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节气里的大美中国】
在春的怀抱里,清明悄然而至。
这是一个百感交集的特别日子。它的特别,在于兼具节气与节日二重属性,兼有自然与人文两层内涵,又兼备感伤与欢快双重情感。
这是一段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时光,自然界的物候将出现三个明显的变化——白桐花逐渐开放;田鼠回穴,百鸟活动;由于多雨,天空中开始出现彩虹。古人将其归纳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作为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而存在的清明,自唐宋以来逐渐融合寒食祭祀、上巳游春等节俗,传承至今。
程颢《郊行即事》诗云:“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仲春与暮春之交,草长莺飞,万物欣荣,正是郊游赏春的大好光景。除了踏青郊游,各地还有荡秋千、植树、插柳、放风筝等一系列民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古时清明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以此健身。
扫墓祭祖这一核心民俗,亦源于唐代寒食上墓之俗。如今,清明已成为中华民族最肃穆盛大的祭祀节日。每逢此节,不少身处异乡的游子依然会回乡祭扫,无不传递着中华民族礼敬祖先、饮水思源的人文精神。
将亲情血缘延宕开来,清明还有更大的意义。在这样的一个时刻,我们缅怀亲人,更要告慰先烈。承平日久,我们对于战争的记忆开始模糊,对来路的痕迹不那么清晰。但清明正是这样一个节点,提醒我们,正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正是他们的信念与坚持,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繁荣与崛起。
清明,一个连接过往与当下、逝者与生者的节点,一个凝聚情感与力量、传承精神与信仰的日子。祭一家之祖、一族之先,念一地之贤、一国之英烈,岁岁不绝,代代相传。由个体而家,由家而族,由族而国,人们从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纪念,构成不同层面的认同与归属,家的概念就上升为家国情怀。
在这个春天的节日里,我们感触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涵,我们体味中华儿女敬畏生命的情感力量,在思考感悟中审视生命,在启迪激励中激发希望。让我们尽情追忆与怀念,为更美好的明天勇毅前行。
于2024年4月4日 清明
你倘若在场,该多好!
看这姹紫嫣红的花事,看这繁华盛世的中国。
监制:张宁 廖慧
统筹:李政葳 张璋
策划:王宏泽
撰文:张璋
设计:王宏泽 董诺
排版:刘昊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