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环球网记者 徐娜】遥望两千年前,丝绸之路上曾有一座重要的枢纽,像长长的丝巾中间挽出的一个精美花结,分外夺目,它就是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驿站遗址—悬泉置。
7月30日,“简牍中国”网络主题活动走进悬泉置遗址,在近距离体验汉代木简这一中华文化重要文字载体的同时,也了解到悬泉置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驿站,其留存的大量文物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中西经贸交流的兴盛,并从大量简牍文书中看到过往人物生活的历史场景。
记者了解到,悬泉置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后,是一个驿置机关。地处要害之路,东望酒泉而西视敦煌,曾担负着迎来送往、传递信息、中外沟通的历史重任。遗址出土的文物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的简牍文书完整记录了汉代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上艰苦经营的历程,大量的西域天马马骨和丝织品残件则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据悉,悬泉置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并且是考古发掘第一次所证实的驿站遗址。1990年至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考古发掘面积4675平方米,考古发掘包括坞堡、马厩、房屋、古驿道等,出土文物包括简牍文书35000余枚、帛书10件、纸质文书10件、丝织品、农作物及家畜骨骼等,总计7万余件。数量众多的简牍,为研究我国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交通、邮驿、民族、文化、习俗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悬泉置遗址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遗址,被正式列入“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博物馆荣红梅对记者说,这个遗址出土的简牍文字真实记载了两千年前丝绸之路的运营状况、传舍的日常运营状况及邮书的传递状况等,这些简牍是证实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真实存在的依据,也在申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和事是历史的血肉,简牍中的小故事折射大历史,将他们放到历史的时空,回归到历史的现场,与时空握手,感受文化传承与生命的气息。荣红梅进一步说,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驿站位置的选择、出土文物中的设计与巧思、来往书信中的交流信息等都给我们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