、作家和编辑对我的谆谆教诲,我仍记得,终身难忘。翌年春天,蔡之湘出席南京市第三次文代会,并当选市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相当现今的市作协理事),开始受到文学界的瞩目和关注。

  蔡之湘众多的诗歌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首诗是发表在1964年6月号《雨花》上的《我的牛头刨》,这是他的成名作,曾被多家选本选用。50多年过去了,有些句子我还能背出来:

  “牛头刨床啊——/ 我最知己的好弟兄!/ 我落下一滴汗,/ 你为我唱一支祝贺的歌,/ 你多刨出一件活,/ 我又增添一分劲头……

  牛头刨床啊——/ 我最亲密的好战友!/ 白天咱们在一块干活,/ 晚上咱们都在想:/ 怎样当好人民的牛……”

  这是从心里自然流淌出来的诗句,不雕饰,没有那样的生活,没有那样的深情,是写不出这样接地气的诗的。

  这以后蔡之湘不只是写诗,把更多的精力转为写小说和散文,他的作品不断外延至《新华日报》《工人日报》《文汇报》《少年文艺》《新港》……带着他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巨变,描绘时代图谱,体现时代精神的浓浓的生活气息。1963年1月发表在天津《新港》的小说《父女》,选入《江苏30年短篇小说选(1949—1979年)》;1963年5月发在上海《少年文艺》的小说《师傅》,选入上海建国30年儿童短篇小说选及江苏建国50年儿童短篇小说选。196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说集,就以此篇小说作书名。散文《桔女》在1981年第3期《雨花》发表后被选入《江苏散文选》。

  时间一闪17年过去了,1978年,省作协第二次组织27位作家“大江南北天地阔”采风行,蔡之湘又一次被邀。1979年加入江苏省作协,从1980年至2004年,他连续出席江苏省作家协会第二、三、四、五、六届代表大会。

  人才总有人识,1979年蔡之湘调入《南京日报》,在报社副刊部任记者和编辑。20多年中,蔡之湘编散文、编小说、编连载。

  一次,我到编辑部去送稿,同事告我他刚上楼待会儿就回来,我瞄了下他案头满是堆积的来稿,有一篇改好的稿放在正中,十分醒目。只见那篇稿是经过一改再改的,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修改过的红红字迹,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拉出一条。

  正看着,蔡之湘回来了。我指着这稿子,你下了工夫。他淡淡地说,这是位来自基层作者的稿子,小说基础不错,很有生活气息。修改是我们编辑应做的份内事。确实,蔡之湘到报社后,更多的是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付诸给作者和文学新人。

  有段时间,副刊为发掘新人、培养新人,蔡之湘特意组织县区文学专页和小小说专页,集中发表业余作者的散文和小说,并先后撰写《志足·情信·辞巧》《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等短评,风生水起,反响颇好。他曾在一首《记者之歌》中,这样写道:“我把生活中最美的画面摄入镜头 / 愿人们心灵上开出更美丽的花朵 / 我把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英雄颂扬 / 盼大地上成长起更多的劲松翠竹”。他就是这样,用自己来自生活的源泉,浇灌出一朵朵文学新花。

  1983年,国家新闻署要求全国所有新闻单位的在岗编辑记者,如果没有大专文凭,必须通过全国组织的按大专水平统一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记者编辑任职资格证书。缘此蔡之湘走上了一条漫长而艰苦的“自学”之路。他白天上班,晚上听课,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成了一个地道的“夜行者”,经常夜里十点多鈡才回家。1984年他获得“全国新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颁发的资格证书,被评上记者编辑职称。

  过了一山又一山,1992年开始,报社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所有采编人员职称全部归档,根据工作表现和业务考核重新聘用。值得欣慰的是,从1992年至2000年,蔡之湘都被聘为主任编辑直到退休,报社返聘他一年,2001年2月,才办理了退休手续。

  时光倏忽而逝,大约是五年前,一次我们在汉中门大街上偶遇,那一年他已70多岁了,骑着自行车,速度很快,我老远看见了,挥手招呼他。一看是我,多年没见立即停车下来寒暄一番。我才知到他已在金陵老年大学任校报主编十多年了。这份校报有内部准印证,每月一期,办的风生水起,印数达一万多份,连续8年被南京市文广新局评为优秀报刊。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心中直感叹,老树春深更著花。

  那晚,我又一次翻阅蔡之湘前几年送我的《蔡之湘文集》,这本书获得第九届金陵文学优秀奖。翻着翻着,我移步到书架前,目光聚焦在《美的寻觅》《三看樱花》两本散文小说集上,这是蔡之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两部作品结集。前者有前南大教授、南京市作协原主席包忠文先生写的序,后者有至今健在的前市作协副主席俞律先生写的评论。

  2018年,蔡之湘被评为江苏省第二届百佳优秀文化老人。

  2019年10月31日报载,南京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 “文学之都”。蔡之湘看到这个消息后,打电话高兴地对我说,南京文化底蕴深厚,出了许多著名作家和诗人。我们这些老作者,应在写作上要继续努力,争取在老树上开放出更多美丽的、生命力久远的文学之花。(徐廷华)

[责任编辑:邱晓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