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的中国节·七夕“绣”巧时】
导语:“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今年8月22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穿针乞巧是七夕的重要习俗。古时,女子们在月光下穿针引线,乞求巧艺。如今,有这样一群“织女”将传统手艺传承创新,各展所长,各显其巧。
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 李素芳
前几天,我在手机里无意翻到了几张荷花照片,上面配了这样一段文字:“荷花的花语是清白、纯洁、坚贞、信仰和爱情,‘荷’与‘和’谐音,寓意祥和。” 本是闲来无事,偶作“低头客”,可谁承想竟翻腾出了手艺人的创作欲。线团、布料就在手边,灵感就在脑袋里,得,干呗!三下五除二,一个瑶绣荷花项链完成了。即便是小玩意,也应该有属于它的名字。有了!“‘荷’情‘合’礼”——有爱恋之心,又取百年好合之意。
瑶绣荷花项链(受访者供图)
在我们瑶族服饰中,瑶绣是最出彩的部分,头饰、袖饰、襟饰、腰饰,处处可见巧心。“女孩不会绣花,找不到郎家”,以前,在我们广西贺州,瑶家姑娘的嫁衣都要自己亲手绣。种棉、纺线、织布、染色、剪裁、刺绣、成衣,全套手艺都得学。
要说特色,我们的瑶绣是在中心处下针,从里往外绣;又以“反面绣”为特色,从布料反面下针,在绣品正面呈现图案,要求非常精细,否则就要返工。
所以呀,七夕聊瑶族,可真“巧”!
瑶绣“情侣装”(受访者供图)
云无常形,随风而成。这和瑶绣很像。刺绣时,绣娘是没有现成图案参考的,全凭日常的观察、积累。这里是花那里是草,这里是林那里是崖。瑶乡的山水景物,经绣娘巧手,全都化作了衣服上那千奇百态的花纹图案。
对于有语言没文字的瑶胞来说,瑶绣就是记录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图案里藏着故事哩!
贺州瑶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因绣娘大多“关门绣花”,所以“养在深闺人未识”。2004年我到杭州打工,看到苏绣的兴盛很受震动,便决心回乡创业,让瑶绣这棵非遗大树重新开出万千花。
穿着瑶族服饰的蓝越谦(左)与李素芳(右)合影(蓝越谦供图)
这些年,在政府扶持下,我们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一批精美实用的产品。2016年,我创作的《瑶族盘王印章》《年年有鱼》两种刺绣图案作品,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用在了商务笔记本的封面上。2022年,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瑶族女孩蓝越谦,还穿着我制作的瑶族服饰登上了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
总策划:张宁
监制:廖慧 李方舟
策划:张倩
协调: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瑾雯
采访:董大正 王瑾雯
视觉设计:王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