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龙”字作为出现最早,应用历史最长的汉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有着极为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影响。甲骨文中的“龙”字什么样?“龙”字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正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龙吟书香——甲辰新春贺岁展”揭晓了答案。
甲骨文中的“龙”字
殷墟甲骨文中的“龙”字,写法不尽相同。“甲骨文字形多变,尚在动态发展过程中,比如‘龙’字在左右方向上、笔画的弯曲程度上会有一些区别。”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冰告诉记者,但无论哪种形态的“龙”字都有三个特征:一是为了表示龙的躯体细长而蜿蜒,使尾部弯曲并向上翘起;二是头部大都有内勾以示利齿;三是顶部虽有不同,但多有冠角。据了解,冠角象征“龙”与王权有着密切的关系。
金文中的“龙”字
相对于甲骨文,金文中的“龙”字多了爪的部件。“金文中一些族徽文字字形太过象形,比较复杂。但是整体趋势上朝着线条化和书写性简化的方向发展。”张冰说。
小篆中的“龙”字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本国的篆文为基础,代替了原先六国各自使用的文字。也是自小篆开始,“龙”字开始规范和稳定。
汉简、铜镜、印钮中的“龙”字(隶书)
隶书中的“龙”字笔画由小篆时的圆转改为方折。据了解,隶书提高了书写速度,也更便于在简牍上书写。
楷书中的“龙”字
楷书中的“龙”字由隶书“楷化”而来。楷书省改了隶书的波折,增加了钩趯,具有点画分明、结字平整等特点。
张冰表示,从“龙”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文字的发展是不断趋于规范和稳定的过程,同时,书写也越来越便利。
(文/图 光明网记者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