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聚焦农遗展,专家纵论中国稻作文化
首页> 文化频道> 文化产业 > 正文

聚焦农遗展,专家纵论中国稻作文化

来源:光明网2023-10-31 17:52

  作者:曹惺璧

  10月21日至29日举办的北京国际摄影周2023,以其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展览、论坛等活动,持续打造影像文化高地,进一步增进了国际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从而广受社会各界好评。其中,《生生不息——“全球农遗·中国稻作文化影像展”》成为北京国际摄影周2023众多展览中的亮点展览之一。

  该展览重点围绕目前我国已纳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9处稻作农遗地组织作品,用影像艺术语言展现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生态、经济发展等内容,以促进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传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在展览现场,围绕展览的特点、展览对遗产地经济发展的意义、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农遗合作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农业起源考古对于证实万年中国的意义等话题,北京国际摄影周2023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名誉主席杨元惺、北京国际摄影周艺术总监、策展人赵迎新、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主任委员闵庆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北京市海淀区京西稻文化研究会会长杜振东、云南著名摄影家耿云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杨元惺(北京国际摄影周2023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名誉主席)

  以影像为手段探讨人类文明演绎的共生关系

聚焦农遗展,专家纵论中国稻作文化

图为北京国际摄影周2023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名誉主席杨元惺。

  Q:能否结合您的成长经历,谈谈您是如何用镜头记录农业、农村生活的?

  杨元惺:谈到农业遗产影像,或者说用镜头记录农民、农村、农业,我的感触很深。我成长在一个农业学者的家庭,我的父亲是从湖北农村走出来的农业科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农学研究与农业行政管理。我的摄影之路也受到他的影响,这些年我用镜头持续记录着美丽中国,也包括多彩的农业景观。

  Q:今年北京国际摄影周的主题确定为“影像:乡村·共生”,您可以简单谈谈这个主题的意义吗?

  杨元惺:本届北京国际摄影周将主题确定为“影像:乡村·共生”,主要是为了深化探索影像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对中国乡村图景予以梳理研究和展示传播,以影像为手段探讨人类文明演绎和发展下的共生关系。

  Q:作为北京国际摄影周九大品牌之一的【世界遗产主题板块】,为何将主题聚焦于中国稻作文化?

  杨元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古国、农业大国来说,农业遗产类型丰富,南北东西,景观差异巨大。那些重要的农业遗产,承载着农耕文明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这其中,稻作农业处于中心位置,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稻作农业起源地,而水稻也是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

  截至目前,在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中国有19项,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这19个项目里,有9个都与稻作农业相关,占比最高,这很了不起,也很能说明问题。

  赵迎新(北京国际摄影周艺术总监、策展人)

  把稻子搬到展馆增加沉浸式体验

  Q:请介绍一下《生生不息——“全球农遗·中国稻作文化影像展”》的筹备过程?期间遇到了哪些困难?

聚焦农遗展,专家纵论中国稻作文化

图为北京国际摄影周艺术总监、策展人赵迎新

  赵迎新:《生生不息——“全球农遗·中国稻作文化影像展”》是北京国际摄影周世界遗产主题板块的展览。今年我们关注了全球的农业文化遗产。中国是最早种植稻米的国家,中国的稻米生产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我们聚焦了中国稻作文化地区。

  策展的时候,因我们都不是农业专家,但发现这些稻作地区都是梯田地区,很多摄影师去拍摄过。如云南哈尼梯田,最早是法国摄影师闫雷拍摄的,哈尼梯田也是全球农遗的稻作文化产地,全国还有8处梯田大家可能了解不多,所以我们希望像浙江的青田、福建的尤溪梯田,以及稻子的发源地上山等稻作遗址能够更多地为人熟知。离我们最近的北京京西稻也有2000多年历史了,是皇家培育出来的稻种。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在北京国际摄影周做这样一个展览来呈现它。

  我们在作品征集的时候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

  当地百姓怎么去播种、浇水、农耕和收获,用什么工具,这些也没人去关注,所以我们联系了很多长期在当地拍摄的摄影师,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照片。

聚焦农遗展,专家纵论中国稻作文化

图为展览现场。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展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从稻作文化的地容地貌、四季气候的变化、稻作文化人民的居住环境、水稻和稻米的关系、梯田和稻米的关系、稻作文化孕育了怎样的节日活动等丰富的内容。

  Q:展览在布展过程中进行了哪些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创新?该展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赵迎新:《生生不息——“全球农遗·中国稻作文化影像展”》一大亮点是,与观众的互动性强,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我们把稻子搬到了展馆,从田里刚刚收获的稻子。我们又在展场养了鱼,让观众体验稻鱼共生的文化。

  同时,展览让观众从稻作历史循循进入全球农遗的稻作文化区,从影像中体会当地自然的风景、百姓生活状态,又有诗意、又有音乐、稻子还可触摸,你还能闻到稻香,整体给大家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闵庆文(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主任委员)

  扩大中国农耕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聚焦农遗展,专家纵论中国稻作文化

图为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主任委员闵庆文。

  Q: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十年。能否谈谈十年间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农遗合作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的合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一方面,在全球“一带一路”的国家中,相当多国家都有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在目前全世界78项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中一半以上属于东亚国家和地区。

  另外一方面,我们还借助于中国南南合作的平台,办了一系列的培训班。其中有两期主题就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管理与保护》。这样的培训班,使得在全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中,中国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Q:本次《生生不息——“全球农遗·中国稻作文化影像展”》的举办,对于扩大我国农耕文明的国际影响力方面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闵庆文:让中国的农业走向世界、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走向世界,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因为中国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中国是世界农业古国、农业大国。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中国传统的悠久的农耕文化,就非常重要。

  这次摄影展选择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因为中国的农业遗产共188个项目,世界的农业遗产有19个项目,在这样众多的项目中,稻作只是我们其中一部分,当然也是非常有亮点的一部分。因为稻作文化起源于中国,稻作的更多技术、稻作梯田、稻鱼共生等等都起源于中国。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通过展览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对于全社会更多地了解农业遗产及中国悠久的农耕历史,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想这个摄影展可能只是农业文化遗产摄影展的第一步。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形式的合作,将中国的茶文化、旱地文化、草原畜牧业文化等通过各种专题的形式逐渐展开。

  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180多个项目很困难,但是我们一步步来,让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了解我们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蒋乐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农业起源考古对于实证万年中国意义重大

  Q:您作为稻作研究多年的专家,能否谈谈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认识?以及农业起源考古对于证实万年中国的意义?

聚焦农遗展,专家纵论中国稻作文化

图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

  蒋乐平:今天我看了《生生不息——“全球农遗·中国稻作文化影像展”》,感到非常震撼。

  我在想,表现中国稻作文化最早的画面应该出现在什么地方?我能想到的就是我发掘的一个遗址——上山遗址。

聚焦农遗展,专家纵论中国稻作文化

  上山现在被称为“世界稻作的起源地”。在上山遗址,我们发现了关于水稻的栽培、收割以及加工碾磨、吃水稻等内容。最早吃稻米的人可能就是上山人了。如果一万年前有摄影家的话,那一定会呈现出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图景。在某种意义上,农业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它能够表现出带有渊源性的根本性的文化底蕴。所以我们中国渊源流长的农业文化某种意义上从一万年前就开始了。

  前段时间,《光明日报》还专门发了一篇文章,推荐我参与的书《万年中国》。实际上,中华文明的万年文明的一些元素在上山文化中就有所体现了。所以,我们作为考古人,还是要不断去发现,去充实一万年时间段里的内涵。

  我想本次农遗展能够呈现这么丰富的内容,考古在其中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杜振东(北京市海淀区京西稻文化研究会会长)

  以展览促进乡村振兴

  Q:目前,我国已拥有19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本次展览的举办,您认为对于乡村振兴,特别是遗产地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怎样的意义?

聚焦农遗展,专家纵论中国稻作文化

图为北京市海淀区京西稻文化研究会会长杜振东。

  杜振东:我觉得北京国际摄影周这个展览举办得非常好。照片是凝固的历史。此次《生生不息——“全球农遗·中国稻作文化影像展”》,能够让我们市民更多地通过照片了解稻米遗产地,喜欢遗产地,将来可能到遗产地旅游,比如去云南红河感受哈尼稻作梯田,或者到浙江青田县感受稻鱼共生系统,到贵州从江侗乡感受稻-鱼-鸭共生系统。

  这些地方不光景观非常美,而且都是原生态的景色,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我们到这些稻米遗产地,不光能观光旅游,还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学习当地一些特色的东西。旅行社也可以开发一些丰富多彩的研学产品。青少年如果能够去到这些地区采风和研学,一定会大有收获。

聚焦农遗展,专家纵论中国稻作文化

  同时,稻米遗产地往往是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如果有更多的人去到这些地方,就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和产业,包括餐饮业、酒店业以及当地农产品的销售等的发展。

  耿云生(云南著名摄影家)

  优秀的作品需要摄影师高超的艺术修养

  Q: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您拍摄这些作品中的故事?

  耿云生:过去30年我一直在拍与稻作文化相关的内容。

聚焦农遗展,专家纵论中国稻作文化

图为云南著名摄影家耿云生。

  作品《咪田寨的长街宴十分地道》是我在红河甲寅乡咪田寨拍摄的。咪田寨的长街宴是当地村民自发的,不是组织的。最有特色的是,它分上寨、中寨和下寨举办长街宴。每到春节的时候,寨子会举办三天的仪式,即下寨举办完中寨举办,中寨举办完就轮到上寨。

聚焦农遗展,专家纵论中国稻作文化

  我拍过很多长街宴,但最有生机的是这张,它更接近自然,接近人的真实生活,没有任何的雕琢。

  Q:您觉得一位摄影师怎么才能拍摄出好的摄影作品?

  耿云生:作为摄影师,你的知识面要非常广,不但要懂拍摄,还要大概懂一点民族学。另外,当地少数民族的习俗、婚丧嫁娶、当地的地理知识、社会学、美学、建筑学等知识都要懂一点。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以后,你才可能拍到好的作品。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五一”假期文旅热

  • 京广铁路整修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2024-04-20 17:03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