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 文化频道> 视觉大观 > 正文
[责编:雷昱(实习)]

镜观中国

来源:新华网2021-08-30 16:28

24小时热图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举行会谈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同签署联合声明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见记者

  • 习近平向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视频致贺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2024-10-24 17:48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2024-10-24 11:18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10-24 11:16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4-10-24 11:07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宜川县,追寻“悬崖造林队”的故事。
2024-10-24 10:27
陕北说书最近火爆出圈,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向往陕北文化,想成为一个陕北说书人。这一段陕北说书,带你行走在延安的绿水青山间。
2024-10-24 10:2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数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延宏介绍,延安的地域特点适宜建立算力中心,要把平台搭建好,把更多的企业引到延安,建立归属在延安的算力中心,更好的服务延安、服务陕西。
2024-10-24 10:18
加载更多

  “我的校长是张桂梅”

  张桂梅(左)在安慰杨丽梅(8月23日摄)。

  8月23日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报到的日子。16岁的纳西族姑娘杨丽梅是今年159名高一新生中的一员。自幼失去父母的她与舅舅一家生活在离学校约300公里车程的丽江市玉龙县鸣音镇。报到当天,杨丽梅在校园里见到了张桂梅校长。了解她的情况后,张老师对她说:“到女高来了,啥也不怕!”

  8月24日,华坪女高正式开课。杨丽梅说:“高中三年,我要再拼一点,考上好大学,将来学成后回报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大山里的妞妞会唱歌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大槽乡,妞妞们和吉布小龙在户外唱歌(8月6日摄)。

  在彝族家庭里,父母一般把女儿唤作妞妞。在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的大槽乡中心小学,有一个全部由女孩组成的童声合唱团——妞妞合唱团。

  2018年的一个课间,老师吉布小龙抱着吉他坐在操场边轻声弹唱。几个女孩循着歌声围坐了过来,跟着音乐一起小声哼唱。“你们想唱歌吗?”吉布小龙问到。女孩们没有说话,眨着眼睛,怯生生地点点头。在小龙老师的鼓励下,音乐教室里的女孩渐渐多了起来。

  大山让远行的步伐变得艰难,这里孕育的音乐却让人变得自信勇敢。通过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的创作分享,吉布小龙让更多人看到了妞妞合唱团。今年夏天,妞妞合唱团接到邀请,将去北京参加音乐节。女孩们将唱着歌走出大山,走向更大的舞台。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探馆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

  8月22日,媒体记者在2021智博会展馆内参观裸眼3D展示。

  当日,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组委会邀请媒体记者探馆采访。2021智博会于8月23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本届智博会以“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为主题,会期3天,600多家企业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参展。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飞阅塞罕坝

  这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内的望海楼(8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

  塞罕坝,这颗位于河北北部的“绿色明珠”,半个世纪前还是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茫茫荒原。三代塞罕坝林场人50多年坚持植树造林,用汗水浇灌出绿波涌动的百万亩人工林海。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重庆:“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对公众开放

  8月25日,参观者在“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上观赏体验。

  “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于8月27日在重庆礼嘉智慧公园正式向公众开放。该艺术展运用数字投影、虚拟影像、互动捕捉等方式,形成艺术作品与人的互动,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艺术设计交织,组成创新的文化体验空间。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长城“守夜人”

  8月13日晚,李世翔在宁夏银川市境内的三关口明长城考察后,结合资料在做笔记。当晚,他在此露宿。

  繁星点点,夜幕下的土夯明长城静卧在贺兰山下。45岁的李世翔再一次露宿这里,开始了他与长城间的“对话”。

  李世翔家住宁夏海原县。小时候,他生活在县里西安州古城旁,最大的乐趣便是和小伙伴一起爬古城墙、捡古钱币。长大后,他在县城与人合伙经营一家广告印刷店,去乡村做业务时经常能看到散落的古城和烽火台遗址,勾起了他儿时的回忆。

  2006年,李世翔开始系统地研究、寻访长城。他发现,一些隐匿在大山里的长城,在地图上并未记载。李世翔先根据古籍和相关文献,确定长城可能存在的范围和走向,再在卫星地图上搜索,若发现可能存在长城的地方,就带上笔、本子、卷尺和干粮开车前往,徒步进山寻找。

  15年来,李世翔在宁夏和甘肃多地寻访,也驱车去过河北、内蒙古、陕西等地,研究长城的笔记写了三百多篇,拍摄了十几万张照片。

  寻访长城费时费力,为了节省时间和开支,李世翔都是自带食物,睡在车上。夜幕降临,长城的轮廓映照在星空之下,耳边传来阵阵风声和虫鸣,李世翔感到十分平静和踏实。“我感到长城在保护着我,我也在守护着长城。”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太原推进旅游公路建设 为全域旅游按下“快进键”

  这是8月20日拍摄的太原市西山旅游公路(无人机照片)。

  近年来,山西省太原市积极推进旅游公路建设,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一条条旅游公路将沿线的景区、公园、古迹等串联起来,还带动了沿途多个村落的旅游开发,形成了一道道“路在景中、景在路上”的靓丽风景线。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秦岭大熊猫宝宝健康成长

  8月20日,陕西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帮助大熊猫丫丫为幼仔哺乳。

  2021年,陕西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大熊猫丫丫、楼生、正正共产下4只幼仔。在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4只大熊猫宝宝健康成长。目前,陕西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人工饲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36只。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瘫痪”医生5年服务4000余患者

  王磊在家中通过网上论坛互动,回复病友的问题(8月23日摄)。

  安静的房间里,只听见缓慢敲击键盘的声音。轮椅上的王磊,一只眼睛盯着屏幕,一根手指回复着互联网另一端病友的“问诊”。

  王磊,39岁,安徽黄山人,自幼学习成绩优异,2011年取得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后进入南昌一家医院神经内科工作。

  2012年的一天,王磊下班回家后突觉身体不适,头晕并伴有强烈呕吐感,随即昏倒在地。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终因大面积脑干出血,导致全身瘫痪,当时的王磊还怀有身孕。

  在父母和医院的帮助下,产后的王磊开始了漫长的康复训练。起初,肌肉萎缩、无法发力的她只能躺在床上。经过6年的肌肉运动和器械练习,如今的她可以坐上轮椅。但因身体原因,她也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医生岗位,赋闲在家。

  从准备干出一番事业的年轻医生到终日与轮椅相伴的瘫痪病人,面对巨大的转变,王磊曾陷入绝望与痛苦。

  “我学医这么久,不能就这样荒废了,我必须做点事情!”

  2016年,在家人的帮助下,她创建了“花甲论坛”,这是一个关注老年人健康的公益性科普论坛,在这个论坛上网友可查询医学知识,免费进行医学咨询。

  “最开始打字很慢,一分钟只能打两、三个字,有时要花上两个小时来回复一名病友的问题。”王磊妈妈告诉记者。王磊因后遗症,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滴一次眼药水,且只能依靠左眼观看屏幕。凭着一只眼睛和一根能动的手指,王磊每日坚持用4个小时维护论坛,确保病友的每个提问都得到专业的回复。

  “她,身体都这样了,还在论坛上帮助我们,我真的很感动!”患者家属万女士见到一直在论坛上联系的王磊后,忍不住落下眼泪。万女士的母亲患有脑梗,王磊患病前就是她的主治医师,患病后的王磊一直在论坛上帮助她们,给予她们许多治疗、保健方面的专业建议。

  在王磊5年间的精心维护下,“花甲论坛”已有4000多名会员。“以前是医生,现在是病人,我更能体会到病人的心情,能用我的医学知识帮助到别人,就是我的价值所在。”王磊说。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张家界“重启” 驰援医疗队有序返程

  8月25日,在张家界市永定区政府门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抗疫医疗队队员向前来送别的人们比心。

  8月25日8时起,张家界市全域均调整为低风险地区,拆除所有交通卡口,有序恢复公共交通。这意味着,张家界解除关键封闭管控措施,正式“重启”。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转好,各地驰援张家界的医疗队将分批有序返程。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百年鞍钢本钢牵手,钢铁业高质量发展步履稳健

  8月19日,工人在鞍钢新4号高炉进行高炉出铁作业。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废弃矿山的华丽蝶变

  这是8月20日拍摄的重庆铜锣山矿山公园景象(无人机照片)。

  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曾是石灰岩矿区采石场主要聚集地,数十座巨大露天矿坑遍布山中,森林遭砍伐,耕地被破坏,地质安全隐患突出。

  “那时村里整天灰蒙蒙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马路被大货车压得坑坑洼洼,山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坑,环境破坏实在太严重了。”一名石船镇石壁村村民说。

  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当地政府2012年将铜锣山采石场全面关停。2016年开始,当地秉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理念,加快开展消除安全隐患、植绿覆盖裸土、保护坑中水体等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加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铜锣山矿山公园。

  不少村民开始在景区从事观光车司机、保安、保洁等工作,还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景区人气提升,还带动当地农产品外销,帮助农民增收。自2021年2月试运行以来,该园共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

  渝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几年修复治理,这些废弃矿坑生态得到有效恢复。我们正在全力建设集科普体验、休闲游乐、生态健康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变‘废’为宝,化‘坑’为园,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贺兰山下黄河之畔 奏响渔业低碳“绿色交响曲”

  银川市贺兰县渔业公园内的宁夏通威现代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光伏养鱼基地,一只苍鹭站在光伏板上(8月24日摄)。

  位于贺兰山下黄河之畔的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湿地、湖泊众多,具有渔业养殖的优势条件。当地渔业部门通过改良养殖品种、更新养殖技术、创新养殖模式,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适水产业为依托,探索园区封闭式农业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在生态建设和绿色渔业发展之间寻求科学平衡发展之路。

  经过多年发展,光伏养鱼、鱼菜共生、稻田养鱼养蟹等低碳、绿色、生态渔业模式结合水体循环生态系统、物联网技术形成的低碳绿色渔业种养殖系统已经成为当地渔业发展以及节能、减排、降耗节水的典范。

  截至2020年底,贺兰县养殖水域面积5.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5.8万吨,渔业总产值达6.93亿元,产品销售至甘肃、青海等周边省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水产品集散中心。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