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记者 潘兴彪
刚劲优美的京胡曲调《夜深沉》响起,虞姬面色凝重,开始舞剑抒怀,顷刻间,台上剑光如雪、衣袂纷飞,在变幻的舞台灯光映照下,翩若惊鸿……当虞姬挥剑自刎,倒在项羽怀中的那一刻,全场鸦雀无声,继而灯光亮起,全体起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京剧《霸王别姬》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演出时的场景。在世界艺术殿堂里,京剧早已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京剧虽然姓“京”,但它的形成离不开来自江南的徽班。自1790年起,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为代表的四大徽班先后进京,众多名角同城竞技、花雅争胜,孕育并催生了被后世誉为“国粹”的京剧艺术,开启了戏曲繁荣盛世的新篇章。
在中国戏剧史上,“徽班进京”是为数不多的影响了中国戏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之一。为再现“徽班进京”的历史足迹、发掘京剧源起的文化底蕴,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原创京味话剧《大徽班》于4月7日至10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带领观众一起重温200多年前京城梨园子弟的爱恨情仇。
以戏言史 打造精品致敬梨园先贤
“我们通常把做的戏视为有生命的孩子。每一个生命从孕育到诞生都需经历痛苦、挣扎、寻觅方向到破茧而出。《大徽班》这个戏也经历了这个过程。‘徽班进京’是京剧诞生的前奏。200多年前的梨园前辈们在广袤的艺海中埋下一颗种子,多年以后生根发芽,直到新的艺术生命问世。伶人做戏为虚,但用情皆真。”导演闫锐说,“《大徽班》是今人对历史的一次温情回眸,也是戏剧人对梨园前辈们的一次深情致敬。”
“在创作《大徽班》剧本时,尊重基本史实是我们的原则。《大徽班》呈现的故事并不宏大,但我们尽量在尊重历史背景的前提下,让它有血有肉,也让‘徽班进京’那一段历史在观众心中‘活’起来。”编剧姜斯轶说。
“主创人员通常一起出方案,达成共识后决定选取哪一个表演方式,再细细打磨。”剧中江凤桐饰演者刘宸说,《大徽班》每一个桥段可以说都经过精雕细琢。
由于剧中人物生活的年代久远,演员无从观察,也给他们的表演带来了一些障碍。剧中石翠仙饰演者龙月说,排演前只能通过历史资料去了解剧中人物和他们生活的时代,然后自己不断揣摩,增加对故事的理解,努力还原剧中人物的状态,“其实这个过程挺艰难的”。
“京剧有一套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它的有些唱词和表达方式距当今观众比较遥远。从创编到排演过程中,我们不断打磨剧本,力求让观众更好理解,也更容易接受。”谈起创作过程的艰辛,姜斯轶感慨,“这是一部倾注了全体演职人员心血的戏,它未必是成熟之作,但一定是诚意之作。”
博采众长 将话剧主体与戏曲手段融为一体
《大徽班》在创作过程中,摒弃了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剧目惯用的宏大叙事手法,集中笔墨刻画了徽班伶人高凤岐和李云仙的艺术追求与重情重义的责任担当,再现了徽调向京剧嬗变的传奇历程。
虽然是话剧,但该剧“戏曲范儿”十足,戏曲的仪式感在表演中被凸显。“剧中采用了‘戏中戏’的表现手法,融入了昆曲、梆子等声腔剧种,演出中嵌入合乎情境又有充分历史依据的戏曲表演,通过现场伴奏,力争让话剧主体与戏曲手段融为一体。”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和导演,闫锐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沿着焦菊隐导演开拓的路,在话剧民族化方面做一些探索,“我对戏曲有着深深的热爱,过往的学习经历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忘不了,话剧导演的学习又使我能够跳出戏曲来看到它的好,把它好的东西用起来。”
作为一部讲述戏曲的剧,如何把以对话为主的话剧和以表演为特色的戏曲在台上糅合好,使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曾经给主创人员带来不小的挑战。
“话剧是靠人的语言动作推动情节发展,节奏比较紧,如果在其中生硬地插入戏曲桥段节奏一下子就缓下来了,这会让观众产生一种抽离感。”姜斯轶经过苦思,最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在撰写剧本阶段,我们就有意识地结合情节设计出适合戏曲展示的桥段,在剧种方面则采取虚化的方式。这次表达的方式是以动作为主,唱段居次要位置,所有的‘戏中戏’都和情节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尽量做到精炼、出彩。”
“当了一辈子戏迷,这个戏真看得很过瘾!闫锐导演处理很有创意。非常精彩,非常动人,非常成功!”93岁的老艺术家蓝天野看完《大徽班》后赞叹道。
与时俱进 为传统艺术注入新鲜元素
近年来,京剧一直被冠以“世界非遗”“高雅艺术”“经典国粹”之名,这些称号让很多不熟悉、不了解京剧的年轻人望而却步。为适应年轻观众的需求,《大徽班》也进行了一些创新,希望在拥抱更多观众的同时也为传统艺术传承增添新动力。
“《大徽班》这部剧有唱有跳,有表演有很棒的台词,还有很好的故事、很漂亮的灯光服饰,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龙月说,“我要是观众听说有这么一场演出可能早就跑过去看了。”
在刘宸看来,《大徽班》用了现实主义和虚幻主义两种表演手法,这种戏剧手法的运用也符合戏曲若即若离的表演风格,这既是表演方法的创新,也是戏曲手法的一种回归。
剧中高凤岐饰演者张驰认为,话剧的受众目前主要还是年轻人,用话剧的形式讲述一个戏曲的故事,这种结合本身就是吸引年轻观众的一个创新。
剧中李云仙饰演者刘欣然举例说,“像我侄女这样的95后和00后的小朋友,看了戏会主动问我:‘他们心里特别着急的那会儿,敲打的那个节奏叫什么呀?特别有感觉,我当时也觉得着急了。’我说叫‘急急风’。你看,她开始感兴趣了。我觉得这个是《大徽班》最成功的地方。”
“将戏曲融入话剧的手法,我一直很喜欢。《大徽班》这次融合得非常好,真是在话剧中过了戏曲的瘾。”网友“球小崽”说出了许多观众的心声。
这也许正是闫锐的初衷,“《大徽班》这部剧关于京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仅要让戏迷观众们过瘾,还要让更多戏外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爱上京剧、了解历史,敬畏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