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写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首页> 文化频道> 要闻 > 正文

“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写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来源:人民日报2023-06-10 09:26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约而至。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高度重视,目的是提高全社会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五彩斑斓的文化遗产与雄奇秀美的锦绣山河共同铺展出一幅新时代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动人画卷。延绵后世、惠泽人民,文化遗产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

  千年文脉延绵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到广东潮州广济桥;从山西平遥古城,到甘肃敦煌研究院;从陕西西安博物院,到广西北海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陕西,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青海,总书记勉励非遗传承人:“你这个手艺很珍贵、很有意义,一定要传承弘扬好。”

  在山西,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曾经,很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或年久失修,或面临“一拆了之”的风险,或被建设性破坏……

  如今,正定古城重现北方雄镇风貌,鼓浪屿演绎万国建筑博物馆风情,潮州古城留驻岭南文化穿越时光的精魂,北京胡同镌刻古都记忆与浓浓乡情……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山水人文交汇成现代宜居之地。

  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文化遗产“保驾护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非遗保护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明确长城保护维修应坚持原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四梁八柱不断完善。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文化遗产数量大幅增长。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

  非遗人才队伍稳步增长。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顺利推进。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全国文物基础数据更加全面准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顺利完成,10815万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得以摸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内涵日渐丰富。锦绣大地上,文物古迹粲然可观,文化遗产多姿多彩,一幅古今辉映、灿烂辉煌的文化长卷徐徐展开……

   “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怀。许多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如何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使之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是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深厚的文化情怀指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清晨,满河朝霞,舟楫如织;入夜,桨声灯影,枕河而居……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逾2500年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沉浸在美妙风光中的人们很难想象,大运河一度面临挤埋填占、生态污染等诸多困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中央和地方整体规划、有序推进,一条“文化玉带”串联起沿岸多彩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沿岸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实。

  万里长城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像一条巨龙蜿蜒于中国北方大地,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

  九曲黄河、万里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奔腾向前,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造就了千年文脉。

  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址遗迹,创造了可歌可泣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近年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扎实推进,一批建设保护规划相继出台,一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实施,一批重点建设区示范先行,中央和地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家底不断夯实,保护状况持续改善,展览展示水平极大提升,宣传教育功能日益彰显,综合效益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不断拓展。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2021年6月18日,首都北京,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喜庆时刻,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开馆。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展板、一张张照片,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

  短短两年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最火热的红色新地标。

  重温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圆满收官,吉林、河南等16个省份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1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全面编制,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工程顺利实施,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湘江战役旧址等40多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抗美援朝、红色标语等革命文物资源专项调查有序开展。协同开展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专项调研核查,联合发布第一批国家“红色草原”名单,100家博物馆、纪念馆列入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的独特价值持续彰显。

  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持续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各个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非遗保护的框架下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相互尊重,非遗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和纽带。

   “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清晨,金色的阳光洒在乌江上游六冲河畔化屋村。

  贵州毕节黔西市的苗族村寨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如今,黔山秀水游人如织,2022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带动化屋村特色苗绣等产业发展。苗族姑娘们飞针走线,山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95后绣娘、苗绣蜡染非遗工坊负责人杨文丽自小接触苗绣。她曾在外打工,“看到非遗越来越受到关注,几年前选择回到家乡,重新做起苗绣。”

  杨文丽不断开发设计新产品,紧跟时尚潮流,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她说,“非遗工坊规模不断扩大,今年收入已超60多万元,带领60多位农家妇女开启新生活。还有更多年轻人看到希望,纷纷回到家乡、走进工坊……”

  目前,全国已建设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助力乡村振兴焕发生机活力。

  非遗传承,要在传人。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培训传承人超过10万人次;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推动非遗项目发展振兴,焕发新的光彩;从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搭建传承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习平台,到非遗购物节等畅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近年来,传承人视野不断开阔、素养不断提升,助力非遗以日益精彩的形象,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如今,敦煌研究院拥有了一支200余人、产学研一体的保护队伍,人才涉及化学、地质、环境、生物等近20个领域。”敦煌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观众数量“井喷式”增长,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故宫的朝珠耳机、国家博物馆的棒棒糖礼盒、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信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渐入佳境;非遗活动进校园、非遗知识进教材、非遗传承人上讲台,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杯清茶聚知音。今年“国际茶日”前后,在全球多个国家举办的“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吸引海外民众积极参与。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以及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文艺表演,“圈粉”无数。

  以茶为媒,跨越国界,拉近友谊。去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包静说:“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历史悠久。茶文化里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的内涵,在历史上被多个国家和民族吸收、接纳。中国茶遗产项目促进了茶器、茶歌、茶戏等文化表现形式在全世界的发展,见证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日益成为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场所。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故宫博物院将持续深入开展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拓宽中国声音的音域,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

  2018年末,柬埔寨暹粒。3位中国文物保护专家从柬埔寨文化与艺术大臣彭萨格娜手中,接过柬埔寨王国骑士勋章。近年来,中外联合考古渐成规模,跨国文物保护合作扎实开展,文物进出境展览异彩纷呈,流失文物追索返还亮点频现,1800余件(套)海外文物“游子”回归祖国,文物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金名片”。

  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送王船”等联合申报的项目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体现,“中医针灸”“太极拳”等项目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当巧夺天工的珍贵文物让金发碧眼的观众连连惊叹,世代传承的古老技艺进入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认同、自信与骄傲,正凝聚成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本报记者 张 贺 郑海鸥 王 珏)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彭丽媛会见德国伯乐中文合唱团师生代表

  • 明前茶飘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11-16 15:56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2023-11-14 15:37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11-13 16:43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11-09 15: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