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以文化人
首页> 文化频道> 要闻 > 正文

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以文化人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05-25 08:23

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以文化人

 ——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分论坛上的演讲

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王慧敏

(2024年5月24日,深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五月的鹏城,凤凰花开得正闹!一朵又一朵花蕊播撒着火红与激情,今天,我们的会场,也满溢着火红火红的激情。作为这次分论坛的承办方之一,我谨代表光明日报社对各位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以创新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文化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论断: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这既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也是一个巨大的人才蓄水池,必须格外重视。

  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认识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提供了指引。国外对文化软实力曾有过“三片论”:即代表饮食文化的“薯片”,代表影视文化的“大片”,和代表科技文化的“芯片”。文化产业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经济学家将这种影响力的运行机理形象地比作“点石成金”。的确,一块普通的山石,一经名家之手篆刻,立刻就会价值连城;天下西湖三十六,为什么数杭州西湖名气最大?清代袁枚说过,“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金银滩位于青海一处偏僻的角落,王洛宾的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让这个“遥远的地方”从此不再遥远,引来全球游客的热捧……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文化产业“点石成金”的故事不断演化出新的高度——国产电影爆款连连、文创产品花式“出圈”、汉服国潮全球惊艳……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有效途径,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劲动能!

  作为一张以思想文化为特色的党报,光明日报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根本遵循,将“兴文化”视为职责使命。如何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借这个机会,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把握好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加快实现“以文兴业”。文化产业承担着优化经济结构和满足人民文化生活新期待的精神、物质双重功能。早在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在《“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中富有远见地提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

  “交融”与“互动”,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内在联系。产业界曾一度流行过这样的说法:“文化是个筐,万物皆可装”。如今,这种论调早已沉寂。经过多年探索,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以文兴业”,不是简单地对文化形态进行商业包装,更不是为普通产业披上一层文化外衣,制造宣传噱头。哪些文化适合开发、哪些文化不适合开发,开发的路径该怎么规划,开发的程度该如何把握,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文化与产业,须一体谋划、系统推进,既谋求经济上的增收,也实现文化上的增值,唯有文化与产业双向奔赴、相得益彰,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才可能双轮驱动、两翼齐飞。

  一则小例子,或许可以为这个理念作一个注脚。江西井冈山神山村,是一个红色文化资源丰厚的小村庄。近年来,光明日报调研组多次深入村庄采访,挖掘出了红军药库、挑粮小道、烈士墓等革命遗迹。前不久,我们又撰写了一部反映该村百年变迁史的报告文学《神山星火》,并将稿费悉数捐出修建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随着一座座红色地标拔地而起,村里的红色旅游也兴旺起来。然而,村民们没有急于盖饭店、开超市、收门票,而是在如何保护和修复红色文化上下功夫。他们说,只有让“红色文化”更加鲜亮,生活前景才会更加明亮。

  二是把握好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以文惠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总书记还提出了明确要求:“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何为“高质量文化供给”?我们的理解是,一方面,树立为群众服务的宗旨,以群众的需求点为出发点,关注点为聚焦点,兴趣点为落脚点,打造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用生动感人、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群众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向美的价值观,给群众提供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最好的文化产品,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我们既不能忽视网络流量、收视率、票房收入等反映群众喜好的指标,也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让“三观”跟着五官走。更不能为取悦观众而“失向”、为吸引眼球而“失范”、为逢迎媚俗而“失态”。

  近年来,从推出“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系列,到开设“烟火人间”专栏,再到开展“大调研,我们在行动”专题……光明日报始终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文化产业从业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倡议打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化产品,把服务群众同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既做群众的贴心人,又做群众的引路人。

  三是把握好文化生态与市场业态之间的关系,始终秉持“以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总书记指示我们,“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

  我们都知道,自然资源存在着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的问题。其实,文化资源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花边新闻、“饭圈文化”、炫富摆阔、“审丑文化”等等,都是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凡此种种,都在警示我们,不仅要守护好自然界的绿水青山,也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文化的绿水青山。只有守护好文化生态的绿水青山,才能获得文化产业的金山银山。

  正如总书记所言:“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唯有涵养好文化生态,才能发展好市场业态。为此,我们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廓清文化生态的新闻报道,旗帜鲜明反对“饭圈”“娘炮”“耽美”等文化糟粕,引发社会强烈共鸣;我们还接连推出“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树立正确的美丑观”等系列关铭闻评论,反击消极错误思潮,倡导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劳动观、艺术观。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每次来深圳,我都会去“24小时书房”转一转。昨晚,我专门冒雨又去了一趟。那里常常座无虚席,氤氲的咖啡香气中,每一位读者都能找到心灵的归宿。一位书友告诉我:以前总觉得深圳是一个只重视经济发展,没有文化的城市,但这些年,他的想法改变了。日益丰盈的城市文化,让他感到自己不再是个“深漂”。是的,如果说“楼房”代表着一座城市的高度,“书房”则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温度。如今的深圳,已成了一座有着自己专属“薯片、大片、芯片”的城市。蓬勃发展的文化业态,让它接住了地气、增加了底气、灌注了生气,五湖四海辐辏而至的创业者们,一踏上这块土地,顿生一腔开拓进取的干云豪气。

  这正是文化产业的魅力,也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最忠实的践行。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责编:张璋 ]
阅读剩余全文(