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小明的两会文化茶座】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光明网品牌栏目“光小明的两会文化茶座”系列访谈,邀请文化领域代表和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重点议案提案等进行分享和畅谈,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积极建言献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期节目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炎黄春秋》杂志总编辑韩子勇,带来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作用的一些思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炎黄春秋》杂志总编辑 韩子勇
我国非遗代表作名录建设已近20年。目前公布的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已有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557项。
谈及各地高涨的申遗热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炎黄春秋》杂志总编辑韩子勇指出,受行政区划和项目制习惯的影响,各地都在做“增量”,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存量概念,不可能越来越多,且名录体现的是‘代表性’,并非全部非遗”。
在韩委员看来,应逐渐从项目量的增加转向项目内涵的拓展。他建议继续控制名录项目增量,转变申报和评审项目思路,重点转向梳理、研究、阐释、拓展名录体系的内在逻辑,归类求同,打破项目边界,突出中华非遗的整体性,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内容。
韩子勇委员列举了由中国申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这一优秀案例。“我国很多地方都产茶,如果说各地都把自己的制茶技艺进行申报,其背后的统一性、一致性反而容易被忽视。”韩子勇委员进一步解释说,实际上,除了制茶技艺,还有饮茶习俗。很多不生产茶的地方也有着非常典型的饮茶习俗,像内蒙古的奶茶、回族地区的八宝茶、新疆的甜茶以及西藏的酥油茶等,如此,将中国的制茶技艺和饮茶习俗打包进行申报,就彰显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监制:张宁 廖慧
策划:李方舟 宫辞
采访:宫辞
摄像:张悦鑫 董大正
剪辑:董大正
光明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