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的中国节·七夕“绣”巧时】
导语:“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今年8月22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穿针乞巧是七夕的重要习俗。古时,女子们在月光下穿针引线,乞求巧艺。如今,有这样一群“织女”将传统手艺传承创新,各展所长,各显其巧。
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夏丽云
说起七夕,人们会想到牛郎织女之间的美好爱情。在我创办的辽宁锦州满族婚俗展馆里,也有一幅名为《牛郎织女》的锦州满族刺绣作品,呈现着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情景。此外,像《金玉良缘》《凤戏牡丹》《化蝶》等锦州满族刺绣作品也在一针一线之间记录着对美好爱情的祈盼。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作品《牛郎织女》
锦州满族刺绣,又叫“针绣”“扎花”“绣花”。原本跟满族人的性格一样粗犷热烈,因为吸收了中原、江南等地区的刺绣技艺特色,又多了一份细腻典雅。多用在服装、门帘以及枕头上,表达人们对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我出生在辽宁锦州的一个满族家庭,作为第五代传人,我师从母亲。
绣前,先要构图。飞禽走兽、花草鱼虫、人物故事等,都是手艺人爱绣的花样。将花样分解成不同的几何图形,定好每个图形在纱布上的位置,然后,从纱的边缘开始查纱眼,每一针的落点都务必“心中有数”,根据图形变化,算好每针之间纱眼间隔。“疏能跑马、密不透风”,是绣品完成后呈现的图案布局效果,虚散的留白空灵超逸,密聚的点染风吹不透,类似国画的疏密有致,表现出虚与实的强烈对比、图案的空间节奏。
夏丽云与锦州满族民间刺绣
对颜色的处理,尤其有技巧。以绣牡丹为例,一般要用到四种颜色,分四层绣完,每层仅用一种颜色,四层叠加,呈现出整朵牡丹的面貌,有专家形象地称之为“层层剥皮”。这一点与苏绣的渐变颜色大不相同。
浮雕绣,是我吸收融合苏、湘、川、粤几大名绣针法,独创出的一种仿真绣法,特点是针法细致,立体感强。
总策划:张宁
监制:廖慧 李方舟
策划/整理:张倩
协调: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勇 戴宁馨
视觉设计:王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