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刚破土的嫩绿色葡萄藤上坠着暖融融的阳光,蝴蝶扑扇着翅膀飞过樱桃花、海棠花、李子花,留下一串亮晶晶的痕迹。四间瓦房一个院,一亩果园几垄田。静谧独立又闹闹腾腾,鸡飞狗跳又诗意田园,陌生的物理空间拉开了审美的距离,绵密的生活细节又放大了阅读的真实,而庄园的真正主人——人类退居于故事背景,作者精心构筑的这个空间,被交到动物们手中,这是属于瓦当的庄园。
瓦当是一只刚离开母亲的小黑狗,天性沉稳但奔跑起来像是头横冲直撞的小熊。它的到来打破了庄园的平衡与宁静,这个故事就围绕着瓦当的成长展开。或者说得具体些,这是个让庄园属于瓦当,让瓦当属于庄园的故事。
当孩子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并清楚地知道自己将长久地安身于此时,会做什么呢?可能是出于一只优秀护院犬的基因本能,绒毛还没褪去的幼年瓦当已经开始在院落里寻找着自己的位置与角色了。瓦当有两重角色,对于主人来说,它要在服从命令的训练中成长为一只合格的护院犬;对于庄园里的其他动物来说,它要在与大家建构关系的过程中学会“社交”规则,慢慢摸索自己的位置。
《瓦当的庄园》,朱洪海著,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定价26.00元
“智慧、快乐、忠诚、勇敢、攻击侵略者”,虽然最初的瓦当并不是很明白小主人为它制定的“好狗准则”是什么意思,但成为“好狗”绝对是瓦当的成长目标。
在这个平实又孤立的想象空间中,完成瓦当的成长书写并不容易。几番年长者的说教、几场轰轰烈烈的“战斗”必然只会“成就”一个大而化之的空洞故事。还好瓦当的摸索之旅被细细密密地铺陈,在恰到好处的节点奏响一个孩子模模糊糊的了悟。带着单纯又善意的好奇,瓦当以“交友”的方式尝试与庄园里的成员们构建关系。这完全符合一个只会分辨“喜欢”与“不喜欢”的孩子的心理,大概除了血缘外,最容易理解的就是“朋友”与“非朋友”的关系。
但瓦当的“交友”之旅又常常以失败告终:对于活下去都很艰难的小黄鸡来说,和瓦当交朋友是“长大后”才要想的事;对于独来独往的母猫冒险家三世来说,瓦当的热情是冒犯,必须回之以一顿毒打;对于胆小的鸡群来说,瓦当的靠近是威胁,只能满院乱跑或“拼命”;对于在屋檐下筑巢的旅行家夫妇来说,懂礼貌的瓦当只能是隔着距离的讲故事对象;即使是教会瓦当“社交礼仪”的小老鼠跑得快,也是因为一顿饱饭靠近它的。在这座运转良好,各司其职的小小庄园里,每个人早有自己的角色,没有人因为单纯的友谊靠近彼此。
瓦当在屡屡碰壁中寻找着自己的角色,它的单纯热情给庄园带来了不一样的温情氛围,庄园也给瓦当上了一课——要用别人能接受的方式释放善意。
当然,成长中的瓦当也在面对着层出不穷的问题:为什么不要惹恼那些“母亲”?猫把自己当作人类的主人,狗的忠诚是否有意义?旅行家夫妇故事里那只要飞过海洋的蜻蜓,是否已经落地?……
每一个问题被真实又自然地摆在面前,好像得不到答案也不甚重要,因为当这些问题本身出现在瓦当脑海中时,我们已听见了骨骼生长时的脆响。
如果不完成一场关于生死的探讨,成长好像总会有一个缺口。对生命循环点到即止的书写,给《瓦当的庄园》带来了厚度与重量。
老鼠土行者为了救被困的跑得快丧命猫口,老鼠家族还来不及奏响“英雄”的凯歌;傲慢的冒险家三世在某个早上静静死去了,它留下的一窝小猫嗷嗷待哺,冒险家四世即将在它们中诞生;还没完成自传的公鸡常有理死去了,母鸡说不停好像和平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夜半总习惯往常有理的位置挤一挤。在这座庄园里,没有重大的生的喜悦,也没有矫饰的死的哀伤,动物们只是在生命的秩序里自然轮回。生是轻柔细腻的饱胀,死带来轻轻浅浅的叹息,其余隐在文字后面百转千回,那是读者各自的体味。
在故事的结尾,跑得快消失在一场洪水里,瓦当从没想过它会以这样的方式与好朋友告别。在这场告别中,瓦当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只要我没死,你们就都还活着”。虽然最后作者给跑得快安排了一场奇遇,让瓦当不至于直面死亡,但作为读者,我内心并不奢望这场团聚,毕竟那一章的名字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重重沉下去的是现实,轻轻浮起来的是童话。
凯斯特纳曾说,儿童作家的成就“取决于他的记忆而非观察”。我想,不经过独特的生命沉浮是写不出这种轻盈的沉重的。童话从来不是编织美好的欺哄,我们需要一场平和而真实的成长解读。总有一天孩子们会明白:勇敢不是手握宝剑冒险斩巨龙,而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做好决定一往无前;聪慧不是解开试卷上最后一道数学题,而是在规则之下,权衡进退解决问题。真希望,当他们的眼神变得明亮而坚定时,心中是褪去了酸涩的桃李,梦里是历过了严寒的春风。(孙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