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近日,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首场预热活动——广播电视志论坛线上线下举行。在“畅想中国视听博物馆”圆桌会议环节中,中广电设计院副院长潘国林认为,后疫情时代,视听博物馆要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专业和大众相结合、展示与体验相结合。
对于视听博物馆未来发展,潘国林认为要从五个层面去展望:
从定义层面上,博物馆不叫艺术馆,也不叫展示中心,它是固有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为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的机构,对公众开放而非闭门造馆,对广播电视行业以及整个社会都是开放的。
从定位要求上,结合北京首都的地理位置与文化属性,定位于全国性的视听博物馆,起到引领作用;此外,应用场景、技术创新发展等,都需体现在实际范围内构建对应关系。从功能上,要体现包括存储、学习查阅、体验科普为一体的数字化综合性;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创新研发产品,因此要深入思考视听博物馆的核心本质,还需要实现技术的有效赋能。
从技术手段上,广电是重技术、重设备的行业。目前,5G+8K是广播电视行业的核心专业技术,在此基础上探索沉浸式VR、3D全息投影等创新应用。
从模块设置上,结合功能性,用存储技术对历史年代较远的视听资料进行数字化,搭建平台让这些资料真正“动起来”;此外,基于不同主题在各领域打造沉浸式体验,比如,航天、春晚、阅兵等场景。
“未来博物馆也将成为元宇宙中的一个入口。我们要把打造数字视听博物馆,作为数字经济的增长引擎。”潘国林说。(王一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