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张璋)枕山面海,拥江揽湖的浙江宁波,既是一座兼具灵秀与时尚的美丽海港,也是一座书藏古今的文化名城,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记载“一带一路”历史的古港“活化石”。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2020全国非遗曲艺周首次落户南部地区,在浙江宁波举办。从开幕式到“阿拉非遗汇”,从曲艺专场展演到非遗集市,2020全国非遗曲艺周的成功举办,为非遗曲艺的保护传承开启了新的篇章,也向万千来客展示了宁波非遗保护传承的丰硕成果。
多重保护 撑起非遗立体防护伞
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的甬城,汇集了享誉海内外的“三金一嵌”、梁祝传说、十里红妆等传统手工技艺、传说与民俗。近年来,宁波市不仅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与发展,还积极探索构建非遗保护的长效机制,多方面探索非遗保护机制。
据了解,宁波自2003年开始进行民族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至今基本查清了全市非遗的种类、分布区域、个性特点。2009年,宁波率先提出“三位一体”保护的概念,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形成了对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进行整体性保护的非遗保护“三位一体”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过去传承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者相互脱节的问题。
如今,宁波市首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宁波模式”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位一体”宁波经验先后在全国推广,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全面建成,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5 项、省级 96 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15 位、省级 78 位。
接轨市场 非遗“明珠”光彩重现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停留在“救”,为了让非遗宝藏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2010年起,宁波市政府采取保护核心技艺、刺激市场需求等方式,提高非遗项目的自身“造血”功能。2010年,首批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诞生,有力地推动了“三金一嵌”等传统工艺接轨市场。朱金漆木雕艺术馆、紫林坊艺术馆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型传承基地脱颖而出。
早在2006年,集木雕、髹漆、妆金于一体的宁波朱金漆木雕,就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怎样传承和发展这门民间艺术?非遗传承人陈盖洪将厂房和艺术馆结合起来,共2000多平方米的艺术馆,分工艺流程厅、藏品厅、万工轿厅、综艺厅、精品厅5个厅。艺术馆的后面是厂区,泥塑车间、木匠车间、油漆车间……,人们在这里既能看到 “静态”的藏品陈列,又能看到“活态”的传承,于是,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宁波朱金漆木雕传承基地。随着业务的扩大,陈盖洪还把朱金漆木雕技艺应用到传统的家具、古建筑装饰等各个方面。
目前,象山县德和根艺美术馆、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慈溪越窑青瓷有限公司、余姚大隐石刻加工厂等13个非遗基地,被列入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通过生产性保护,原本陷于传承困境的宁波非遗产品重新找到了市场,焕发新的生机。
“触网落地” 多措并举让非遗融入生活
寒露过后,2020全国非遗曲艺周“汲古纳新”非遗市集发力正酣,100个铺位分“城隍庙美食汇”“美好生活技艺汇”“中医药非遗汇”三大板块依次排开,各色非遗产品以独创的魅力吸引了不少市民。为了让非遗生动、鲜活地融入现代生活,宁波非遗保护工作者作出了积极、可贵的探索。
据了解为了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当地政府先后打造了“阿拉非遗汇”、“温故”等非遗展演展示品牌,并不断推进非遗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目前已建立70余个校园传承基地,累计开展“非遗进礼堂”活动2000余场次。
不仅如此,宁波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了14个非遗特色小镇及10条非遗旅游线路,至今仍保存着浙东地区规模最大古民居建筑群的前童镇、全方位再现浙东地区特有的婚嫁习俗的十里红妆文化园、见证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壮举的海防边陲镇海……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串联起非遗小镇、景区、博物馆、展览馆、手工艺体验馆等创意丰富的环节,让参与者在认识非遗的同时,感受非遗背后的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优势传统资源转化、创新内容表达、打通线上线下……这些新潮的探索让浙江宁波非遗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