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辛亥革命与“鲁迅政治”的形成
首页> 中华读书报 > 正文

辛亥革命与“鲁迅政治”的形成

来源:中华读书报2022-01-19 09:4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革命”与“鲁迅文学”的发生

  在今天谈起鲁迅,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把鲁迅当作一个饱含七情六欲、富有文人气息的知识分子形象,如称其为“好玩”的“大先生”。实际上,鲁迅之所以在当代中国依然无可替代,不容忽视的还有另一面,那就是作为“革命人”也即“政治人”的鲁迅。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如何来理解鲁迅的“政治”?这也是把握“鲁迅”与“当今时代”关系的根本立足点。

  鲁迅当然是一个文学家,但追溯一下“鲁迅文学”的原点,不难发现“鲁迅文学”的诞生与“革命”密切相关,正是“革命”召唤出了“鲁迅文学”。1902年4月,鲁迅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翻看现存鲁迅留日时期的照片,他剪去了辫子,在人群中十分醒目。当时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约有8000人,剪辫子的占少数,多数学生正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开头所写,既不敢剪掉辫子,又赧于明显地留辫子,于是便将辫子盘起来,戴上学生帽,高高的帽子看上去“宛如富士山”。鲁迅毅然剪去辫子,表明的正是他“排满革命”的态度。他到日本即投身革命,是浙江光复会的最早成员之一,在光复会并入同盟会后,他也成为了同盟会的早期会员。与鲁迅一同留日的绍兴老乡陈仪和许寿裳,也是光复会的成员,他们都是老资格的革命党人。就拿陈仪来说,算得上是真正的“民国元老”。他在抗战胜利之后奔赴台湾,就任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在他任职期间,爆发了台湾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二二八事变”。和陈仪相比,鲁迅终究没有成为“民国元老”,内中缘由一言难尽,不过核心问题还是关涉到“鲁迅文学”的发生。张承志在《鲁迅路口》讨论这个问题时,特别注意到两个重要的细节。第一个细节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清政府因警惕于官费留日学生中革命派的发展,遂与日本文部省沟通,由后者下发了《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所言“取缔”是日文,意思是监管、控制。该规则旨在限制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活动。这一规则的颁布引起了轩然大波,爱国学生陈天华痛愤日本《朝日新闻》对国人“放纵卑劣,团结薄弱”的歧视,留下一纸《绝命书》后蹈海自戕,希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与之相关的第二个细节则是,因为有了“取缔”规则,留日的中国学生分成了两派。一边是以鲁迅同乡“鉴湖女侠”秋瑾为代表的归国派,另一边则是选择继续留在日本的留日派:“身为女性言行却最为‘极端’的秋瑾那时简直如一个‘恐怖主义者’,面对纠缠不休的同学,她居然拔刀击案,怒喝满座的先辈道:‘谁敢投降满虏,欺压汉人,吃我一刀!’而在场者中间就有鲁迅。”在张承志充满文学性的叙述中,鲁迅既没有表达回国的愿望,也不曾流露留在日本的意愿。这种优柔寡断的行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中,提到鲁迅留日时期一次未成行的暗杀行动。据说,光复会曾下达一个暗杀任务给鲁迅,鲁迅因顾及母亲的赡养问题而向组织发问,若是暗杀牺牲了,母亲由谁来养活?组织因此更换了任务的执行人。这一事件并无旁证,因而无从考究真假,但根据当时的情况,革命党人往往采取两种形式来发动“革命”:一种是起义,例如秋瑾领导的大通学堂师生起义,结局是失败并壮烈牺牲;另一种是进行暗杀,如徐锡麟暗杀安徽巡抚恩铭,虽然暗杀成功了,但自己也牺牲了。鲁迅不能决然如陈天华,也未像秋瑾和徐锡麟,走上或起义或暗杀的“革命之路”,他不幸成为了一名“幸存者”。与陈天华、秋瑾和徐锡麟的牺牲相比,鲁迅某种程度上是“苟活”在这个世上,“看杀”同乡革命者的自责逐渐在他心里侵蚀、蔓延和啮咬,最终催生了文学家“鲁迅”的诞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承志称鲁迅的文学是“赎罪”的文学:“拒绝侮辱的陈天华、演出荆轲的徐锡麟、命断家门的秋瑾——如同期的樱花满开然后凋零的同学,从此在鲁迅的心中化作了一个影子。这影子变做了他的标准,使他与名流文人不能一致;这影子提醒着他的看杀,使他不得安宁。也许就是这场留学,造就了文学的鲁迅。”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幸存者的文学”还是“赎罪的文学”,都是以“革命”为前提的,“抛开徐、秋二同乡的影子,很难谈论鲁迅文学的开端。套用日本式的说法,他们三人是同期的花;只不过,两人牺牲于革命,一人苟活为作家。我想他是在小说里悄悄地独祭,或隐藏或吐露一丝忏悔的心思”(张承志:《鲁迅路口》)。“革命者”与“文学家”交错的经历,使鲁迅对革命的体验和理解,首先与辛亥革命紧密相连。正如鲁迅的老朋友许寿裳在1940年代为《辛亥革命前的鲁迅先生》写的序中所言:“鲁迅一生功业的建立虽在民元以后,而它的发源却都在民元以前。”

  “辛亥革命”及其挫折

  究竟如何看待鲁迅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丸山昇出版于1960年代的《鲁迅:他的文学与革命》和丸尾常喜发表于1980年代的《明暗之间:鲁迅传》,两本著作不约而同引用了《两地书》中的一封信。这封信是1925年3月31日鲁迅写给许广平的。他说道:“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是光明得多,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自然,那时恶劣分子固然也有的,然而他总失败。”很显然,鲁迅在“民元”时对国家的前途抱有很大的希望。正因如此,他才愿意在政局动荡不安,民国命途多舛之际离开绍兴,只身前往南京,毫不犹豫地为新政府的教育事业尽心竭力。就像丸尾常喜强调得那样,“民国元年时,鲁迅三十岁”,他正处于人生大好年华,这时迎来了“辛亥革命”。从此以后,“辛亥革命”便以“民国理想”的形式镌刻在鲁迅的生命记忆中。

  然而,让鲁迅备感失望的是,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中国并未进入一个希望的国度。同样在《两地书》的那封信中,鲁迅在谈到“民元”的希望之后,紧接着就说起希望的破灭,“一到二年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即渐渐坏下去,坏而又坏,遂成了现在的情形。其实这也不是新添的坏,乃是涂饰的新漆剥落已尽,于是旧相又显了出来。”因为他目睹的是革命的堕落和理想的失落:有些人在革命中牺牲了,成为了永远的革命者;有些人本来就是投机分子,借革命来吃“革命饭”;还有些人革命成功之后转而镇压革命,甚至自身堕落后也被杀了……譬如鲁迅所熟悉的王金发、陶成章等人。鲁迅由此生发出对“后革命”的警惕和恐惧,他觉得革命成功后往往会“故鬼重来”,也就是“涂饰的新漆剥落已尽,于是旧相又显了出来”。正是基于这样的感受,鲁迅创作了《药》《阿Q正传》《在酒楼上》《孤独者》和《范爱农》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描述了“民元革命”本应具有的勃勃生机,如何逐渐消散与失落的:“鲁迅有了表白自己基本观点的机会。他借王金发异化为王都督的例子,证明了革命之后必然出现的腐化。它更委婉而坚决地表明了自己拒绝激进、拒绝暴力的文学取道。在先行者的血光映衬下,这道路呈着险恶的本色。”(张承志:《鲁迅路口》)在鲁迅那儿,始终有所谓“民国的理想”与“民国的现实”之间的对峙,这两者的紧张关系是促使他思考、写作和行动的关键。

  所以,鲁迅没有在抽象的意义上讨论辛亥革命及其挫折,正如他在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篇文章《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指出的:

  “现在的官僚和土绅士或洋绅士,只要不合自意的,便说是赤化,是共产;民国元年以前稍不同,先说是康[有为]党,后说是革[命]党,甚至于到官里去告密,一面固然在保全自己的尊荣,但也未始没有那时所谓‘以人血染红顶子’之意。可是革命终于起来了,一群臭架子的绅士们,便立刻皇皇然若丧家之狗,将小辫子盘在头顶上。革命党也一派新气,——绅士们先前深恶痛绝的新气,‘文明’得可以;说是‘咸与维新’了,我们是不打落水狗的,听凭它们爬上来罢。于是它们爬上来了,伏到民国二年下半年,二次革命的时候,就突出来帮着袁世凯咬死了许多革命人,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一直到现在,遗老不必说,连遗少也还是那么多。这就因为先烈的好心,对于鬼蜮的慈悲,使它们繁殖起来,而此后的明白青年,为反抗黑暗计,也就要花费更多更多的气力和生命。”这篇文章表面上看,似乎是针对现代评论派和女师大风潮,但在更深层次却总结了“民元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引申出为什么要痛打“落水狗”:“我们是不打落水狗的,听凭它们爬上来罢。于是它们爬上来了,伏到民国二年下半年,二次革命的时候,就突出来帮着袁世凯咬死了许多革命人,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一直到现在……”在《两地书》原信中,鲁迅同样重申他类似的看法,“国民党有力时,对于异党宽容大量,而他们一有力,则对于民党之压迫陷害,无所不至,但民党复起时,却又忘却了,这时他们自然也将故态隐藏起来,上午和兼士谈天,他也很以为然,希望我以此提醒众人,但我现在没有机会,待与什么言论机关有关系时再说罢”(1926年10月20日,鲁迅致许广平)。因此,鲁迅提倡“痛打落水狗”,并非仅仅限于“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而是来自“民元革命”以来各种各样血的教训,如果革命不彻底,那些未被革命镇压的坏人总要秋后算账,反戈一击,革命重新要付出血的代价。丸尾常喜则进一步点明了《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苦心孤诣:“因为官阶最高的一品官官帽上会用赤色珠玉做‘顶珠’,所以‘以人血染红顶子’意指以告密作为出人头地的手段,遗老是指前朝的遗臣,而遗少是鲁迅新造的词语,指那些无心进取、思想仿佛遗老的年轻人。紧接着,鲁迅提到被杀的秋瑾和王金发。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虽然不是我的血所写,却是见了我的同辈和比我年幼的青年们的血而写的’(《写在〈坟〉后面》,1926)。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鲁迅已然觉醒的现实主义,以及目睹许多流血后内心郁积的悲愤。”(丸尾常喜:《明暗之间:鲁迅传》)

  什么是鲁迅的政治

  围绕着“痛打落水狗”的讨论,实际上涉及到近年鲁迅研究界争议颇多的一个问题:什么是鲁迅的政治?不少研究者认为鲁迅看到革命后往往“故鬼重来”,因而对革命感到幻灭,甚至对革命产生警惕。鲁迅对革命确实有重蹈覆辙的警醒,《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就是一个明证。但是,鲁迅是从革命的进程中去理解革命的后果,还是从革命中超脱出来静观革命的遗产?这是两种对鲁迅政治完全不同的理解。假如静观革命的遗产,鲁迅当然可以保持超然的态度,认为革命就是循环往复,进而将革命相对化,甚至质疑革命本身的合理性,从而与革命保持相应的距离,进而还可以把上海时期鲁迅与左翼阵营的离合结合进来,凸显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但是,这种将“革命”与“知识分子”二元对立起来的思路,根本无法清楚地解释鲁迅从血的教训中得出的对革命的深入思考——“这虽然不是我的血所写,却是见了我的同辈和比我年幼的青年们的血而写的”——更何况,这一思考从“民元革命”开始,可以说贯穿于鲁迅的一生。

  丸尾先生在《明暗之间:鲁迅传》中特别指出,广州时期应是理解何为鲁迅政治的一个关键。鲁迅为什么选择从北京南下?除了因为爱情——当时关于他和许广平的关系,的确有很多流言蜚语,所以鲁迅要离开北京——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南方带来了“革命”的新希望。1924年国民党改组之后,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鲁迅认为这是第二次“民元革命”,在“民国的理想”和“民国的现实”之间,鲁迅再次选择了“理想”,“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是光明得多……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此时此刻说起“民元的希望”,投射的也有可能是鲁迅寄托于“大革命”的“新希望”。但是,到了广州以后,鲁迅同样需要面临“大革命失败”的危机。1927年在上海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鲁迅正是在“政变”的前两天,也即4月10号写下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1975年“文革”时期作为鲁迅的轶文被发现的,文章的题目叫《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不仅直接引用了列宁的话:“第一要事是,不要因胜利而使脑筋昏乱,自高自满;第二要事是,要巩固我们的胜利,使他长久是属于我们的;第三要事是,准备消灭敌人,因为现在敌人只是被征服了,而距消灭的程度还远得很。”很显然,鲁迅认为列宁的话与他“痛打落水狗”的逻辑是相通的,也即革命不能对敌人仁慈,否则就要付出血的代价,“中国革命者的屡屡挫折,我以为就因为忽略了这一点。小有胜利,便陶醉在凯歌中,肌肉松懈,忘却进击了,于是敌人便又乘隙而起”。所以,鲁迅再次强调:“前年,我作了一篇短文,主张‘落水狗’还是非打不可,就有老实人以为苛酷,太欠大度和宽容;况且我以此施之人,人又以报诸我,报施将永无了结的时候。但是,外国我不知,在中国,历来的胜利者,有谁不苛酷的呢。取近例,则如清初的几个皇帝,民国二年后的袁世凯,对于异己者何尝不赶尽杀绝”;而且,鲁迅进一步在革命的进程中,继续反思革命有可能失败的后果:“庆祝,讴歌,陶醉着革命的人们多,好自然是好的,但有时也会使革命精神转成浮滑。革命的势力一扩大,革命的人们一定会多起来……革命也如此的,坚苦的进击者向前进行,遗下广大的已经革命的地方,使我们可以放心歌呼,也显出革命者的色彩,其实是和革命毫不相干。这样的人们一多,革命的精神反而会从浮滑,稀薄,以至于消亡,再下去是复旧”,正是在革命似乎取得了胜利的时候,革命精神反而可能“浮滑,稀薄,以至于消亡”,“再下去是复旧”,由此,“革命”之后才会“故鬼重来”“重蹈覆辙”,这是“革命”包含于自身的深刻危机,“广东是革命的策源地,因此也先成为革命的后方,因此也先有上面所说的危机”。这一对革命后果和危机的深刻理解,离不开鲁迅对辛亥革命以降一系列革命及其挫折的总结。

  正是从这一富有历史感的观察出发,造成“革命”危机的不仅仅是往复的循环,恰恰是因为革命不彻底,没有成为“永远的革命者”,所以难以打破“故鬼重来”的循环。革命的进程需要召唤一种彻底的、“不断革命”的精神,进而构成一种新的“革命政治”的视野。正是伴随着“大革命失败”血的教训,鲁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倘再发那些四平八稳的‘救孩子’似的议论,连我自己听去,也觉得空空洞洞了”(《答有恒先生》,1927),在告别“五四”的自觉中,新的“阶级政治”的视野逐渐浮现出来了。

  谨以此文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辛亥革命110周年。(罗岗)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同签署联合声明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见记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2024-10-24 17:48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2024-10-24 11:18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10-24 11:16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4-10-24 11:07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宜川县,追寻“悬崖造林队”的故事。
2024-10-24 10:27
陕北说书最近火爆出圈,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向往陕北文化,想成为一个陕北说书人。这一段陕北说书,带你行走在延安的绿水青山间。
2024-10-24 10:2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数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延宏介绍,延安的地域特点适宜建立算力中心,要把平台搭建好,把更多的企业引到延安,建立归属在延安的算力中心,更好的服务延安、服务陕西。
2024-10-24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