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杂志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当代世界文化与文明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暨首届研讨会在京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世界大变局中的文化新使命与文明新形态”交流研讨。
让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润泽现代化建设之路
会上,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王伟光指出,应自觉树立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总结国际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走势、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向人类社会提供丰盈鲜活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侯惠勤认为,学会成立当代世界文化与文明研究专业委员会正当其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对外文化传播、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已形成特色,担任专委会理事长单位具备多方面优势条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常宇介绍了学校在对外文化传播、国际文化交流和研究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表示将以专委会为契机,搭建协同研究创新平台,凝聚学界智慧和力量,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在当代世界文化与文明研究方面产出更多成果。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吕学军从人类进步迫切期待“百花齐放”、现代化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世界和平发展需要擘画最大“同心圆”三个方面指出专委会成立的意义,希望专委会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外文明互鉴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谢辉认为,专委会的成立,将充分发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优势和作用,助力中华文化与中国文明走向世界,进而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
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坚持“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获得丰厚滋养。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学者热议。
侯惠勤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主旨报告中提出,应从两个层面看待第二个“结合”:一是意识形态层面,即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二是观念文化层面,即作为文化元素的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辛向阳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体现。在他看来,政党政治新文明是其重要体现。作为现代化事业的引领和推动力量,政党的价值理念、领导水平、治理能力、精神风貌、意志品质直接关系国家现代化的前途命运。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湖南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院长(主任)钟君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要在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之间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动态的和谐平衡。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田心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又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指出,“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正局级参赞柴尚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创新,而且为推动人类文明形态不断向前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龚云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近代以来现代化发展到今天的新选项,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以来欧美主导下的知识体系,深刻回答了人类文明到底走向何处去这一问题。
现代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
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和传承,造就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外交学院院长王帆看来,中国人讲究完善自身、实现自我超越,讲究正人先正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体现了坚持正确义利观的外交理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冯颜利认为,加强当代世界文化与文明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有助于帮助其他国家建立文明自信来打破西方话语霸权。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敬鑫提出,要把年轻群体作为从事全球文明倡议的首要传播对象和主体;在内容选择上,要将文化遗产保护、旅游、生态保护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领域纳入;从区域选择或者渠道选择上,要重点面向南半球国家、亚洲国家以及古代文明古国这三个群体。
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原副主任杨晓春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充分考虑各国不同的发展状况、不同的经济实力、不同的文明特点。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共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作用,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郑承军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当前,要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工作,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故事。
论坛还设立了三场专题论坛,与会者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全球文明倡议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中西文明比较研究”“人类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研究”等主题进行交流研讨。
会议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当代世界文化与文明研究专业委员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处、中国道路国际传播工作室承办。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胜;通讯员贾庆文、庄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