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作品多完成度好 “文学轻骑兵”冲在抗疫最前线

2020-03-29 13:4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中国的报告文学作家一直是支非常有战斗力的队伍。他们总是在国家最重要的时刻冲锋在前。这次疫情中表现得也非常可贵。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鼓舞。”3月15日,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一批写作战“疫”作品写得最多、完成度较好的是报告文学作家。仅以“金长城中国作家创作室”为例,创作室的二十多名作家在第一时间都完成了战“疫”作品。“当然,疫情作品的写作任务还在后面,但报告文学一直是冲在最前面的,这一点值得肯定。”

  报告文学以“短、平、快”的特点登上文坛,素有“文学轻骑兵”的美誉。在灾难与伤痛面前,文学队伍中的“轻骑兵”仍活跃在一线。疫情发生后,何建明率先完成《上海投疫的“第一时间”》《上海表情》等报告文学,《第一时间——写在春天的上海报告》也即将出版。2月26日,受中国作协委派,李春雷、李朝全、纪红建、曾散四名作家在夜色中抵达武汉,开启了他们用文学记录历史的历程。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李春雷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是第一批抵达灾区的作家,这次疫情暴发,他又义不容辞地奔赴武汉。十几天里,李春雷采访了身患渐冻症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和湖北“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他还计划采访李兰娟院士,以及河北援助武汉医疗组的年轻医护人员们。在武汉的每一天,李春雷都被白衣战士深深感动着,无论是中流砥柱国之栋梁,还是唱响青春之歌的“90后”“00后”,他们用群体力量书写着民族精神的铿锵激昂。

  “张定宇、张继先是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典型,战役中的每一个勇士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我愿意为他们尽力书写,用文学去反映灾难中最真实人性的崇高。”,李春雷说,除了医务人员,他还打算好好写一个普通的女孩儿,在这次疫情中,女孩儿和她的家人不幸都被感染,爸爸离世,她和妈妈在不同的医院治疗。为了不让妈妈担心,住在重症病房的她每天拿着爸爸的手机,用他的口吻给妈妈发微信,继续着一家人的温暖问候。疫情里有太多不幸的个体,用超乎常人的坚强抚慰着自己和家人,这些故事构成了生动的现实,是作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李春雷说,报告文学的使命就是真实地记录现实,见证历史。他们的最佳位置,就是在现场!

  每一位在前线采访的作家都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朝全说:“作为报告文学作家,当然要尽可能深入到战疫的最前线,才有可能采集到最鲜活生动的素材、最感人的故事和人物。如果能为这场国家和民族的大灾难记录下一些普通百姓真实的苦难经历,记录下那些牺牲者奉献者敬业者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么我们便不虚此行。”

  在武汉,李朝全采访了武汉和中部地区最大的医院同济医院。他们有九千多名医护人员,在此次战疫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也采访了志愿者、康复的患者和基层干部。他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亲眼见证了这样一场历史性事件,在这场灾难下普通人顽强的生活及其对于生存执着的坚定信念,看到了“90后”“00后”这茬年轻人正在迅速崛起成为我们国家的脊梁。目前,李朝全已完成了三篇作品,既有写同济医院战疫纪实,也有写志愿者的武汉经历,还有记录自己来到武汉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纪红建自认为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但在采访过程中,还是被感动得常常流泪。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下医生和患者的无奈,他伤心、沉重,但更多的是感动。“不论是谁都充满温暖和力量,既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力量,也深刻感受到了普通人的家国情怀。”纪红建说,报告文学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而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是报告文学作家的内在责任和内心良知,虽然前往疫区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如果不来疫区,就无法真实记录这一历史性事件。他觉得武汉之行是自己人生难得的学习、特有的体会与历练,也让他对人生、人性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的体验会体现在他日后的创作之中。此前,纪红建就写了《湖南行动》《人民战“疫”》等作品,来到武汉后,他又创作了《武汉“转运兵”》《生命之舱》等五个短篇。

  湖北作家普玄认为,这次疫情对武汉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疫情过后有可能是另一个时代表象。从近期看,是经济和就业方面的影响;从长远看,疫情会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座1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将会由外向内发生变化,放慢脚步,更注重生活品质、向健康社区发展。作为作家,普玄更注意到文学的变化。疫情发生以来,人们更关注现实主义的题材,包括新闻故事在内的真实作品特别受欢迎。90岁的老太太给被新冠肺炎感染的64岁的儿子写纸条:“你要活着!”有一位母亲被感染,出不去门,女儿在阳台上敲锣救母……类似这样的真实故事,在武汉这座城市里比比皆是,饱含我们民族强大的生命力。灾难让大家慢下来思考问题,过去抱怨的生活,这时候觉得如此可爱,大家更珍惜生活了,也更珍惜友情了。

  普玄在疫情调查中走访了普通人物,包括志愿者和滞留人员、快递人员。他们真实的、充满生命力的故事,让他觉得疼痛,又充满力量。他说,有力量的文学将大放异彩。

  “80后”的湖南作家曾散,在接到中国作协去武汉采访的通知时,没有任何犹豫。“灾难面前,作为一名青年报告文学写作者,我觉得有责任和使命用手中的笔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到武汉之后,曾散最开始采访的是青年志愿者郑能量和他们的“007爱心车队”,连续三天,他一边采访,一边跟他们一起当志愿者接送医护人员和出院患者,为武汉市中心医院运送物资等。他采访了四川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佘沙、邓小丽是汶川地震的幸存者,这次来支援武汉;还采访了骑单车300公里返回武汉抗击疫情的社区医生甘如意……采访得越多,曾散越觉得应该来武汉,记录和见证疫情一线的艰难和温暖。在完成部分中短篇稿件之外,目前的曾散正在创作一部反映青年抗“疫”的长篇报告文学,暂定名《青春脊梁》,因为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他发现两个最大的群体就是医护人员和志愿者,“90后”青年又在这两大群体中占比最高,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将是国家的脊梁。

  李朝全说,来武汉的二十多天,他最大的感受是生命至高无上。“每个人都要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要珍视亲情友情和人间的真情温情,要爱惜拥戴那些陪伴我们、为我们雪地抱薪负重前行的人,特别是白衣天使、警察、志愿者、基层干部、科学家、新闻工作者。每个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恪尽职守不辱使命的人,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亲可敬可爱的人。”

[责任编辑:邱晓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