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讲述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情满流长。这期,我们就来说一说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
重阳节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东汉的时候,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对桓景说,今年九月九日会有大灾大难,家人如果佩戴上茱萸,登山饮菊花酒,就可以消除灾祸。到了这一天,桓景依言,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晚上回到家中,看到鸡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九日便会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以求免祸呈祥。
宫廷皇室也常举办这项活动。清嘉庆道光年间苏州吴县人顾禄在所著的《清嘉录》一书中,记述了孟嘉从桓温游龙山,亦九日登高之举,后遂相承为故事。隋唐时期,每到重阳,登高活动不但在民间较为盛行,而且文人墨客尤其热衷此项活动,因而使它成为一项综合性的“高会”。
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农民们把这种采集活动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是从此演变而来的。重阳节在民间生活中还是秋冬交接的时间界标。
吃重阳糕
重阳节以吃糕驰名。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微微亮的时候,用片糕搭在儿女的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这是古人九月制作糕点的本意。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说:“九月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也就是说,蒸花糕以面为原料,并铺上红枣,像盆一般大小。做好后还要迎回已嫁人的女儿,与她共同食用。从中足见花糕在当时的流行程度。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可以称为重阳糕。
插茱萸
就像五月端午节被视为恶日一样,民间信仰也认为九月九日重阳节为逢凶之日,多灾多难。因此在重阳节会采取种种去灾求吉的巫术,插茱萸就是一种。所以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素有“吴仙丹”和“辟邪翁”之称。由于登高时有插茱萸、佩茱萸囊的风俗,因此登高会又叫“茱萸会”“茱萸节”。到了唐代,茱萸按照唐代民俗,既可将它作为重阳节的节日礼物送给亲友,如孟浩然的《九日得新序》一诗中,就有“茱萸可佩,折取寄情亲”的描述;同时,重阳插戴茱萸,还有驱邪避灾的美好寓意。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开始盛行。到了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唐代郭震《秋歌》卷二就说:“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将辟恶的茱萸香囊与延年益寿的菊花酒并称。
制作:李方舟 张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