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探寻历史 感知未来——探访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
首页 > 文化频道> 要闻 > 正文
[责编:李宜蒙]

探寻历史 感知未来——探访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

来源:新华网2022-04-29 09:37

24小时热图
  • 第四届消博会开放日

  • 山东畅通煤炭运输保供应

  • 老街故事·抚州

  • 照亮微观世界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11-16 15:56
加载更多

  4月28日,游客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外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新华社西安4月28日电 题:探寻历史 感知未来——探访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

  新华社记者 杨一苗

  4月28日,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这座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秦岭之侧的博物馆,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为公众展示了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

  在考古学家的探铲毛刷之间,在珍贵的神秘文物中,倾听中华文明的精彩故事;在追寻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感知文明赓续的未来之路。

  展出的“历史”

  “考古”是这座博物馆的关键词。

  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周原遗址的铜轮牙马车被称为西周“第一豪车”,为了完整保护这套马车的信息资料,最大限度保存车舆的遗物和遗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用整体“打包”的方式,把它带回实验室。

  清理和修复历时三年多,“豪车”逐渐面貌清晰——

  这套马车遗迹由车体和4匹马的遗骸组成,整个车轮的外沿全部由青铜铸造而成,马车车厢装饰华丽繁复,有大量镶嵌绿松石的青铜构件、薄壁青铜兽面装饰以及玉器和彩绘构件。考古工作者共发现了400余件青铜车饰,其中的大部分饰件上镶嵌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绿松石。绿松石总数量超过万件,都是在青铜构件上铸造嵌槽后镶嵌上去的。

  经DNA分析结果显示,与马车配套的4匹马都是成年黑色公马。根据车轮上的痕迹判断,这辆马车很少使用且装饰性强,是西周高等级贵族的仪仗用车。

  此次展出,这套马车仍是“打包”搬进博物馆,以车马坑的形式进行展陈,再现了当年考古发掘的工作现场。

  从一件件探铲毛刷,到纸页已泛黄的考古笔记,再到无人机、高清摄影设备……在这个馆藏,每一件文物的呈现,都传递出中国“考古”历程,浓缩着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探寻文明起源、重建古代历史的点滴,展现出中华文明赓续之路。

  “活”起来的故事

  一件不算起眼的青铜小罐,为何引来不少观众驻足?答案是“男性面霜”。

  说起这件文物,它出土于春秋时期刘家洼遗址的一座中型贵族墓葬,经过科技手段分析,其中的残留物为一水碳酸钙和动物油脂,将它们混合后,考古学家发现有美白的效果,这可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男性面霜。

  在春秋时期的女性墓葬中,还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首饰盒,里面放置有镯子、玛瑙串饰等,这些无声的文物都生动再现了当时贵族男女的日常生活。

  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持续60多年的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中,积累了20余万件文物标本。陕西考古博物馆选取了4218组5215件文物进行展出,其中大多数文物都是第一次与公众见面。

  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出土了秦岭地区首次发现的早期现代人化石,为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起源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约4000年前石峁先民使用的乐器口簧,是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

  第一次与公众见面的颜真卿书丹《罗婉顺墓志》,从中可窥书法大师隽逸秀雅的早期艺术风格……

  活起来的文物不再是一件件孤独的展品,而是带着文化传承走来的信使,讲述着自己所记录的精彩故事。

  从“古”探真

  时光变迁、时代更迭,许多尘封千年的文物被发现时或光彩尽失,或残破不堪。考古工作者如妙手良医“治愈”了一件又一件文物,他们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赋能文物保护,让文物展现出多彩、有趣的一面。

  考古工作者近年来在多件青铜器中都发现了一些固体或液体。通过现代生物学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可知战国晚期秦国的铜敦里原是一盆黄牛肉,牛肉虽已碳化,但动物纤维仍清晰可见;通过对汉代青铜壶残留液体中有机酸、淀粉粒的鉴定,可知瓶中的液体就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汉代美酒。

  聆听泥土下传出的絮语,可以探知中华文明的密码。

  李倕冠饰是陕西考古博物馆的一件“明星”展品。数百个部件,金、银、珍珠、象牙、玉石等十余种材料,再加上贴金、镶嵌、掐丝、彩绘等多种工艺,这件文物展现出雍容华贵的大唐之风。这件展品旁,有一个观众可以拉开的“抽屉”,分层展示了李倕冠饰被发现时数百个“零件”叠压在一起的样貌。

  考古工作者先是将文物整体“打包”带回实验室,再通过显微照相技术逐一进行定位记录,并按原始位置逐层恢复还原。李倕冠饰也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实验室微观发掘科学复原的冠饰。

  “科技之‘手’,不仅能恢复文物本来的样子,也能探知文物内部的真相。”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陕西考古博物馆馆长孙周勇说,将文物与出土背景结合、以考古的视角解读遗址,这让考古专业知识不再典藏于“象牙塔”中,这座博物馆建立起了考古知识体系与公众间的桥梁。

  这是4月28日拍摄的陕西考古博物馆外景(无人机照片)。

  当日,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以“考古”为主题,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通过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板块,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这是4月28日拍摄的陕西考古博物馆外景。

  当日,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以“考古”为主题,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通过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板块,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4月28日,游客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内参观宝鸡周原遗址出土的铜轮牙马车车饰。

  当日,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以“考古”为主题,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通过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板块,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这是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出的唐代彩绘陶牵马俑及马(4月28日摄)。

  当日,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以“考古”为主题,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通过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板块,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4月28日,游客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内参观。

  当日,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以“考古”为主题,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通过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板块,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这是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出的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出土的牺尊(4月28日摄)。

  当日,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以“考古”为主题,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通过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板块,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4月28日,游客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内拍摄唐代李倕冠饰。

  当日,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以“考古”为主题,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通过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板块,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4月28日,游客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内参观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出土的牺尊。

  当日,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以“考古”为主题,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通过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板块,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4月28日,游客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内参观。

  当日,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以“考古”为主题,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通过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板块,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4月28日,游客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内参观。

  当日,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以“考古”为主题,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通过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板块,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4月28日,游客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内了解植物考古知识。

  当日,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以“考古”为主题,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通过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板块,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4月28日,游客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内收集文创印章留念。

  当日,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以“考古”为主题,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通过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板块,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4月28日,游客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内参观。

  当日,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以“考古”为主题,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通过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板块,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这是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出的由颜真卿书丹的唐代罗婉顺墓志局部(4月28日摄)。

  当日,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以“考古”为主题,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通过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板块,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4月28日,游客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内参观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

  当日,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以“考古”为主题,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通过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板块,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4月28日,游客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内了解文物的实验室保护修复。

  当日,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以“考古”为主题,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通过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板块,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4月28日,游客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内参观。

  当日,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以“考古”为主题,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通过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板块,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4月28日,游客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内参观。

  当日,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以“考古”为主题,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通过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大板块,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