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对出版界的大考——
出版人在战“疫”
刘东风
刘东风:以专业和特色作好出版服务
刘东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社长)
面对疫情的严峻形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依靠自身出版特色和优势,组织推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战“疫”家书》《口罩里的爱》《走开!冠小毒》等项目,防疫心理健康指导手册还出版了“英文版”“俄文版”,即将推出“日文版”“韩文版”。出版战“疫”是总社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也是总社办社宗旨“刊书载道,立社弘文”的坚持和延续。这些年社里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选原则,重视精品生产,重视主题出版策划开发。采取有力措施,机制到位,长抓不懈,形成了共识和自觉,也有了这样的氛围和敏感,在关键时刻能拉得出,顶得上。面对全国打响抗疫总体战、阻击战的大势,总社迅速反应,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在全社下发通知进行动员,鼓励编辑积极策划相关选题项目,从大年初四就开始动手策划防疫心理健康指导手册,不到三天就推动上线,正式出版,成为全国防疫心理健康指导第一书。随后又推出该书的“英文版”“俄文版”,受到好评。疫情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确实很大。但另一方面在编辑出版《战“疫”家书》《口罩里的爱》等项目时,我们也时时为那些战斗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和奋战在不同岗位的平凡英雄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编辑出版这样的图书,对编辑们也是一场洗礼和升华,大家都拿出了在一线的精神和劲头出版战“疫”。
在项目设计和组稿过程中,很多专家作者的行为也让人受到感染。总社与《美文》杂志联合发起《共同战“疫”》文学作品征集,邀请全国众多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参与稿件撰写,贾平凹不但亲自撰写文章,还担任这本书的主编,同时他还为社里出版的《战“疫”家书》《战“疫”日记》题写书名。穆涛也为这个项目联系作者,编辑稿件,每收到一篇文章他都会在工作群里和大家分享心得。文化学者、诗人薛保勤创作的诗歌被谱成曲,作为抗疫公益歌曲演唱,他也亲自担任了《战“疫”家书》的主编,为抗疫奔忙。疫情面前,参与出版的作者们体现出大爱和担当,令人感动。
疫情对国家是一次大考,对出版单位也是一次检验,检验出版单位面对国家需要的大局观、响应力;在特殊状况下的专业水准、实战执行力;在互联网时代的融媒服务实力、公益服务能力等等。
出版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社会效益首位的成效上,也体现在特色化和专业化上,这是出版单位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在面对疫情时,我们看到已出版的百余种战“疫”类图书,各个出版机构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长,体现自己的专业水准和特色服务,在最快时间内有了这样的作为和成绩。深耕专业,厚植特色,不但是出版社向出版战“疫”交出的答卷,也是出版人长久发力、长远坚持的课题。同时,我们也要分析疫情带给出版内容方面的启示,研究高质量发展下的需求变化,垂直细分,精准聚焦,突出原创,长线长效,做好内容创新和专业化知识服务。
这次疫情,给出版带来的冲击和启示还体现在对数字出版、多媒融合的认知和实践中。传统出版受疫情影响迈不开脚步,互联网数字出版、多媒融合风驰电掣,一路畅通,完成了传统出版无法完成的任务。已出版的这些抗疫出版物,纸质书基本上无法同步印制,是滞后的,各个社在网络平合上火力全开,大显身手,网络版、电子书、有声书、视频等各种内容形式交相辉映,利用“两微一抖”及短视频、直播等推送宣传,多媒服务,实现了我们常说的内容资源优势向数字内容服务优势的转化,互联网传播、多媒融合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的优势尽显。这次出版大考,因为直接瞄准了读者的切身急需,集中推送全新的优质内容,公益服务、免费阅读等,在一定程序上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和认识,带动着数字阅读市场和融媒服务环境的共建。这些都会促进各传统出版单位更加关注和研究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和成效,关注5G背景下融媒开发的新变化,拓展传统出版边界,加快推动数字出版融合转型发展。
(本报记者舒晋瑜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