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杨晓静《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7月07日 19 版)
《新著作权法与热点案例评析——中国版权法治观察》,张洪波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50.00元
初闻张洪波先生新著《新著作权法与热点案例评析——中国版权法治观察》出版面世,心情倍感复杂:感动于洪波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竟然有如此多高质量的成果积累,也羞愧于自己终日懒散的碌碌岁月。
作者作为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从事国际版权贸易、版权实务工作二十余载,是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事业的拓荒者、实践者。由于常年奋战在著作权事业的最前沿,因此,他对新《著作权法》的理解、对各种案例或事件的评析往往更接地气,视角也很有特点。
《新著作权法与热点案例评析》是一本汇编作品,集结了洪波老师十年来媒体公开发表的版权随笔、时评、案例评析五十余篇,凝聚了作者对中国著作权法制发展、著作权集体管理问题、版权热点案例和事件的深度思索的思想结晶。本书分为七编,第一编为“新著作权法解读与著作权法修改述评”,此编回顾了中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十年历程,对新《著作权法》的变化和亮点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在本编第三部分“为《著作权法》修改完善鼓与呼”中,作者直击《著作权法》由来已久的“硬伤”——法定许可之获酬保障机制的缺失,此系列多篇文章对该问题的呼吁是一声声的呐喊,常年从事版权实务工作的作者之所以将如炬目光聚焦于此,是因为他深知,在实务中,权利得以保障的落脚点终归在于“法益”的获取。无论对法定许可制度的修订如何全面与细致,对法定许可的范围划分如何合理,对权利人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考量与兼顾得如何周全,如果权利人连最基本的获取报酬的途径都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驾护航,那么法定许可情形下权利人依法从自己创作的作品中获得报酬的权利将成为一纸空谈。
本书第二编为“版权纠纷案例评析”。作者盘点了近年来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的版权案例,从而对我国现阶段的版权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这些案例或事件中,无论是持续发酵的琼瑶诉于正案,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棉棉诉谷歌案,抑或是引发国际关注的谷歌“版权门”事件,作者总能有其独特的视角,另辟蹊径对其进行评述。
作者在第三编汇集了14篇关于新闻出版行业发展中版权保护存在的诸多现实冲突的文章。诸如《“洗稿”与“合理使用”的边界何在?》《移动互联时代中国报业发展的版权视角》《堵住版权交易平台的“漏洞”》等。这些文章不仅是新闻出版行业的警示灯,也是引发著作权法学者们进一步思考和深度探索的实践源泉。
第四编“作家权益保护”,其内容更可谓是作家权益保护的“边界说明书”,因为该编收录的文章均为作者在维护作家权益过程中典型案例的评析。作家作为典型的著作权人,其权利不可谓不明确,但作品是否侵权的边界往往不是那么“楚河汉界”——一目了然。作家朋友通过作者对与作家们创作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案例进行专业评点分析,可以对影视界、出版界“拿来主义”的边界、对手稿的使用、教科书和教辅对作家作品的选用等问题中,对作家权利的边界得以更加明晰。
作者从事集体管理工作十余年,是我国集体管理制度的积极实践者。第五编“著作权集体管理”对我国著作权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对集合会员授权以解决个人维权之困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既不回避问题,也不惜笔墨,对集体管理组织的发展、运营提出了新的思路。
在第六编“中华文化走出去与版权贸易”中,作者以其长期从事国际版权贸易实务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基础,为中国版权国际化之路,中华文化“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进言献策,版权贸易技巧和诸多建议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我国公众版权意识较弱、加之网络的普及、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使得各类作品版权保护之路愈加艰辛。第七编“版权热点时评”中,作者转换视角,从郭敬明、于正道歉事件提出建立健全版权社会信用体系,并对“馒头”戏仿案、卡拉OK收费等社会热点问题发表了作者的观点。
拾卷,该书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之势集洪波老师十数年浸版权研习之功。
释卷,本书视角独特、实践与理论结合紧密,作者提出的问题、探索的脚步,值得所有著作权研习者思考。正如吴汉东教授在序中所言,这本书是“中国版权事业追求者的心声与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