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季候中的母爱与家教

2020-03-29 12:5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母亲的季候》是一位乡间学人以农耕时代母亲的二十四节气生活与瓜叶野语、海上半月为题材的长篇纪实散文。

  描述江南二十世纪60年代乡村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存状况,蕴含着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与儒释道精神。

  惊蛰

  “雷响惊蛰前,月里不见天。”母亲这样说,天也是这样。

  惊蛰前响过春雷,桃花最先被叫醒,萌发绿叶,紧接着是芙蓉吐叶,桑榆出芽,黄灿灿的油菜花间,飞着一群群小蜜蜂和小蝴蝶。如果说立春是百草知春回头,那么惊蛰便是百虫冬眠睡醒了。惊蛰有雷鸣,虫蛇多成群。惊蛰的雷声是为叫醒百虫响起的。青蛙、蛇等冬眠的动物,在睡意朦胧中,被雷声唤醒。此时,远处的田野里,传来“咕咚咕咚”的青蛙歌声。母亲说:“青蛙一叫,草木就绿了!”

  下雨天,母亲会坐在矮凳子上,膝盖上放着一个竹箩盖,背靠朝东的后门边,一边拣着番薯干,一边伴着雨声的节奏,轻轻地念着经。那时候,番薯的虫口多,特别是臭虫咬过的番薯干,又苦又辣。母亲为了让家人吃不到烂臭苦辣的番薯干,细心地一根一根地挑拣着。发现有半截烂臭的番薯干,也要掰掉烂臭的半根,留下没有烂臭的另一半。母亲说:“一年到头都吃番薯干也够苦了,还吃烂臭的番薯干,那日子还怎么过呢?”

  母亲出身商行人家,小时候家里每天进货和结账的客人,熙熙攘攘,门庭若市,几乎每天都过着摆酒席的日子。在“大跃进”时期,全家每天只有三两番薯干,每月仅搭配二斤大米。当祖母轮到我家吃饭时,才在灶房的灶窝上用火罐煨一罐稀米粥,专门给祖母吃。除祖母重点供应之外,还有一个重病号的父亲,必须吃米饭。由此,母亲与姐姐、哥哥和我四个人,一年到头基本上都是喝番薯干汤过日子。“有番薯干汤过日子,一家人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福分了。”母亲从不悲观这拮据的生活,也没有对生活落差有一句怨言。

  下雨天,邻村跛脚汉子领着一个盲人女子,挨家挨户唱莲花落道情。领到我家门口时,母亲会叫来婶娘们一起听。道情唱的是温州民间故事《高机与吴三春》。听到动情处,婶娘们会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唱完后,大家会分别摸把番薯干给他们夫妇。待人家走远后,母亲悄悄地对婶娘们说:“今天的姑娘道情唱错了故事情节,也许是昨天夜里夫妻俩吵了架的缘故吧。”

  “你为什么当时不直接给她指出来啊,好让她知道咱们也是有见识的啊?”婶娘们这样问她。

  母亲则笑着说:“人家为了吃饭糊口寄人门庭唱道情。我说穿了的话,多没礼数啊!”

  惊蛰时节,雷声多。雷公生日,全家人要吃素。吃了素,做好人,就不再怕响雷了。打雷时,母亲不许我站在门槛上或者梁柱下,更不能站在上了年头的大树下。并一再告诫,打雷不用怕,雷公是从来不打好人的。做人做事要有益大众,人的一生这么短暂,做好事也做不了几件事,怎能去做坏事?

  小时候,母亲不允许我们兄弟姐妹手拿鞋跟打人。她说:“鞋跟打人长出尾巴,会变成有尾巴的猴子。”做人不能多嘴学舌,更不要搬弄是非。从小要“静定”,先静后才定。静后而定,才能读好书。静定是做人的根本。大人讲话,小孩只能静静地听,不能插嘴。粥过碗小,话过嘴多。嘴里的话是自己的,嘴外的话是别人的。大人言,孩儿语。孩子讲话无意,别人听到会说这是大人教的,所以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二十世纪60年代,温州乡间村村建有老人亭,我喜欢躲在老人亭里,听老人讲古往今来的故事。母亲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你去听老人讲历史故事是可以的,但不能接着老人的话茬说。”

  一天黄昏,我从章宅祠堂看大字报刚出来,大队长悄悄地将我领到了大队部的楼上,叫我帮他写揭露人家坏事的大字报。第二天大字报贴出来了,大家知道是我帮大队长写的。小叔父知道后告诉了我母亲。

  晚上,月光静静地照着窗户,淡淡的清辉倾泻在楼板上。母亲用粉笔在楼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叫我站在圆圈里。炎热的晚上,没有一丝风。母亲站在圆圈之外,给我摇着蒲扇说:“你做人怎么这样傻?人家斗来斗去,最后都没有关系,苦只苦我们这些出身成分不好的人。他们是天落瓜藤缠在白扁豆藤上,各不相让,互相厮杀。你干吗也将蒲瓜藤缠进去,将来如何解得开?话留嘴边真君子,祸从口出。讲话要一是一,二是二。话多成口业债。人结口业债,最不合算。前年,你给老师写大字报,那是无奈的事。人人都要写,你没法我知道。师道尊严,学生蹲在老师头上拉屎撒尿,本身就不是一个好世道。如今你又开始帮人家写大字,你是想挣工分吗?用力赚钱快活用,省力谋财坐班房。你不怕雷风闪电吗?你不怕因果报应吗?说了这些,你要想好了,你明白了道理,自己再走出圈子,还没有想明白,就站在圈子里想。”母亲那一扇一扇的清风,扇得我的泪水一滴一滴地滴落在楼板上。自那以后,别人叫我做什么事,我会认真想过再去做。

  我家的灶房,是大家族四户人家集会的地方。我们称之为“灶房集会”。特别是冬天,大家围着灶房,团团坐在一起,温情四溢。

  在这里,偶尔会说些堂兄弟姐妹犯了错误,被婶娘打骂后的委屈,再不就是叔父们说些道听途说的奇闻逸事等,都是围坐在一起的谈资。那时物质极度贫乏,大家围在一起吃着母亲蒸好的年糕,感觉就像是过年似的,时不时地还能吃到父亲潮汛期间带回来的鱼松、鱿鱼干、虾干、鳗鲞片等。欢声笑语洋溢在小小的灶房间,我和堂兄弟姐妹在灶房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

  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灵性。这是母亲的一概理念。

  祖母在世时,家里的大米缸里躺着一条大蟒蛇。祖母去量米烧饭时,轻轻地拨开蟒蛇。祖母说:“大蟒蛇是我家的财神爷!”母亲一生从不吃牛、马、羊、狗、龟、鳖、蛇、蛙等动物的肉。我家的姑婆是吃素念佛的人,她连灶台上的蟑螂也舍不得灭掉。

  每逢清明或中秋,凡是到古镇舅舅家的路上,我们总要到姑婆家去探望一下。那年清明,我随母亲一起给外公外婆上坟回来,母亲领我去拜访姑婆。那天,姑婆正好跪在河埠头洗衣服。母亲悄悄地跪在姑婆旁边,帮着她洗了好多好多的衣服,直到母亲帮姑婆整理完洗好的衣服时,姑婆才发现母亲和我。

  姑婆看见我站在河岸上,对我母亲生气地说:“大媛,人家都说你是张源益大商行的大家闺秀,行为举止讲究礼仪。小松第一次到我家做客,叫他站在河边等着我洗衣服,实在是有失礼数,叫小松怎么看得起我这个穷姑婆呢?我家虽穷,点心还总是有的。”母亲笑着并不说话,领我到了姑婆家,帮她晾好衣服,并整理了灶房里的用具。

  她们俩聊了好多好多的话。那些话,如今我一句都不记得了,只是静静地看着姑婆手中那一串闪耀着琥珀般晶莹光泽的佛珠,仿佛映亮了阴翳房子周围的一切。

  姑婆看看天色也晚了,就送给我八个鸡蛋,寓意我将来长大了做个八面玲珑的人。姑婆将我母子俩从她家的大门口,一直送到河边的大榕树下,挨着我母亲轻轻地说:“大媛,你真好!说实在的,一年到头我家也没有一个亲戚上门。我老了,也不在乎。有亲戚上门也能给你老实的表叔脸上沾点儿光。”

  母亲点点头说:“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忙了些。我本来也应该常来看看你的。但小松他爸常年有病在身,总难以脱身。”姑婆独自站在远远的大榕树下,看着我们母子俩越走越远。我们母子也不时地回头看看站在大榕树下的姑婆。

  春分

  春分到来,万木呈绿,桃花含苞欲放,柳树下挂着一条条绿色的丝绦。满溢的河水,映照着两岸绿油油的麦苗。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倒映在一漾一漾的水波上,连同水面也成了一幅灿烂金黄色的画卷。一群群伶俐的小燕子在田野里快活地飞来飞去,给原野增添了一派热闹的气象。

  春分时节,阴阳各半。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延迟。

  农人开始耕地浸泡种子,田间农事渐渐地忙碌起来了。此时的田野风景,正是“送春小雨作轻凉,碧瓦鳞鳞动霁光。紫燕衔泥归旧屋,黄蜂采蜜度斜阳”。

  春分时节,听到燕子的叫声,母亲说这是老燕子回家了。她嘴里唠叨着:“燕、燕、燕,生毛燕,飞到东飞到西,飞来老家住旧窝;旧窝暖乎乎,生窝小燕叫姑姑。”小燕子也仿佛听懂了母亲的话,在忙碌的衔泥补窝中,嘴里不停地叫着:唧唧唧,谢谢谢。如果飞来的燕子要重新衔窝,可能是新燕子或老燕子遇难了。燕子要做新窝,母亲叫哥哥端来楼梯,在横梁下钉上一块木板,以防新窝镶得不牢。有了垫板,小燕子镶窝就轻松得多了。

  有一年,正堂的横梁上,一下子镶了三口燕窝,后堂也镶了两口燕窝。到小燕子出窝时,那叽叽喳喳的叫声,好不热闹。叔叔婶婶们都抱怨小燕子叫得太烦了。但母亲并不这样认为,她说自家地盘人气旺,才有燕子愿意来住。如果哪一户人家,连小燕子也不愿意与他们一起生活,不仅是宅地阳气不旺,更是主人刻薄没有人情味。有灵性的燕子,愿意到有仁义道德的人家居住。

  五窝小燕子翘起小尾巴,不停地朝下面拉屎。母亲每天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给燕粪撒上稻草灰,扫除干净。常有客人被梁间小燕子撒了一身粪便。客人感到十分晦气。母亲却笑着给客人端水洗脸,说着小燕子是多子多福、吉祥发财的好彩头。客人讨了个好彩头,心中高兴也就不计较了。这分明是母亲为不懂事的小燕子辩护嘛。庄稼好收成,靠小燕子捉虫。小燕子是神鸟,不许人的生手去摸。人的生手一摸,燕子就会蔫蔫地病死。小麻雀就要比小燕子好多了,可以用生手去摸,比不上小燕子的神秘娇气,所以我喜欢小麻雀的活泼可爱。

  乡村的碾米厂里,时常跳跃着很多小麻雀,它们有的甚至都不怕人,我和小伙伴们都喜欢到那里抓麻雀。母亲从不让我跟伙伴们去摸燕子窝或者麻雀窝。那年除“四害”,将麻雀跟苍蝇、蚊子、老鼠一起来杀除。全民发动,敲锣打鼓,鞭炮齐轰,好不热闹。

  打完麻雀后的第二年,又来了个打大食堂,吃大锅饭。乡人砸锅拆灶,群人集居,没有了锅灶,也没有了屋子,大家被挤到一起住在旧祠堂和庙宇里。母亲说:“人要屋住,鸟要窝宿。人消灭了麻雀,砸了鸟窝,连自己也没有屋子可住了,实在是报应啊。”

  清明前,春分时节,农事不忙。父亲和他的朋友们相聚在煤油灯下,谈说着大罗山的神仙足迹,永嘉场的历史人物故事。在我小小年纪懵懵懂懂的意识里,感觉最可怕的就是人不能死而复生。祖母去世了,对门邻居的乡村书法家——请佛先生也去世了,路口卖棠梨的老人也去世了,他们都一去不复返了。我多么希望祖母和请佛先生、卖棠梨的老人,能再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哪怕只有一次也好啊。

  小时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我从不问父亲,都是问母亲。母亲说:“要长寿,出家人要到深山老林荒无人烟的地方,独自一人得道人指点去修炼。在家人,先修定力,使心静下来。”母亲用白粉笔在屋子的板壁上,先画一个小圆点,再在离板壁五六米远的地板上,画了一个小圆圈。吩咐我静静地站在小圆圈里,双手伸展与两肩平衡,眼睛看着板壁上的小圆点儿。手不能垂,眼不能转,心不能有杂念,静静地呼吸着空气。

  每天晚上,吃完饭写好作业,我就站在圈子里,照此法去做。寒暑假期或星期日,清晨五时起床,站在家后园的篱笆前,望着远处的一棵罗汉小树。小时候,我做事认真固执,很有韧性。这样一站就站了一年,双手不由自主地朝着大腿拍打起来,肚脐间感觉到有一股热气,在丹田四周渐渐地盘旋起来。

  我本来先天不足,又遇上饥饿年代,严重地营养不足,定力使我常常感到天旋地转起来,人也一天一天地瘦了下去。读书和别人讲话,都变成了心不在焉。一天晚上,父亲见我做事讲话都无精打采,问明缘由,狠狠地训斥了母亲:“你妇道人家,知道什么是练气功?气功弄不好,会让孩子走火入魔,害他一生。”

  母亲觉得父亲的话有理,就对我说:“我原来是想叫你学定力,能够让你将来静心读书。读书人寿长,能做大学问!定力是练身体,是不能成为仙人的。”听了母亲的话,我放弃了定力成仙的念头。但这段经历为我后来静心读书,一心一意做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下雨天,母亲从不到学校里给我送雨伞。淋风雨,经世面。这是母亲的做法。但母亲在众人面前或是喜庆日子里,从不因我们有了过失而当场责备。

  一天,放学回家,母亲要我站在一个已经画好的小圆圈里。我感到很委屈,为什么今天母亲不高兴了?母亲是个自己有多大的委屈和苦楚,却从来都不会在子女身上发泄出气的人。我只好委屈地站在小圆圈里。

  “你今天做了什么坏事没有?”

  我摇摇头。

  “那你就站在圈子里,想到错了,再走出圈子。”

  天渐渐地暗下去了,窗外的月亮也慢慢地爬上了罗汉树梢。母亲见我还是静静地站在圈子里,问我:“你今天为什么骂人?”那是一个调皮的同学,故意倒了我墨水,弄脏了我的作业本。我跟他讲理他不但不讲理,反而大口大口地骂我爷爷的名字,我才回骂了一句。

  “骂人是没道理的人做的事。你再想一想,你过去一定做过对不起那个同学的事。”

  我点点头惭愧地说:“前天有位同学跟他吵架,要我告诉他爷爷的名字。”

  “你告诉了人家爷爷的名字是吗?”

  我点点头。

  “你告诉了人家爷爷的名字,人家自然也会问到你爷爷的名字。这不就是叫人家骂你的爷爷了吗?乡里一直传颂爷爷的功德好事。现在是你让人家骂你爷爷的名字,你还是你爷爷孝顺的子孙吗?”我的眼泪簌簌地滚落下来……

  接着,母亲又说起祖父爱面子的往事。那年,在建筑这座四合院时,祖父请来了五六位非常有名的泥塑匠,将整个门台与前后窗台,雕塑了《八仙过海》《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等戏剧人物。谁料被祖父的兄长知道了,全部都挖了下来。伯公的意思是种田人家即使有钱,也不能讲豪华排场。祖父的意思是我请人家雕塑戏剧艺术,是让地方人欣赏人家的手艺啊。祖父去世后,母亲还悄悄地保存了一大批印着恒丰商号字样的糕饼包装纸。

  母亲说:“恒丰糕饼商号,是祖父创造的品牌。也许有一天,政府政策放宽,可以重新开张私营糕饼店。”

  平时,母亲教我用红纸剪石榴面花、红双喜、喜鹊剪花等窗花。照她的话来说,将来也许有一天,本家的恒丰糕饼商号会在重新开张时派用场。

  辍学后,母亲带我去算命。算命先生说我是“竹径成筒”“优游林下,杖履逍遥”的命。

  母亲说:“竹径能成筒。虽不成大器,但能给人家盛水提水,能成器也就可以了。优游林下,不离家乡,也好做事。”

  后来,我当了民办教师,母亲说:“这真是应了算命先生的话。是成了‘竹筒’,给人家孩子‘盛水’,不是很好吗?”

  清明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一片碧绿碧绿的原野,经过雨水的洗礼绿得油亮油亮的。但脚下仍是稀稀拉拉的几根小草。正应了唐人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

  “二月清明看水浊,三月清明看秧绿。”

  清明前后,农事逐渐地繁忙起来。麦子收割完后,母亲带着我一起去拾麦穗。拾麦穗时,我出神地看着水里,听着水田里青蛙唱歌入了迷。母亲叫我也听不见,她看我痴痴呆呆的样子,担心我会得了什么癔症。就叫我不要听青蛙唱歌,要看远处在天空中飞翔的燕子。她说,人看得远,心境才会开阔。母亲将拾来的麦穗脱粒晒好,磨成面粉做麦饼给我们充饥。

  清明前后,母亲从窗台边的墙窟里,拿出五六个小玻璃瓶,掀开这些瓶口的棉花塞子,里面露出西瓜、丝瓜、蒲瓜、苦瓜、南瓜的种子。西瓜的种子,有红色的,也有黑色的,种子的嘴小,扁而平整,显得大方自然。母亲说这像个种田汉,健壮而黑里透红。丝瓜的种子是黑黑的,黑得透亮,扁扁的脸蛋,尖尖的小嘴。母亲说这是乡里害羞的姑娘,黑乎乎的,敦厚自然。南瓜的种子,脸蛋跟丝瓜差不多,只是色彩是淡淡的浅黄色,文质彬彬。母亲说这是读书秀才的神态。苦瓜子的脸色黄黄的,疙瘩的脸皮并不平整,这是将军威严的神情。蒲瓜子是满脸的花色,母亲说这是戏剧里曹操的神色,满脸傲气。所以也有人叫它花蒲瓜。

  母亲将种子倒在桌子上,用油灯的光映射着种子,将一颗一颗饱满的种子筛选出来。第二天清早,她会叫我和哥哥,将筛选出最饱满结实的种子,插在几个盛有火泥的破面盆里,撒上几把草木灰,放在后院的篱笆下。再在破脸盆上盖一片旧席子,以防太阳暴晒,大雨淋透。等到种子长出半片绿叶时,再掀开旧席子,让秧苗承受阳光雨露的滋润,茁壮成长。到移植时,再分植到栽种的地方。凡是栽种的泥土,母亲在去年冬天就叫哥哥翻了土晒了太阳。她说,晒太阳是给泥土施肥料。母亲说,屋边一分地,可植花也可以种菜。种菜自己劳动自己食,可以省钱又不求人。果瓜蔬菜,素食好吃,又不杀生。

  二十世纪80年代,我搬家到古镇,屋边有空地。母亲叫我种上茄子、天落瓜。每天清晨母亲总是亲自料理、剪摘。她边摘边说:“总是劳动好,自家的蔬菜既省钱,又好吃!”

  清明时节,乡间的田野到处是青蛙呱呱呱的叫声,像潮音一样,一起一伏,久久地不能停息。母亲说:“青蛙的叫声真好听!”母亲喜欢听青蛙与公鸡的叫声,在那些阴翳的日子里,母亲向往着春天和光明。

  清明节前一天,母亲不吃早餐。她不讲理由,只讲这是祖辈留下来的惯例。

  家虽穷,祭祀不可不祭;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这是祖父生前一再的嘱咐。上坟要祭祀。在那饥饿的年代,母亲将省吃俭用的余粮,用石磨悄悄地磨了几斤米粉,做了几锅米饼,用来祭祀祖父母。清明时,母亲叫我们兄弟俩去田野里,采来棉球、青草,拌上肉丁、笋丝、咸菜、豆沙,作为米饼的馅心。从中挑选出最完整的七粒馅心米饼,盛在大碗里,以备清明上坟祭祖。

  上坟时,母亲嘱咐我们要带上镰刀,剪除坟上的荆棘,打扫清洁坟场,再供上祭品,焚化纸钱。祭祀前,给坟前坟旁的松枝上,挂上彩色纸柳条,抔上新鲜的黄泥土。祭拜时,衣要穿整齐,心存沉思,缅怀祖德,不能语言,跪拜起伏有序,肃静庄严。

  最后,将杯中的黄酒洒在草地上。“清明的小草也爱喝酒。”母亲还说,阿爷阿婆都喜欢喝茶。在祭桌上,要放一小杯茶叶。在出发之前,母亲一再嘱咐我们在阿爷阿婆的坟前,鞠躬要深,五体投地,头要跪到地。要静静地等着纸钿灰燃烧完毕后,再慢慢地离开。并吩咐归来时采几枝杜鹃花,以便供养在祖父母的香炉案前。

  清明时节,风和日丽。一旦遇到有风的晴天,我跟着哥哥便去下垟旷野放风筝。为了我们兄弟放风筝,早在正月里,母亲开始在煤油灯下,把浸泡在水里的苎,一根根地掰开苎细丝儿,再将苎丝拧成一缕缕苎纱。最后,用纺纱机将一缕缕苎纱纺织成长长的苎线。

  当时父亲是渔业大队的仓库保管员,只要从仓库里拿出一点儿尼龙线,就够我们做风筝线了。但母亲说,公家的一针一线不能拿。手巧的哥哥到邻居篾匠家里,买来几根竹丝条儿,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扎成鲳鱼鹞,再糊上花笺纸。母亲教我在鲳鱼鹞上画了一双骨碌碌的小眼睛。在广阔的原野上,我们兄弟俩快活地奔跑着,看着飞得高高的鲳鱼鹞,心里充满着无比的快乐。

  母亲知道每个孩子都有好玩的天性。一次,她从古镇舅舅家带回来五尾小金鱼。看着玻璃缸里,游动着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长尾巴的小金鱼,我高兴极了。母亲教我将鸡蛋黄晒干,每天分添给小金鱼当饲料。眼看着小金鱼一天一天地长大,好像快要当妈妈了。

  一天清晨起来,一条条小金鱼被夜猫子撕破了肚皮,连美丽的鱼缸也被打碎了。为此,我伤心地哭了,将一条条小金鱼装在火柴盒里,埋葬在后院的篱笆泥墙下。

  母亲说:“不要哭了。妈给你变出一条大金鱼来。”

  于是她端来两个盛着清水的小碗,一个给自己,一个给我,吩咐我眼睛要朝前方看,不能左右旁视。学着她的样子,用右手食指在碗里蘸一下水,再在碗底摸了摸,朝着自己的额头,来回轻轻地涂了几下。这样顺着额头、两颧骨、两边脸窝、下巴,不停地涂下去。最后,叫我将脸朝着碗里的水照一照。我看不到水中的金鱼,却从水里看到了自己满脸的黑色花斑,活像一条水中的金鱼。堂兄弟姐妹们看着我,哄堂大笑,我自己也笑了起来。原来,母亲趁我不留意间,给我的碗底里抹了一小撮烟囱里的黑烟灰。

  变了黑金鱼,我心里还是很懊恼。母亲从玻璃店买来半尺长两指宽的三片玻璃,用线捆起三面体,外面用旧硬纸板围成圆筒。一头用圆玻璃镶住,吩咐我将鱼缸的碎片放在圆筒里,盖上玻璃片封口。这样将圆筒的一头对着阳光或者灯光,朝着三角形的玻璃筒里一看,再轻轻地转动着小花筒,变化出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玻璃花儿。依照此变换的花玻璃图案,想象这些图案是山水风景,神仙往来,动物花鸟走兽等。母亲说:“这叫作万花筒。”我将自己制作的万花筒,拿给老师和同学们看,大家都感到很新奇。后来,在我当孩子王时,也经常教孩子们制作万花筒。

  (本文摘自《母亲的季候》,章方松著,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定价:38.00元)

  (文字由燕婵整理)

[责任编辑:邱晓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