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水悠悠,桧楫松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句,生动地描写了淇河两岸的风光。
淇河被誉为诗河、史河、文化河。自《诗经》开始,淇河两岸成为了诗歌发源和传承的重要区域。目前已知《诗经·国风》的《邶》《鄘》《卫》三“风”中,歌咏淇河卫地人物、景物、事件的诗歌有39首,直接咏及淇河的有6首。千百年来,淇河滋养着无数文人雅士,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和文学作品。
今年78岁的姚慧明是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协会顾问、前常务理事,也是淇河文化研究的拓荒者之一。
2002年,一篇题为《〈全唐诗〉和唐代淇河文化》的文章引起了姚慧明的注意,文中说:“《全唐诗》共收录李白、杜甫等28位诗人咏及淇河卫地的诗歌45首。”淇河受到了唐朝诗人如此多的关注,这促使他开启了对淇河文化的研究,并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在互联网上一首首地查找典籍文献中咏及淇河的诗词典故。
鉴于淇河在我国文化、文学历史发展中产生的影响,2014年,中国诗歌学会命名淇河为“中国诗河”。鹤壁市朗诵协会主席樊青戈认为,“诗河”有两个含义:一是《诗经》之河,《诗经》原来就称为《诗》;二是因为历代吟及淇河的诗词曲赋和联语不计其数,被称为“流淌着诗的河”。
中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曾在淇水边款款摇曳。《诗经》中的《载驰》《泉水》《竹竿》等篇,是许穆夫人的作品,诗中表达的是她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及至唐代,咏颂淇河的诗文再次大批涌现,著名诗人骆宾王、宋之问、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柳宗元等,都在淇河留下了诗篇。
河畔的淇水诗苑,也见证着淇河的诗意。其以《诗经》为主题,共收录诗歌1500首,按照历史朝代顺序,以诗歌长廊为主线,由北向南,按时间节点分五个篇章,即先秦篇、秦汉篇、唐宋篇、明清篇、现代篇,融淇河诗文化、淇河风情、鹤壁人文于一体,展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悠悠淇河至今吟唱着3000年前的“郑卫之音”。汉字润泽了“诗河”,“诗河”也让中国汉字优美地流淌于人间。一字一字地润色与组就,最终让“诗”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属性之中不断流传。
策划:李政葳、丁艳 撰文:雷渺鑫 制作:曾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