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这个夏天,黔贵大地的“村BA”“村超”赛事火出了圈,让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收获了全国关注。
在美丽的黔东南大地上,除了火火的“乡村赛事”,还有众多让人叹为观止的非遗技艺,它们拓宽了群众致富路,在文旅融合中赋能乡村振兴。
据介绍,目前,黔东南州共建设“生产性保护”基地87个,该州从事民族工艺品发展的个体和企业有6200余家,民族工艺品产业带动直接就业4.8万人。
王亨石展示锡绣技艺
剑河锡绣:绣娘居家就业,产品远销海外
苗族锡绣是仅存于黔东南剑河县的刺绣项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唯一的金属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
日前,在位于剑河温泉城商业步行街的锡绣梦想工坊,工坊带头人、苗族锡绣技艺非遗传承人王亨石正与绣娘们向游客展示苗族锡绣技艺,并讲述相关历史。
王亨石介绍,苗族锡绣主要用于当地苗族服饰的前后裙片及后背上部装饰,有10多种纹样,材料为金属锡,需先在青色棉布上把传统图案绣出来,再把金属锡条绣缀上去。
“我从7岁起跟随妈妈学织布、染色和刺绣,她是我最好的老师。我们都是代代相传,一代代传承下去。”王亨石说,因为工艺复杂,完成一套锡绣服装大概需要两三年。
当前,她的工坊带动了300名绣娘就业,年订单量达40万左右,人均年收入1.6万元,产品除在国内各地销售外,还远销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
王亨石介绍,工坊内现有60位绣娘,大家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里绣花就可以挣到钱。另外,耳环、背包等锡绣文创的推出既改善了绣娘的生活,又让更多游客认识了锡绣。
吴水根介绍银器“图腾柱”所使用的工艺
台江苗银: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真富
黔东南台江县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在这里银饰是苗家姑娘嫁妆里必不可少的部分。苗族银饰极其讲究精细的做工,一件银饰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施洞镇塘龙苗寨的“银匠”吴水根是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在他的工作室里,一件件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银饰、银器作品,展示了其精湛的锻制技艺。
“苗族银饰锻造是我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到我是第八代了。”吴水根说,他最得意的作品当属他耗时三个月创作的银器“图腾柱”,全部苗银锻制工艺均在其上有所展现。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真富。”吴水根说,从1993年起,不少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他都倾囊相授。目前,他手把手教过的人达1019人,带出徒弟60多人,徒弟们都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人均年度纯收入达五六万元。
龙全章介绍枫香印染作品上的纹样
麻江印染:作品独一无二,大订单一起做
枫香印染是麻江县龙山镇河坝村的独特民间手工技艺,承载了瑶族先辈们的生活智慧。2008年,枫香印染技艺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前,在河坝河畔有一座瑶族文化博物馆,一整套枫香印染技艺及其制品在这里展示。
馆长龙全章是枫香印染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我们枫香印染每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在绘图点花时大家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几千张几万张都不一样。”他说,很多游客都喜欢来到这里,感受久远的民族传统技艺的魅力。
“50户村民长期在这里做工,他们可以把图样带回家,点好后再拿回来,这样方便他们看家、看牛羊。”龙全章说,他们每月收入在一千七八到两千元左右,如果有大订单,他会召集100多人来共同制作。
据了解,为让更多人了解瑶族风情,喜欢瑶族文化,瑶族文化博物馆还收录了龙全章2003年以来收集的以瑶族枫香印染、刺绣为主的手工艺品和生产生活用具一千余件。(光明网记者邱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